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数学的自学能力、运用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的核心在于阅读能力,所以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
许多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在复习数学概念时,有时回答不出来,或意思表达得不规范,以至于在解题时容易出错,其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和习惯。要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洁、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其实,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会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精辟具体、新而有趣,要富有启发性。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
数学教师只有掌握数学阅读策略,才能把数学阅读教学纳入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积极探索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采用切实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例题:“画一条2厘米的线段,以这条线段的右端点为圆心,再画一个直径是2厘米的圆。”笔者在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对比,其中一班共51位学生,有23人画正确了,5人画错了圆心的位置,23人画成了半径是2厘米的圆。另一个班的教学流程如下:①学生自由阅读题目;②用笔画出其中的数学概念词汇;③互相说一说“线段”“右端点”“圆心”“直径”的概念;④自由地大声读题目,要注意段词、短句的轻重缓急,读通、读懂、读会,读出韵味;⑤要求学生3分钟完成作图。结果,班上51人中有45人画正确了,2人画错了圆心的位置,4人把圆的直径画成了4厘米,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一班。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对于信息量大的数学内容,教师可尝试以下阅读方法:首先是通读,让学生初步感受问题发生的背景及整体脉络,并用通俗的语言大致描述出应用题的内容;其次是细读,认真阅读每个字、每句话、每个数据,使学生明白“每个字都是珍贵的,每段句子都是富有思想的”,这样阅读才有针对性;接着是精读,学生只有精读后,才能知道题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数据,认真揣摩包含数量关系的语句;最后是读写结合,这里的“写”是广义的,它可以提炼出重要的语句和数量关系,也可以是画图或画表格等。
四、促进学生的数学交流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教学阅读和数学语言,在阅读学习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体会与疑问,与学生交换看法,探讨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师生、生生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的情境,把学生的交流和思维引向纵深。当学生提出精辟见解时,教师应予以肯定;当学生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教师应及时纠正或补充;当学生的思维停滞时,教师应及时引发新认知的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撞击思维,进行智慧的交锋。
此外,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把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时反馈阅读信息,并通过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的交流,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使指导更有针对性。
五、拓宽学生的阅读途径
初中生社会阅历不丰富,他们解决很多联系实际的问题时比较费力,如利润问题、增长率问题等。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通过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习题,并推荐相关的数学书籍,以供学生课后阅读。
开展数学有效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过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在平时的实践中,研究和总结数学阅读问题,逐步优化阅读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