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兆基
Expression techniques of Underglazed Red Peony Decoration are mainly painting, line painting and pulling blankness.
Underglazed red is usuall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blue and white. The emergence of blue-and-white underglaze red greatly expands the application space of peony decoration.
釉里红,瓷器釉彩名。以铜为呈色剂绘画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再入窑高温一次烧成。因其为红色,绘于釉下,故名釉里红。
釉里红牡丹纹饰表现技法主要有涂绘、线绘和拔白。釉里红通常与青花组合。青花釉里红的出现,极大拓展了牡丹纹饰的应用空间。
以铜作为呈色剂牡丹纹饰釉里红,经过漫长岁月才成熟。汉代陶器已使用铜料作为呈色剂,到了唐代多地瓷窑又有开拓创新,四川邛窑和湖南长沙窑都用铜料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成红色的釉里红彩斑。其中,湖南长沙窑遗址还发现釉下以铜料描绘图案的釉里红。北宋河南钧窑更是成功地以铜为呈色剂烧出釉下紫红色的产品,这都为牡丹纹饰釉里红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基础。至元代牡丹纹饰釉里红才烧制成功。
元代(1271年—1368年)景德镇在生产青花鼎盛的时代,也成功地烧制出釉里红。1979年在江西丰城发现的两件异形随葬器,一件是堆塑釉里红四灵塔式盖罐,腹底书有“大元至元戊寅(1338年)六月壬寅吉置”、“刘大使宅凌氏用”,铭文断定了作品的年代。釉里红呈灰暗深紫,反映了早期釉里红的工艺还没有很好掌握。元代主要生产青花,以满足西域的需求。而小件的釉里红产品数量也不少,则大量出口东南亚。如今菲律宾留存相当数量的元代外销釉里红瓷器。1978年韩国新安海底发现1331年元代沉船,共打捞出瓷器18000件。这些出口产品中,牡丹纹饰釉里红都十分引人注目。
釉里红牡丹纹饰所以能伴随青花成熟起来,这是因为青花与釉里红的烧造工艺基本相同,都是在釉下彩绘后烧成。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为呈色剂,青花用钴为呈色剂。从装饰风格分析,所绘画的图案两者也基本一致。但釉里红烧制较青花困难,主要是温度难以掌握。釉里红取用适当的铜料,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呈现红色。在高温烧制过程中,温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效果,过高其色彩会淡化变白,俗称“烧飞”;过低则呈紫黑色、暗灰色。
元代牡丹纹饰釉里红烧制,较多地表现为釉里红涂绘和釉里红拔白,用线绘的装饰手法则较少。
釉里红涂绘图案,随意性强,却意趣盎然。元釉里红玉壶春瓶,高21.5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6.8厘米。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通体施青白釉,外腹采用不规则的涂绘成大块的釉里红团形纹饰,这是一种非具象的造型纹饰,但却让人产生多种联想,其中不少观赏者会自然地联想到大写意的泼彩牡丹,一朵浓艳,淋漓明快,令人赏心悦目。
线绘牡丹纹饰的出现,表明釉里红烧制已趋成熟。元釉里红开光花鸟罐图案由线条绘成。此罐于1980年在江西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高24厘米,口径13.2厘米。直口,短领,广肩,圆鼓腹。腹部主体纹为四个对称海棠花形开光,开光内分别饰孔雀栖息牡丹图等。纹饰线条清晰,富有装饰性,极似民间剪纸艺术的效果。釉里红呈色艳丽,故是一件难得的元代牡丹纹饰釉里红精品。
青花釉里红牡丹纹饰是元代彩瓷一大特色。青花与釉里红施于同一器物,便形成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又称“青花加紫”、“青花夹紫”。虽然都属釉下彩,但由于青料与铜料的性质不同,对烧成的温度和对窑室的要求也有差异,所以红、蓝呈色都能恰到好处,是相当困难的。元青花釉里红开光牡丹纹镂空盖罐则是这一时期的极品。1964年湖北保定元代窖藏共出土两件青花釉里红开光牡丹纹镂空盖罐。这两件作品造型一致,都为直口,矮领,圆溜肩,鼓腹,下腹斜收,隐圈足,拱形盖,盖面平圆,坐狮钮。器身为青花釉里红装饰。肩部以青花绘四个如意云肩纹,内以青花海水托起白莲花,云肩间隔饰牡丹纹。腹部以沥粉塑成四个菱形开光,内透雕青花釉里红牡丹等四季花卉。大罐集绘画、镂雕、浮雕、贴塑、青花、釉里红等纹饰于一体,烧制难度高,目前存世只有四件,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馆和日本、英国。在沥粉与青花塑绘的图案中,点填釉里红牡丹,不仅更显精致严密,红色也更为夺目。铜料在沥粉线条内存积的厚薄不同,又使红色产生浓淡变化,能使牡丹更富立体感。
明代釉里红烧制在元代基础上又有极大提高。明代洪武年间瓷器,上承元代,下启永乐、宣德,是重要的转变时期。元代是被朱元璋亲自推翻的,明王朝自然不会全盘接受元青花制式并加以应用。于是给釉里红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釉里红的烧制因此受宫廷高度重视而空前盛行。出现这一情况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洪武皇室对红色的偏好。据刘辰《国初事迹》载:“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将士战袄、战裙、壮帽皆用红色。”红色也是民族崇尚的尊贵、喜庆之色。此时牡丹纹饰釉里红仅作宫廷的用瓷而时出新意,佳作频现。
为了烧制特供皇室的瓷器,明政权巩固之后便建立起庞大的官窑生产体系。清梁同书《古窑器考·古今诸窑》:“明洪武三十五年开始烧造,解京供用。有御器厂,厂东为九江道,有官窑。除大龙缸窑外,青窑烧小器,色窑烧颜色。官窑器纯,民窑器杂。官窑土骨坯干经年,重用车碾薄。上釉候干,数次出火,釉漏者碾去,再上釉,更烧之故。汁水莹如堆脂,不易茅蔑,此民窑之不得同者。官窑涂欲密,砌欲固,使火气全,而陶器易热,不至松泄,官窑之异于民窑如此。”
宫廷重视釉里红的情况,有遗址发掘的佐证。上世后半叶,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北京明代宫廷库房区、安徽凤阳县明中都皇城及皇陵遗址,均发现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官窑瓷残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