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栋梁: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转化为小说?
季栋梁老师您好,我是青岛大学读者胡良友,读了您发表在《北京文学》今年第4期的中篇小说《我与世界的距离》,既亲切又震撼。偏巧我刚在网上读到您那篇题为《我们终究需要想象另一种生活的能力》的创作谈,并且知道您这篇小说取材于您高中一位复读同学的经历。我知道您是一位作品众多并且一直关注现实生活的实力派作家,我很想知道您创作中是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转化为小说这种虚构文体的,什么样的生活素材才能转化成小说?谢谢!
季栋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人物原形,从现实生活中积累攫取素材,将真人真事转化为小说这种虚构文体,是小说创作的一项基本功力。我在一篇创作谈中曾经说过,现实生活本身比小说更精彩,但是小说并不是生活情景的简单记录和呈现。一个人的故事再精彩,倘若不经过小说艺术的修辞、取舍与重构,进行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再创作,它就失去了文本的价值与感染力。老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小说创作正是通过对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浓缩与提炼,赋予其更纯粹更极致更有价值的内涵,从而让来自生活的人物、故事呈现独特的“文本意义”。就小说创作而言,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创作的责任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通过挖掘故事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维度进行艺术的塑造,让生活中粗泛的人物原形成为文本中的典型形象。
编辑部:稿件和刊款能寄给编辑个人吗?
我是杭州读者莫小兵,最近从朋友处借到几本贵刊,不想一看便放不下。贵刊每期都有许多精彩的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新人自荐”栏目还发表无名作者的小说处女作。我想问的是:现在该怎么订阅或购买贵刊?我投稿能直接寄给某位编辑吗?
编辑部:不遗余力地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是文学杂志和文学编辑的职责,更是我刊的优良传统。我刊的“新人自荐”专发小说处女作,这些处女作绝大多数都是编辑从自然来稿中大浪淘沙般发现,通过一审、二审直至三审才刊发出来的。自然来稿中源源不断地出现达到发表水平的小说处女作,说明文学的人才大量隐藏于众多的基层作者中。我们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向我刊投稿,但许多作者和读者担心编辑看不到自己的稿件,寄稿时在信封上写了编辑或编辑部领导的名字,以为这样更有保证。其实不然。因为编辑所看的都是编辑部经过编号分发的稿件(编号的稿件是纳入编辑工作量考核的),数量很大,额外寄来的陌生作者来稿他们已经无暇顾及;编辑部的领导因事务繁多,除了审阅编辑选送的稿件,已经难有时间去阅读其他来稿。所以,希望来稿不要寄给个人,以免丢失或漏看,只要写“《北京文学》编辑部收”即可,我刊编务会将来稿统一编号,按任务量分发给编辑。
订阅我刊,可到当地邮局办理手续或在网上的杂志铺(http://www.zazhipu.com)订阅,也可汇款至我社发行部办理(汇款切不要寄给个人,以免丢失),并在附言栏中注明订阅起止期号及数量,我社将免邮费及时向您邮寄。衷心感谢您对我刊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