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帝国主义”背后的文化侵蚀

2015-04-29 00:00:00闫勇吕泽华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5年32期

日前,美国《纽约时报》刊登题为《欢迎来到数字帝国主义时代》的文章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帝国主义”早已告别了老式帝国主义的做派,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以“数字帝国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其表现形式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有意无意地通过高科技的数字产品和网络主动传播外来的文化及价值观念,这种行为对本地固有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冲击。

发达国家文化“入侵”的新形式

文章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外来文化与价值观念很少通过文化用品而是通过数码产品进行传播或“渗入”。不知不觉间,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就承载着扩散外来文化元素的功能。而这种科技的载体和文化元素,大多由美国创造出来或者是源自于美国。信息技术提供的服务,一方面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观念变得容易遭受冲击。

如何理解“数字帝国主义”?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文化帝国主义”在当下的发展。“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奠基人、美国传播学学者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认为,在20世纪后半叶,人们已经没有选择感受、行动、思考和生活的自由意识。在电视机等信息传播工具面前,人们只能亦步亦趋。因为除了自己的生活以外,人们缺乏可以与电视信息进行参照对比的经历和认识。因此,只要发展中国家继续效仿西方文明模式,其民众就会认为他们应该像西方人那样行事、思考和生活。

“数字帝国主义”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其载体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何苏六在分析“数字帝国主义”的特点时提到,它所依托的数字化传播技术,如互联网、智能硬件、移动终端等,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穿透力更强。

支持有创造性的本地文化项目

在“数字帝国主义”时代,面对文化的全球化浪潮,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和文化传播领域难免处于弱势,那么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

美国丹佛大学学者克里斯托弗·德蒙特—海因里希(Christof Demont-Heinrich)认为在此问题上不可矫枉过正。“文化帝国主义”是传播学中“皮下注射论”在全球范围的扩展。也就是说,面对外来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强势文化传播活动,作为由一盘散沙般的个人所组成的受众群体是被动的、毫无抵抗能力的。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作为自由的个人,有能力从外来的文化产品中发掘出无限的本地含义。这两种思维针锋相对,但都过于绝对。德蒙特—海因里希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将上述两种相对极端的观点融合起来,让有创造性的本地文化项目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由此来对抗背景深厚的来自强势地区或者国际的数字霸权力量。

更新传播方式 打破话语垄断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李晨宇对记者表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这种差距在话语权上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很多观念和思想很容易被发展中国家的民众认为是合适的、合理的,而发展中国家的思想观念则很难为发达国家的民众所认同。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用更富亲和力的、更人性化的方式传播自己的价值和声音。”

何苏六认为,面对数字时代的来临以及“数字帝国主义”的影响、冲击,中国应努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与数字信息产业。同时,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也应当加强对信息、数字产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他律”;另外,努力提高信息、数字行业的自律,使“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引导我国数字产业、信息产业健康发展,保护好国家经济与信息安全。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6月24日)

本文通过小标题的形式,具体鲜明地解释了“数字帝国主义”的概念、形式以及应对措施,层次分明,而且多用引用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1.结合实际生活,你认为“数字帝国主义”带来了怎样的文化侵蚀?

2.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文化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