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数学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认知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即教师输出知识,学生输入知识,很少涉及认知信息的动机、兴趣、意志等情感信息,所以课堂教学容易出现重知轻情的失衡状态。《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还要注意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实现认知教学和情感教学的和谐统一。
一、知识的获取要以情感为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和教材是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这三个要素具有的情感因素,是构成教学丰富、复杂情感现象的起源点。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注意、兴趣、需求等方面的情感因素。如数学教材中有这样几组式子,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吗?
122=144,212=441;1022=10404,2012=40401;1122=12544,2112=44521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等式的左边数字倒序过来,右边的结果倒序过来!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式子,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的奇异美和对称美,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二、情感的培养要以知识为基础
学生的情感因素包括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对所学课程的情感、对教师的情感、平时的主导情绪状态,以及课堂情绪的氛围等。这些因素都会伴随着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而变化,如果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获得成功,那么他的情感肯定是积极的,反之亦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笔者用“猜角”的形式引起了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角的知识和正确量角的技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等情感,教师必须以知促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对所学学科的喜爱之情。
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是通过语言、图片等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往往是以教师引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原动力,而这种源动力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它能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如“著名的《九章算术》是西汉的一部数学专著,这部书共有九章,内容包括怎样丈量土地面积、怎样测量距离远近、怎样计算筑城和凿渠的土方、怎样计算方仓和圆仓的容积,涉及算术、代数和几何方面的内容”,读到这段文字时,必定会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并喜爱数学学科。
四、实现情感和认知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得,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有时以情感来引导知识的学习,有时以知识促使情感的发展,有时情感和知识同时并进。如在教学“实际问题和一元二次方程”时,笔者让学生体验到应用题就是生活中的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就是解决这件事,激发学生阅读应用题的喜爱之情,变“要我读题”为“我要读题”,为今后解答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所以,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优化,也要注意学生情感发展过程的优化。教师只有处理好两个过程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变换教学方法,采取积极启发和诱导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经过情感和认知的多次交互作用,学生的情感与理智就能达到统一。进而,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的行为准则,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效,让学生从成功的行为中获得情感上的喜悦,真正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东源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