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墨镜、白色长衫、棕色披肩,印度总理莫迪以经典印度装束,沉稳地定格在一排排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中。对于这幅被全球媒体广泛刊载的照片,《纽约时报》记者如此分析:“这种硬汉形象正是印度国内的支持者乐于看到的。”
西方人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想像中印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怪不得他们。毕竟,这两个亚洲最大邻国在半个世纪前发生过一场战争,边界迄今也未能划定。而印度因为有着与西方相似的政治体制,很容易被西方视为战略上平衡中国的力量。《纽约时报》把莫迪访华时这些细节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放大,让它的读者感觉比较舒适,这也没什么。
不过,这有可能是对中印关系前景的误读。因为印度未必愿意在西方编排的这场亚洲戏剧中,扮演塞给它的那个角色。事实上,中印之间的距离如今不是更远,而是更近,跨越喜马拉雅的握手正变得越来越频繁。10年前,中印贸易只有180多亿美元,如今正向1000亿美元挺进。莫迪来访,双方签了24个文件,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印度的经济增速已超越中国,印度将取代中国的话题重被提起,但这是局限于零和游戏的认知。中印经济有竞争性,更有互补性,两国合作很有前途。莫迪是务实的领导人,上任后提出要全面提升制造业,这就能与中国进行产业对接。比如纺织业,印度虽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国,但与中国相比还有距离。据统计,2013年印度纺织品出口约为400亿美元,中国是2740亿美元。印度出口的纺织品40%是成衣,中国的这个比例是60%。如果印度要发展服装加工业,中国制造的服装设备品种齐全,且比印度便宜30%到50%,中国乐意输出成衣制造业,印度接棒,何乐而不为?
当然,这也得看印度企业界的自我认知。有位印度学者说,印度不应接纳中国的低端产业,而应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推进。这样的雄心壮志无可非议,但在一个1/3人口是文盲、又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国家,“全面发展高科技制造业”谈何容易?印度的有识之士也说,现阶段印度推进制造业的关键不是能否取代中国,而是能否把一部分制造业从中国手里接过来。接过中国的接力棒,才有希望超越中国。
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撑,这也是中印经济互补的地方。印度落后的交通不仅限制了内部发展,也制约了其与邻居的交往。目前,中印贸易大部分仍通过海运,连西藏对印度的进出口也有相当一部分要经由天津港装船,绕道运往印度东部的海港城市加尔各答。由中国云南腾冲经缅甸密支那连通印度东北部雷多的史迪威公路,虽只有500多公里,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成为主要的运输渠道。如果能实现中国西部地区与印度东北部地区的互联互通,不仅有益于两国,更有益于构建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印度政府预测,未来10年需投入万亿美元,对交通、电力、供水以及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中国具备基础建设方面的经验、技术与资本,只要能给中国投资进入印度创造更多机会,中国的建设者必将回报印度一个精彩。
CNN网站上的一篇文章预测,未来10年中印经济关系将完全转变,简单的贸易关系将被大规模投资取代。预计2020年后,中国在印投资很可能从今天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至500亿美元。10年之后,当人们回顾去年习近平主席对印度的出访,以及莫迪的这次到访,将会看到两位领导人的两次握手带来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化。中印关系从以贸易为主的1.0版,迈向贸易+投资、产业对接+基建合作的2.0版,“独轮驱动”正变成“双轮驱动”。
印度与中国比翼双飞,21世纪的亚洲故事必定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