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深度的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是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校企“无缝对接”、文化管理时代的到来以及高职生工作价值观的现状都要求校企进一步合作。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打造“双主体”模式、实现“双证融通”是文化对接赋予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内涵。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让行业文化进专业,校企共建企业文化体验中心让企业文化进班级,校企共办企业文化讲坛让职业文化进课堂,是文化对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文化对接; 工作价值观; 深度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5)01-0042-04
从福斯特“产学合作”的职教理论取代巴洛夫“学校本位”的职教思想可以看出,世界职业教育主导思想正朝着校企合作的方向发展[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企业正在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不断探索校企的深度合作,让高职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能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以符合企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文化对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动因
(一)现实动因:“无缝对接”的实现
目前高职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都在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但校企合作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现在的合作模式深度还不够:当前的很多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层面,没有在价值观、资金、资源方面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高校教学课程改革、管理体制改革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市场变化很快,企业仅是零星介入学校的课程设置等环节,双方完全“无缝对接”还需要更多时间。企业有用人需求,却招不到合适人才;高校有科研优势,却转换不成生产力;毕业生想大展宏图,却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无缝对接,才能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职业就业的认知,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时代动因:文化管理时代的到来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不再单纯使用生硬死板的制度、规章、技术等来管理公司的每一个细节,而更多是通过价值、目标、仪式等文化因素来激励有德行的员工,这种日式文化管理使日本企业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日本的经济发展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标志着人类迎来了文化管理的新时代。早在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国文化管理时代的正式到来。现代企业的员工大都属于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文化是最适合人的本性的,现代企业必须采用“软性”的文化管理方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员工是企业的真正财富,企业会为员工提供平台,让员工能够发挥他们的所长、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并且享受到与自我价值相对等的成果,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世界各国著名企业都有知名管理文化,如鼓励创新的Google管理文化,员工是合伙人的沃尔玛管理文化,肯德基的“家庭式管理”文化,等等。正是这些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使得这些企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的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管理时代的到来要求高职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能适应现代化高科技的生产水平,在未来工作中保持健康的心态,能积极主动地面对工作,不断地充实完善自身能力,提高工作技巧,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直接动因:对高职生工作价值观危机的回应
所谓工作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上所追求的条件、回报及抱负水准。据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还有9.1%的人处于失业状态;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毕业生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为40%[2],有60%的高职生对自己的现有工作不满意。当前大学生失业问题已经较一般人的失业问题更为严重,失业率也比一般人员失业率高出许多。而每年春节过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都会传出一些“用工荒”的消息,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春节后将迎来招聘高峰,85.3%的受访雇主表示将在今年第一季度招聘比去年同期更多的雇员[3]。面对众多的招聘岗位,高职生找一份工作并不是特别难的事,但还有很多高职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说明高职生的工作价值观出现了危机。不少高职生总是抱着追求“铁饭碗”、舒适的工作环境、高额的薪金待遇等不恰当的工作价值观念,始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也是导致“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文化对接赋予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内涵
(一)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
校企合作难以深入的最大原因是校企双方的利益追求不一致,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学校追求的是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高技能人才,利益追求不一致,合作则无法深入。通过文化对接,能有效提高校企双方的文化品质,树立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合作理念,从价值观、资金、资源等方面寻找能满足校企双方最大利益追求的合作路径,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利益很好地统一起来,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保障校企合作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从企业获取资金、设备、场地、管理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实习及就业机会,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最终带来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企业能够建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同时能依靠高职院校的人才、知识优势,获得丰厚的人才利益和经济利益,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校企深度合作打造“双主体”模式
高职院校要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整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为立足点,坚持“以职业为根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树品牌,以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行“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从自身文化特征、发展方向和岗位需求出发,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和育人环境的调整与完善。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等特点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纽带、延伸专业为支撑,建设一批与区域经济匹配程度高、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多类别协调发展的专业群。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主体,校企合作育人,通过冠名办学、互动介入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让企业真正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实践要求的对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多个条件良好、运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保证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要求,对学生实施“准企业管理”,让学生体验从实习者、准员工到员工的身份改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与现场“零距离”的职业人才。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以企业元素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采用课堂教学与职场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课程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方式,强调课堂学习、职场实战、赛场竞技并举,着力培养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过硬职业技能并具有大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职业化人才。
(三)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双证融通”
“双证融通”就是要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高职院校要实现双证融通,必须寻求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将职业教育有关的“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职业标准”相融合,合理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专业所对应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技能大赛的技能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按照工作过程把专业课程分解为若干教学项目,使“双证书”制度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去,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借助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定期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并将技能竞赛的结果作为考核老师业绩、学生成绩的指标之一,实现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机融合,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为学生顺利考取相应职业技能证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文化对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途径
(一)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让行业文化进专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强调: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4]。高职校院必须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评价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高职院校从学校专业或专业群层面出发,选择区域范围内诚信度较高的优秀企业进行合作。这些诚信度较高的企业必然会发展壮大,最终将成为站在行业至高点上的企业,具有人力投资的长远战略眼光,能主动承担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是高职院校的长期合作战略伙伴。从学校的招生阶段就邀请优质企业参与,聘请这些企业的高级技术工人及高层管理精英与学校一起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协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开设哪些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学大纲的制定、选用什么样的教材、考取哪些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成绩如何考核评价等等。根据各个专业所对应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的技能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按照岗位工作过程把教学课程分解为若干教学项目,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同时,改革原有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聘请企业精英对高职生进行面试和素质测评,鼓励高职生考取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让高职生近距离接触行业文化,进一步接近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距离。
(二)校企共建企业文化体验中心,让企业文化进班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对学生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本行业知名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内容,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因此对高校而言,深度的校企合作不是简单地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而是将企业文化教育引入班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优秀企业文化理念的渗透。校企共建企业文化体验中心,把企业实景搬进班级,让学生能够提前对合作企业的产品、技术、职业特点等信息获得直观认知;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组建教学项目,利用企业已经做过的操作项目对学生进行更实际的操作知识培训。通过这种“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学生与学徒零过渡”方式培养出的学生,能近距离接触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会积累更多实战经验,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工作行为规范、工作标准等企业文化有更直接的体会,到企业后都可以直接上岗,有的甚至可以独立完成某个项目任务。
(三)校企共办企业文化讲坛,让职业文化进课堂
校企进一步合作,共办企业文化讲坛,定期邀请知名企业的部门经理、技术总监等管理精英,到学校开设企业文化专题讲堂。从名企走出来的管理精英、高技能人才都是实战派专家教学,“管理精英们”相较于传统教育工作者更有发言权和说服力,他们在企业中的任职经验使其对各个生产销售环节的相关案例都了熟于心,各种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都能够在课堂中得到详细解答,完全紧跟产品市场步伐,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同时名企管理精英走进校园课堂,拉近了学生与职业人的距离,让学生对合作意识、市场意识、责任意识及服务精神、创新精神[5]等职业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加速学生的职业化培养。
参考文献:
[1] 高莉莉,王清强. 文化共融: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然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11(25):16-19.
[2] 苏蕾. 2014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摘要[EB/OL]. (2014-06-12)[2014-12-01]. http://sszlsc.banyuetan.org/chcontents/sh/jy/2014612/1417.shtml.
[3] 赵爽. 节后“用工荒”或将持续到4月份[N]. 城市晚报,2014-02-08.
[4] 黄锐.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 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 (2014-02-26)[2014-12-01].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677/201009/97450.html.
[5] 陈学凤. 整合与建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双重维度[J]. 职业技术教育,2012(32):59-61.
(责任编辑: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