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 体育教学采用的都是集体性、统一性的模式,这虽然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有好处,但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合小学生,甚至会抑制学生的特长发展。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传统教育中共性教育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小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处理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如课堂常规、教学内容、考核标准、安全措施、服装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究统一性之外,还要强调灵活性,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适当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刺激的运动项目,使学生在竞争中得到满足。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枯燥的项目,教师可采用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优秀的运动员身上获得动力;对于难度较小、竞争意识较弱的项目,教师必须讲明其锻炼的价值和内涵,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识别个性特点,因人施教
每个人的个性中都有不平衡之处,通过教育,可扬长避短。为了完善学生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识别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既对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区别对待,因人施教。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品质类型,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良好品质,克服消极因素。如对于外向型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引导,增强他们的自制性,不要轻易激怒他们;对于内向型的学生,教师要关心和体贴他们,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出适当的要求,不能乱加指责和批评;其次,对于特别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地给予鼓励、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体育,从中得到更大的乐趣;对于不爱运动的学生,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运动欲望和兴趣,改变被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对“尖子生”,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对于“后进生”,教师要适当地降低难度,给予他们帮助,只有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
素质好的学生能提前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容易。而另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吃力,难跟上进度。这就要求教师承认差别,区别对待。对前者,在完成了教材规定任务的前提下,可让他们学习高年级同类内容,或选择其他项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后者,除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和要求外,教师还应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使其树立信心。
三、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实施个别指导法,创造鼓励个性发展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欲望,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意识,以及自信、进取、竞争、拼搏等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对学生严格要求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以及顽强的思想作风。但是,如果只是严格要求而缺乏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甚至要求整齐划一,学生没有了任何自由,就违背了青少年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教师要做到严而适度,宽而得当,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如在队列和器械类练习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但在游戏、球类和其他练习中,教师应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2+1”大课间活动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项补充,给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给为人师者提供了平台。在本质上,个性发展是个体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是个体在群体社会中获得社会性的过程。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上,体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最合格的建设者。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