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研究型语文教师的意义及策略

2015-04-29 00:00:00温达有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4期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还是具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研究者。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形成研究意识,反思、批判的精神,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把握科技前沿,以教兴研,以研促教,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研究型的学生。

关键词:小学 研究型 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成为具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已成为共识。如何成为研究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培养小学研究型语文教师的意义

研究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使得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教研相长。作为研究型小学语文教师,要热爱教学,从内心渴望改进教学,具有研究意识及敏锐的洞察力,并及时跟踪教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小学语文,因为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等不同,所以教师的创新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仅要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还要针对个体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研究能使小学语文教师感受到教学的乐趣,焕发活力。因此,应当把研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充满乐趣的创造性活动,需要教师不断尝试、探索、修改、完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研究的能力,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二、培养小学研究型语文教师的研究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有心人,及时记录教学实践情况及出现的问题,收集与查找资料,把问题当做课题来研究,在案例中加入理性思考,不仅要研究总体规律,还要研究个体特点,研究教学目标、教材、方法、学生,把教学系统作为整体来考虑,把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发展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要带着研究的眼光去审视日常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合理运用教学资源,使教育行为更合理、更高效。此外,教师还要分析教学中最突出、最迫切、最热点的问题,总结出独到的见解,内化新思想,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把感性上升为理性,促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尽快由“教书匠”转变成为“学者”“专家”。

三、培养小学研究型语文教师反思和批判的精神

反思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回溯性思考,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小学语文教师自我剖析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思考教学实践和教学观念,才能探究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科学的理论与假设为依据,探索发展教学的因果规律,持续不断获得新的教学能力。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置身于教学中,细心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寻找差距,挖掘教学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在反思中成长。

在现代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新问题中,科学地审视问题、分析问题、反思问题,结合教学原理和规律提出策略,实现从传统型小学语文教师向研究型学科专家的转变。

要成为研究型教师,除了反思,教师还要具有批判精神。小学语文教师应敢为人先,敢于怀疑、否定和不迷信权威,让研究走向开放。因为任何理论都有局限性,任何教育方法和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运用恰当的理论,把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在批判中超越自我,形成独到的教育理念。

四、培养小学研究型语文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涉及其他学科领域,但是,每位教师的知识面都有限,所以他们必须善于借助和发挥团队精神,形成合力,分工协作,通过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来完成研究课题,拓展研究空间,使研究更具代表性,达到开阔视野、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通过创造性学习来解决。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开展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在思考和发现过程中进行合作与交流,促进集体创新和团队进步。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丰山乡福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