交往行为理论在化解师生冲突问题中的研究

2015-04-29 00:00:00秦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5年1期

[摘 " " " " "要]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交往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的成败。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出发,师生交往遵循交往的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原则,提倡通过师生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巧用沟通技巧等,最终促进师生间的和谐交往。

[关 " "键 " 词] "交往行为理论;师生冲突;师生交往

[中图分类号] "G40-01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01-0023-03

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无疑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种最基本的交往关系,这其中涉及两个群体——教师和学生,也就是教育者和学习者。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势必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交往信息的理解不尽相同,交往目的也千差万别。这些差异大大增加了师生间交往冲突出现的可能性。

一、交往行为理论

在交往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无疑是其中的标杆。他在观察了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危机的前提下,吸取了米德、迪凯尔姆和帕森斯等人的社会学理论以及语言哲学的成果,重新构建了一套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基于两个及以上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的一种内部活动[1]。行为者根据目前的行为状况,通过语言的沟通、协商,实现主体间的共识。也就是说语言是交往行为的媒介,能使主体间的全面沟通得以实现,因此在交往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使沟通达成共识,语言的使用应当遵循三种有效性原则,即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2]。真实性要求互动者的陈述必须是真实的,使听者能分享说话者的知识;正确性要求互动者的陈述必须是正确的,符合一定的情景和背景;真诚性要求互动者表达自身的意向必须是真诚的,能使听者对说话者予以信任。此外,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过程中要受到交往理性指导,但“交往中的理性不是工具理性,而是道德—实践合理性,交往行为应以道德—实践合理性为准则”[3]。它保证了交往行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在对话中拥有均等的权利,能自由、平等地投入辩论,并排除了各种强制,保证了讨论的合理性、公正性。在交往行为中,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价值取向,但要遵守对话的规则和程序,平等地参与讨论,自由地发表意见,从而达成共识。

二、师生交往冲突的原因

(一)教师和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同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较年长者,常常以权威自居,这也是社会赋予其职业的特性。教师通常用“权利的意识”去管教学生,对学生缺乏耐心,不容许学生发表反对意见,也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一味地灌输思想或知识,而不是倾听学生的需要。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严格控制学生的行为。而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年轻者,通常被认为是“权威”下的顺从者和倾听者,不应该质疑或反对权威,但实际上,学生却不这么认为。同时,青少年时期通常是学生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学生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自由、民主、平等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渴望与教师平等对话、协商问题。学生的平等意识与教师的权威意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就较容易引起师生冲突。

(二)师生间交往信息的不对称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是正确的,自己的价值观也是毋庸置疑的。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量要比学生多。如果一位教师上课时所讲授的知识,学生对此一无所知,这样会提高他的权威性。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师原来所获得的信息被淘汰或被更新,而现实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扩大,信息量日益增加,他们的思想似乎不像以前那样单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多元化了[4]。这时,学生在某个方面的信息量或许要大于教师,但是教师一味地灌输自己的价值观,传授自己所谓的真理,而不考虑学生的认识差异和接受程度,则会使学生丧失应有的语言和思想自由,被迫或被动与教师交往,成为教师思想的附属品,在师生交往中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导致师生关系紧张,造成师生冲突。

(三)师生交往方式的抽象化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信件、网络等现代化方式进行交往、联系。这些技术固然带来了部分好处,如提高了与人交往的效率,也避免了全球交往中的时差问题。但是,这些技术也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抽象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无法产生思想碰撞的交往。同样的,随着过多的科技手段在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应用,例如,网络授课、网上学校等形式,教师所能做的就是面对摄像机机械化地讲述知识,而学生面对的是充满着符号、图片、图像等信息的屏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缺少互动,导致教师和学生间真实、对话性的交往变得空洞、抽象。教师和学生仿佛是庞大的社会机器体系中的零件,被消除了情感、价值、多样性等特征,只有教师对学生产生单方面的影响,而学生的思想则不能立刻通过屏幕传递给教师,形不成双向影响,这样的交往方式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化的加剧。

