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境导入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2015-04-29 00:00:00钱晓燕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4期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稚气未脱的孩子,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差、知识阅历浅。要想使他们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情境导入不失为一种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境导入 小学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在不断的学习与运用过程中,笔者对情境导入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下面,笔者联系教学实际,谈了自己对情境导入教学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情境导入的作用

情境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不管是课题导入、知识讲授,还是课堂练习,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冲突,激活现有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玩泥巴、去超市购物、吃肯德基、整理玩具、与爸妈玩扑克牌等,都渗透了数学知识。

二、情境导入是走进生活里的“现实导入”

在玩积木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随意搭建,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知道了怎样搭建才能又高又稳,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它变得直观、现实,充满童趣。

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教师可以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一来,单调、乏味的数学问题就会充满乐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真谛。此外,“自己试着做一做”“大胆地猜想一下”等鼓励性语言,放飞了教师的希望,指导了教师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去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猜想,去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的意义与作用。如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来引导学生认识数、感受数、体会数的意义;或者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手指、家中的人数……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步建立数感。

教师只有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带到课堂,把无味的数学变成学生兴趣驰骋的乐园,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的乐趣、经验带入课堂,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数学,并随着深入的学习和时间的推移,使数学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三、情境导入教学的原则

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学存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根据知识点,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以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有效的学习中,教师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1.趣味性原则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把数学知识置于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创设了在超市里购物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分组,分别扮演顾客、售货员,通过购买东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认识了人民币,使单纯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活跃了整节课的教学氛围。学生俨然像真正的售货员和顾客,在买与卖之间认识了人民币,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在有趣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能学习知识,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2.挑战性原则

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甜蜜,更增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决心。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之相遇问题》时,笔者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上海看一看、玩一玩呢?我想利用节假日,组织你们去上海旅游,让我们先来制订一个旅游计划,以便做好安排。现在,我想知道张家港到上海的公路有多长。请你们讨论一下,通过哪些方法,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用米尺量,有的学生说用绳子量,还有的学生说坐飞机测量等。学生们在不断提出想法,这说明他们都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最后,一位学生说:“让两辆汽车同时从张家港和上海对开,这样花费的时间短一些。”他的话音刚落,很多学生都笑了,纷纷点头表示同意,并思考怎样计算总路程。通过开动脑筋,不断思考之后,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3.融合性原则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你们到海底世界参观,看见两缸热带鱼。左边鱼缸里有红鱼14条、黄鱼28条;右边鱼缸里有红尾鱼23条、绿尾鱼27条。请问怎样才能知道两缸鱼各有多少条?”学生们自由选择小棒、计数器、小方块等学具,分组合作,计算出结果。这样一来,知识技能的学习就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发生、发展的探究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程改革精神,让教学运用于实际,富有生气,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