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

2015-04-29 00:00:00覃启伦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4期

摘要:创新是现代教育的关键,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学科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而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主要部分,所以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创新教育为背景,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是21世纪的主流趋势,是现代化教育的关键,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其载体是课堂教育。

现在,人们常说的创新意识,是指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改变和革新,具有积极探索的心理意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革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笔者对此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一、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重点

创新意识其实就是一种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探索的心理趋势。如何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地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笔者认为,营造创新氛围是关键。

1.实施创新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必须明确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具备创新意识,运用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学和创造性教学,全面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前,教师需要把教学内容和思维线索、创新思维点联系起来,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用合理的方式一步步引导、点化和开发学生思维意识。

其次,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课,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动脑思考,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做到少讲、少总结,尽量以启发、探究、联系、迁移等方法为主。

2.营造和谐课堂,学生的兴趣是中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处于和谐的环境中,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布置探索知识的任务,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表现欲等。另外,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依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并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这样,教师才有机会发掘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身心放松、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使学生敢于发问,敢于坚持自我。

1.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只重视理论教学。现代教学需要开放性教学,所谓的开放性教学,是指教师不拘泥于现有的理论,而是着眼于各种不同的选择,使学到的知识变成动态的,重视知识的动态和能力结构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以创新思维进行教学,以创新的方式引导学生,把一些例题改编成开放题,或者自己编造一些题型,努力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用有趣的数学问题去诱发学生思考,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只有经过不断地发现、质疑和探索,才能开阔自己的思维,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充分研究和挖掘教材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多进行探索实践式教学,采取多种方式去发展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给予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和研究,从多个角度去探索问题,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现学生内心中隐藏的探索欲。

3.联想类比,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知识难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其他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类比思维,这无疑给创新思维插上了翅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运用综合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逐渐提升和发展思维能力。

三、做好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自学水平

自学能力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数学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领悟。

1.培养学生自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教材或者解决多种题型,能逐步形成符合自身认知特点和自读的技能,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理论概念的真正内涵,形成解决相应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这样一来,就会大大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逐渐形成符合自身条件的自读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奠定基础。

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不能只停留在数学书本上,也不能把重心放在习题和作业练习上,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上。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只有不断加强练习,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真正掌握知识的实质内容。另外,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与学生的自学方式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思想热情,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做好归纳和总结

学生想要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就必须养成总结的好习惯。做好总结,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分散的教学知识统一起来,使零散、繁琐的知识变得系统化、条理化,进而提升学生的记忆力。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抓住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火花,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创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习惯,始终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创新遍布于数学课堂的每个角落里,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我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芬.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12).

[2]肖利民.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9,(26).

[3]郑志伟.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院报,2010,(10).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铜仁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