(四)师生交往目的的功利化

在教育实践领域中,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教师会以新的社会目标观察自己的职业,以新的价值参照系数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5],从而改变教书育人的初衷,他们只是机械化地完成工作,教学态度不佳,职业素养不高。有的教师由于受利益的驱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这对和谐师生关系是重大的损害。此外,学生的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随着招生丑闻被接连披露,独立学院的大肆兴起,会使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更高一级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学习能力远达不到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水平,而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对这些学生而言,教师只是获得文凭的工具,无需在平时多加交流。由此,师生交往的目的性越来越功利化,师生之间的冲突也会随之而来。

三、师生冲突的解决途径

(一)相互尊重,师生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行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在对话中具有均等的权利,也就表明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都应受到对方的尊重,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一方面要淡化权威意识和敌对意识,学生不是教师的附属品,更不是教师的敌人。有的教师把学生当成附属品或是敌人,不容许学生提出质疑,完全按照自己固有的思路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与自己平等的沟通者。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文化[6],知道学生所关注的内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师生间的相互交往才会顺利进行。同样的,学生应该意识到教师是自己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成果。对于已产生的疑问,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跟教师是平等的独立个体,都有发表疑问的权利,所以不应惧怕与教师沟通,而是要主动寻求与教师的沟通,共同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师生自由交往

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应当遵循正确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教的内容是正确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因此,教师要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用专业素养赢得学生的信任。随着多元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学生对教师专业素养的需求就越来越大[7]。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师往往比较受学生欢迎,这类教师机智勇敢,能及时处理突发状况,同时关心学生,乐意与学生交往,会主动寻求与学生的沟通对话的机会,因此他们信任学生也受到学生信任。当学生向其提出建议的时候,这类教师会仔细考虑学生的意见,并采纳正确的意见,改正自己的不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也会使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无论是参与学习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会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积极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无条件地满足学生的要求,讨好学生,对于不合适的意见,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情况,得到学生的理解,维护自己引导者的形象。如果教师消极地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意见不理不睬,这样会给学生留下这位教师不关心学生、不信任学生的印象,故而学生也不会信任这位教师,自然也不会向教师提出意见,教师与学生之间渐行渐远,最后就会形成消极的师生关系。

(三)巧用沟通技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沟通要注重真诚性,教师表达自身的心意要真诚,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善用批评与表扬,不要吝啬表扬,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对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地进行表扬,但是也不要过分表扬学生,要注意表扬的尺度。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不应该忽视错误的存在,而要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批评方式。教师要根据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时间场合的不同采取不一样的批评方式。对学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教师要及时批评,加以教育,更正错误,防止发生危害更大的惨剧;对由于贪玩而不好好学习导致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应严厉批评,帮助其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温暖,这样学生也能够接受教师的批评;对于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不应指责学生,而该给予耐心的指导。当然,由于学生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差异,教师也不应该使用同一种沟通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对腼腆的学生给予鼓励,对性格强势的学生给予软化。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作为核心部分,应该注重沟通的技巧,这样才能避免师生间的冲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淡化金钱意识,提倡师生交往本性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行为应以道德—实践合理性为准则。可见,道德是双方进行交往活动的前提。因此,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今天,教师要明确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不要受利益驱使而做出损害道德标准的决定[8]。对于已经做出的错误决定要矫正,进行自我批评,及时加强师德学习,挽回作为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品德。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师生之间才能出现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交往关系,这样才能避免师生之间的关系走向利益化。

总之,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往关系,虽然师生冲突不可避免,但是根据交往行为理论中交往双方应当遵循的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原则,师生之间要形成互相坦诚的交往方式,共同找到冲突形成的原因,运用恰当的方法及时化解冲突,最后达成共识。这样才能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形成共同进步的氛围和局面。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洪佩郁,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21.

[2][3]刘泉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09.

[4]郝凤军.浅谈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冲突的原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98-99.

[5]董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09.

[6]陆海棠,张品茹.学校教育情境中师生人际冲突的解蔽[J].教育探究,2007(2):77-78.

[7]唐桂梅.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危害、成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23):200-201.

[8]胡弼成,李姝辄.交往行为理论观照下的高校师生关系异化及其回归[J].教育与现代化,201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