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箱子》:直面老人的内心孤寂

2015-04-29 00:00:00周其伦
北京文学 2015年4期

从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对于汨罗青年作家潘绍东来说,真可谓异彩纷呈佳作连连,让关注他的读者刮目相看。

《芙蓉》2014年第6期推出了他的短篇《林子的左边》;今年,《清明》第1期以中篇《小静的奔跑》为他带来了好运,《湖南文学》第1期头条发表了他的中篇《月亮上的稻草》,而老牌名刊《北京文学》也在第1期推出了他的短篇《空箱子》。在这短短的几十天时间内,一个作者能够有如此多的小说、如此密集地发表在这些核心文学期刊上,着实让我们为潘绍东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和文学诉求击节叫好。据称,《月亮上的稻草》已被《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确定转载。而《林子的左边》也受到了圈内很多的关注。

在这一批作品中,我个人特别看好《空箱子》。这个短篇围绕已退休的水利局原局长阎有余一次偶然的嫖娼来展开故事情节。文本很人性化,特别着重表现阎有余嫖娼后其老伴金枝找人摆平这件事情的前前后后,很形象地描写了阎有余回家后对金枝的“交代”。阅读起来特别地顺当和舒畅。作者把一个关涉老年人性问题的故事,用情意绵绵的笔书写开来,着力于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用层层敷陈、深沉细密的笔法,把这个简单的故事情节描述得活色生香,把故事前后所承载的人情人性描摹得透心入骨,风趣中见严肃,轻快中见深沉。作品结尾刻画了金枝和阎有余在去北京的高铁车站前分道扬镳而又“尾大不掉”,既有文学意义上的潮起潮落,又有夫妻间关系的微妙与挣扎。在金枝面前的“空箱子”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比的回味空间。

我之所以特别看好《空箱子》,我觉得这篇作品非常冷峻地直视了当下社会中老年人在物质生活满足后,精神生活乃至心灵深处的孤寂与无奈。这篇作品文字不长但包含的生活意蕴却特别厚实。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年过六十的老人已经超过两亿,一个庞大的老年群体正在形成,而这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大幅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应该说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基本上衣食无忧。而这些人的内心层面或者说我们不太愿意去摆在桌面上过多关注的精神层面,尤其是他们无法对人诉说的,或因离异、或因伴侣生病、抑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社会、被后人所忽略了的私生活,却极少被人知晓并关注。这个问题看似不大,却十分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空箱子》就以一种很沉稳的笔调抛开世俗的表象,用艺术之笔直楞楞地嵌入当下老人们心中,把那种欲说还休,不能言不敢言的事体用艺术的手段完美地表现出来。

潘绍东是我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作者,几乎阅读过他的每一篇小说,但我觉得此篇小说的意蕴和文字都尤其好。不论是人物和故事,还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都有长足的进步,充分显示了他这几年文学跋涉的不易。这篇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作品的延展风格很跳脱,其意旨相当风趣,铺排也平实自然。这本是一个关于老年人嫖娼话题的小说,初想人人都会觉得恶心的事件,但作者游刃有余地处理后,整个作品读下来,你会觉得人性的淳朴与透亮。作品把严厉的煞有介事的道德谴责,包裹在文学艺术感人的转圜里,还原了老人生活本身的质地,这就让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高明。

责任编辑""" 王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