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美国黑人之音

2015-04-29 00:00:00刘心印
环球人物 2015年14期

近年来,美国多地爆发因种族问题引起的大规模骚乱。在4月底巴尔的摩市的骚乱事件升级后,《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做了一份民意调查,显示美国人对种族关系现状的评价跌至20年来最差。想了解美国种族问题的历史、文化、心理根源,阅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不啻为一个最佳途径。这位84岁高龄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在不久前还出版了一部新作:《上帝保佑这个孩子》。在她笔下,有一个与白人作家描绘的截然不同的黑人社会。同时,她没有仅仅局限于仇恨和控诉,而是在黑人从被奴役到获得自由之路上,写出了那些束缚人们心灵的枷锁。

作为美国唯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出身非常普通。她的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帮佣。贫寒的家境让她从12岁起就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但她依然考入专为黑人而办的霍华德大学,随后又在康奈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从事写作前,莫里森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在她编辑的众多图书中,有涵盖了300年间美国黑人史料的《黑人之书》以及畅销书《拳王阿里自传》。1969年,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发表,讲述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得到一双白人那样的蓝眼睛,经过日夜祈求上帝,竟然得偿夙愿,最终却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这本小说被认为是对“精神奴役制”的一份宣战书,此后,她经常应邀撰写社会评论,为黑人的利益而呼号。

笔者不久前读了莫里森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这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1977年出版后即成为该年度的美国最佳小说。它也是奥巴马最爱的小说之一,2012年5月,当他在白宫授予莫里森“总统自由勋章”时还特别提到了它。莫里森无疑是饱含深情去创作这部小说的,她把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给了小说的主人公“奶娃”。“奶娃”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地产商人,娶了城里唯一的黑人医生的女儿,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过着区别于其他黑人的上等生活。然而,他的处境是尴尬的,他抛弃了黑人社会却又无法融入白人社会。故事并没有渲染白人对黑人的仇恨、杀戮,但在“奶娃”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中,读者能体会到种族问题所带来的痛心与震撼。

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使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隐喻。“黑人会飞”的传说贯穿始终,小说开头与“奶娃”出生同时发生的是一个普通黑人职员想要飞行却跌落摔死,结尾是“奶娃”寻找家族的源头却发现曾祖父“飞回了非洲”。“奶娃”一家的姓氏“戴德”(英语为“Dead”,意思是死亡)也充满讽刺意味,它来自一名白人书记官的笔误,但没有人想去改变它,因为那不重要,就像其他任何与黑人有关的事情一样不重要。死亡也不重要,在小说中人们对死亡的冷漠令人心惊。

莫里森曾说:“我只有26个字母,我必须用我的技巧使读者看到颜色,听到声音。”她的技巧就是魔幻、深沉、炽烈。作为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世界文坛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成功地用文字让全世界听到了美国黑人的声音。英国《观察家》报这样评价莫里森:“当她开口讲话,整个美国都洗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