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格物”,是指通过认真观察与品味,去穷究事物的道理。所谓“致知”,是建立在格物的基础上,达到对人、事、物全面而准确的理解。格物致知,它指导我们学会认真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明白人”。
林 中
许艳文
这片林子,高高低低站着一些树,有樟树、槐树、梧桐树,还有几棵叫不出名字的树。也不知它们到底站了多少年。
那些高大的树总有幼年的时候吧?如果是我亲手一棵一棵栽种的,我想我会清楚地记住每一棵树的年龄、性格和特点,也会懂得怎么样可以在风雨来临时庇护它们。
现在,它们一棵一棵地站着,面面相觑。你若稍稍留心,便不难发现,林子中靠近路边的地方,还半蹲半站着一块硕大的石头,白玉般光滑、洁净、通亮、润泽。石头上仿佛刻有几个字,到底是什么字呢?我左看右看,横看竖看,都依稀莫辨。没准是那刻字的人有意的吧——行人路过,倘是一目了然,谁愿意久久驻足于此呢?当然,这是我的瞎猜,怀揣这般心思或是想坏了人家,或是想好了人家,不就是希望留住路人吗?难道石头也害怕寂寞吗?
林子里的风景大抵如此。我经常做着在林中独自徘徊的梦,徘徊在孤寂的独语中,可这样的梦常常被晨起的鸟声唤醒。颇有些不甘心似的,脑子里跳出“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的诗句,虽然放我身上不太合适,但至少那种对鸟儿的“恼怒”还是有些对胃口的。“坏坏”地骂它们一两句,顿时有了一种释怀般的轻松。
无论清晨还是傍晚,鸟儿都会聚集在林中的枝头喧闹,它们那快活欢悦的啼鸣,不禁让人心生摇曳。鸟语里分明蕴含着某种秘不可宣的奥秘,可专属于它们的密码我们却无从破译。你且听,它们到底在说些什么呢?我们真能听懂吗?也许,能够让我猜着了,爱恋?情谊?喜悦?兴奋?你且听,它们的歌声弥漫在这片树林里,弥漫在寒意逼近的空气中,使一种浪漫与美妙萦绕于我们的心间。
我几乎沉醉了,沉醉于鸟儿带给我这样似梦非梦的幻境中。
然而,你若是白天来到这里,是很难见到这些鸟儿的,它们悄无声息,难道一只只都飞走了?它们会飞去哪里呢?林子不就是它们的家吗?树枝头、石头上、草丛里,都留有它们的痕迹与气息。有了树、石头、鸟儿,这林子才有了生气,有了温度,它们都是这里缺一不可的主人,是它们共同营造了树林的温馨与美妙。
吃过晚饭后,又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林子里。夜,渐渐浓郁,寒意袭来。我痴痴地站在树下,抬头往上看,弦月已挂上树梢,奶油般的月色从缝隙里漏下来,洒在草丛里,斑斑点点地,浸透着花草的芬芳。我有些恍惚了,难道我也成了这林子的主人吗?何以有这样一份割舍不下的惦记与牵挂呢?
林子静悄悄的,我转过身子,趁着月色想寻找那些栖息的鸟儿。可任凭我怎么样瞅来瞅去,就是看不到它们的身影。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5年2期)
作者内心渴望接触山林,亲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作者将所写之物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树的笔直,石的长久,鸟的灵动,从本质上来说,这些物的特性,正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达到的一种高度。切入点小,而生发的情感浩瀚,成就了这篇佳作。
1.结合文本,分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2.请指出并分析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用意。
老 屋
傅汉林
故乡的老屋静静地站在一长排房子中间,如中午垂头憩于扁舟上的渔翁,沉默无语。
红砖砌墙,红瓦盖顶,小片黑布瓦间着白色的石灰浆走出一溜屋脊线,线段中心捧出一个“福”字图案,屋顶四角飞檐,各歇着一只雁儿,翅翎儿微微翘起。
老屋门前是手植的三株棕榈树,刚种上时高不及人的膝盖,几年后再见时,叶子亭亭如盖,早已蹿过了屋顶,绿叶如佛手,披拂在窗前,撑出一方阴凉,苔痕上阶绿,显着老屋的孤独和沧桑。
屋后是五六棵橘树,树冠展开,探过人头。秋季里硕果累累,自产自吃外兼送人,橘子飘香时,给左邻右舍小孩曾带来不少欢乐。
月明之夕,巷口乘凉时,老屋侧影毕现,山墙上面,覆盖着一个隶书写的大大的“人”字,一撇一捺,起笔、行笔、收笔一气呵成,前檐是撇,后檐是捺,雁翎儿成了撇捺收笔的最好注脚。
老屋屋内是二进三间的格局,陈设简朴,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
我生命中最美丽的一大段少年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老屋护我如长者,我如幼雏依傍老屋为巢。遮风挡雨之外,他还给我心灵的庇护。饿了回家吃饭,冷了回家取暖,受伤害了,回到老屋里找安慰,没人时,就一个人坐在后门口高高的石槛上,沉思遐想,或端个小凳坐在屋后自家栽的一片小杉树林中,看金色的阳光透过疏的、密的树叶洒下斑斑点点的影子,有陌上万籁俱寂而无市井喧嚣声,恰好随了我喜静的性格。
