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传统 文明修身

2015-04-29 00:00:00刘梦溪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5年32期

“修身”从“知耻”开始

中国文化在个人品行德性方面,历来讲“修身”。“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健全自己的人格,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准备条件。逻辑上讲,如果“身”不“修”,便不足堪当治平大任。所以《大学》里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是传统士人无不趋之若鹜的“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而起点或曰前提条件,是“修身”。

何谓“修身”?《礼记》的“中庸”篇讲得最明白了当:“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矣。”此处引用的是孔子的话,转译成今天的语意,就是“修身”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储备知识,二是要善于实践,三是要懂得什么是羞耻。知识准备,古人叫“致知格物”,但大忌讳是“知”而不行、光说不练,所以强调“力行”。当然,此两项都是“修身”所必须的要件了。

最后一句“知耻近乎勇”。“知耻”就是有羞耻感,知道害羞,知道羞愧,知道难为情,知道不好意思。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作人之为人的“四端”之一端,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羞恶之心”,不知道害羞,不知耻,就不能称为人,也就是“非人”。

中国历代思想家都把“知耻”置于人格修养的重要位置,实际上启示我们,“修身”应该从“知耻”开始。

当今社会的价值失落和价值紊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大的问题。但当代社会的价值不能凭空建构,与本国文化传统完全分离的价值,难以为全社会的人群所认同。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共同接受的价值是“礼义廉耻”,这句话最早出自《管子》一书。“礼”就是文明秩序,“义”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廉”是勤俭廉洁,“耻”是约己知耻,不乱其所为。这在今天是完全适用的。

以敬为本,重树“自性的庄严”

“敬”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是发自内心的庄敬和庄严,是不可动摇的具有终极指向的价值理念,因此具有精神信仰的特征。为了守持这种精神,可以不妥协,不动摇,以致献之以身。

《论语》中对敬的论述是完整的。孔子把“修己以敬”视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必要条件。《孟子》、《孝经》等,凡是讲“礼”的时候,其核心都是一个“敬”字。20世纪的大儒马一浮先生,对“敬”义重新予以关注,认为“持志”而不动摇就是“主敬”,并分梳了“主敬”“居敬”“持敬”这些概念的区别。他说,“居敬”就是不迁不移之意,“持敬”则是坚守不变者。

“敬”不止是一种敬意和尊敬,更主要是指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自性的庄严”,是人的自性体的一种诚敬精神,具有庄严的不可侵犯性。

儒家话语下的信仰的力量,主要诉诸自性的力量。自身问题的纠结,可以通过自身来解决;此岸无净土,我的心里有,此岸和彼岸和合于我的自性。“敬”这种自性的庄严构筑起来,就会呈现此种胜境。你的心里如果有“敬”,就不会被偶然的喜怒情绪所左右,更不会胡作非为。纯洁自觉的“持敬”精神,使你变得无所畏惧。

(选自《中国文化报》2015年7月3日)

本文从儒家的角度阐明了用传统文明来修身的道理,尤其是对关于修身的几句古语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引人深思。

1.你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修身的关系?

2.除了文中的观点,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达到修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