我曾想附庸风雅,为老屋作半首诗或者取个××舍、××堂的好名字,目的不在彰显,旨在寄托对老屋的些许感激之意。但转念一想又有些汗颜,老屋是父母亲胼手胝足、节衣缩食盖起来的,并非我辈功劳,黄口小儿只有享受的份,哪有半点资格去指点品评。
回忆老屋才修建时,不过是一块地势低洼的黄麻地,父母亲都是手艺人,宅基地到手后早已喜出望外,白天靠双手干活养家糊口,晚上靠双肩挑起老屋的台基,腊月间,顶风冒雪两个月,硬是拱起一块四四方方的小土山。老屋落成之际,来祝贺的亲戚朋友都走后,看父亲围着场地收拾东西,整个人瘦了一圈。
父亲出外谋生已快三年,时常讲起故乡孤零零的老屋没人照顾。谈话时,老眼中闪动着一些异样的东西,弄得我的心也牵牵连连的。
这时候我才明白,老屋织出的绵密情网,早已撒在两代人的心头,不知不觉,我也成了网络中人。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4年11期,有删改)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为读者呈现出那个“老屋”,以及与老屋有关的事情。描写老屋的每一处细节,皆带着一份真情。格物致知,方有所体悟。老屋织出的绵密情网,是一份浓浓的亲情。同时,本文笔风朴实厚重,不急不躁,缓步之间,情感慢慢流淌,浸润读者的心田。
1.文中的“老屋”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2.请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主旨。
唐代的清明,一定不是这样的。
唐代的清明,杏花一定很薄很细,如在最细最薄的宣纸上,用羊毫点上淡淡的胭脂,再渗上水,轻轻一笔,晕染而成。
唐代的杏花就那样寒怯怯地开着,开在山沟里,开在山洼中,开在故乡老屋旁,开在祖先坟冢前。有风吹过,一片又一片,悄然飘落。
唐代的清明,一定有雨,很细很柔,看不见,但触摸得到,飘在脸上,牛毛一样的清凉。
走在细雨里,衣服上,没有雨的湿渍;手上,没有雨的痕迹;甚至路上也没有雨的印迹。可是,刚出土门的草儿,却润泽起来,湿漉漉的;抬眼望向远处,一片空濛之色,那是清明雨吧,是清明雨在画出千重哀愁,万种忧伤。
唐人在清明里该打着伞吧,或者,该骑着驴吧?
他们一定会青衣薄衫,走过石桥,走过山阴道,踏着飘零的杏花,一步一步,走向远处的故山,走向祖坟所在的地方。
他们的清明诗文,总是那么多情,那么哀伤,让人不忍卒读,不忍卒听,读之肠断,听之鼻酸。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是他们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如河中之水,不舍昼夜,向东流去。
唐代的清明时节,一定也有游子吧,他们大概也像我们一样,孤帆远影,单人匹马,或走向江南,或置身塞北,或飘零在千里之外。
他们的心中,一定也落花满地,残红无边吧?他们的灵魂深处,一定也细雨缠绵,诗意弥漫吧?
他们,一直在古诗中徘徊着,沉吟着,走了千里万里,却没走出清明这个坎。每年,寒食一到,清明就来,他们或在渭城寒舍里,或在巴山驿站间,或在梁山泊水边朱贵的酒店中,一杯浊酒,醉倒在清明的门槛边。
他们流泪了,酒入愁肠,三分化为思念,三分化为孤独,还有四分,平平仄仄,化成断肠的句子,出现在线装书中,出现在翰墨淋漓中。
一千多年过去了,清明雨没断,蛛丝一样飘,飘在历史深处,飘在方块字垒起的小巷里,飘在断桥边,飘在渭水旁,飘在我们眼中,润入我们心中。我们的心中,一时草色如染,柳色如洗,水色弥漫,一片空濛。
在空濛的天色中,在断肠的清明雨中,我们也学着唐人,撑一把伞,在遍野的草色中,在盈耳的鸟鸣中,走出都市,走回山中,走向祖宗那遥远的坟茔。
走一回清明,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安稳沉静一些,变得踏实一些。我们终于知道,无论走出千里万里,我们都不是游子,不是过客。因为,我们有根。
这根,就叫——清明。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4年10期)
文章可以说“细致入微而气势磅礴”。细致入微,以小见大,体现在用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清明,品味清明。唐人的清明,不能不谈“杏花”“细雨”“折伞”“轻衣薄衫”。而气势磅礴,实质上表现在磅礴的文化和深邃的情感中。在语言美的基础上,生成了底蕴美,情感美。文章的“根”,在“故地与故人”上,“故地”与“故人”又与“清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说,情浓之处,皆是文章。
1.文章开篇说“唐代的清明,一定不是这样的”,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概括“唐代清明”有哪些特点,并分析作者如此落笔的用意。
3.作者心中的“清明”,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