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邓小平的政治交代

2015-04-29 05:56李君如
邓小平研究 2015年1期

〔摘要〕 邓小平是一个终生为党和党的事业而奋斗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离开领导岗位之际深入思考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他留下的“政治交代”是留给党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思想财富。本文深入探讨了邓小平做“政治交代”的原因及具体内容,剖析了他提出的“治国必先治党”的理论内涵和内在根源,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在新时期的治党、管党的根据、任务和途径。联系邓小平的“治党论”来领会他的“政治交代”、以他的“政治交代”为脉络研究他的“治党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他的治党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是我们当前加强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政治交代;治理国家;治党论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5)01-0111-10

〔收稿日期〕2015-07-25

〔作者简介〕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研究员。

邓小平是一个终生为党和党的事业而奋斗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离开领导岗位之际,考虑得最多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和命运。他留下的“政治交代”,是他留给党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思想财富。

一、邓小平的“政治交代”

在邓小平的文献中,有一部分著作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因为它们被邓小平本人称为“这就算是我的政治交代”〔1〕。这些著作,包括《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1989年5月31日)、《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1989年6月16日)、《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1989年9月4日)。这些“政治交代”,是邓小平在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交班时所讲的话,核心思想是讲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领导班子建设。

需要思考的是,邓小平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政治交待?

首先,这是一个战略考虑。在1989年6月9日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邓小平对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国内政治风波的原因做了深刻分析后,郑重地指出:“这次事件爆发出来,很值得我们思索,促使我们很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2〕这种考虑,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样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怎么样确保党的正确路线能够贯彻到底。显然,这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考虑。

其次,这是一个历史经验。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后一再强调:“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3〕这是因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贯彻执行。他说过:“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4〕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5〕路线执行得好不好,关键在人;“四个能不能”,“关键在人”,这是多么深刻的见解!

再次,这是一种历史责任。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2年南方谈话,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党的前途和事业的成败,取决于党的领导干部。早在1979年,他就说过:“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见不了马克思。”〔6〕1981年,他又说过:“老干部第一位的任务是选拔中青年干部。”〔7〕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指出:“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8〕这一些话,反映了邓小平和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国家、民族、人民自觉的历史责任。邓小平发表的“政治交代”,集中反映了这些思想,就是这种历史责任的体现。

我们只要重温一下邓小平的“政治交代”,就可以体会到邓小平和老一辈革命家的良苦用心及其重大意义了。邓小平在“政治交代”中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第一,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中央领导层的思想、政治、组织和制度建设。他在“政治交代”中明确说过:“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9〕这是积历史经验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而得出的重要结论。我们在加强党的建设的时候,任何时候都应该牢记邓小平的这一至理名言和重要指示。

第二,我们党应该组成一个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中央领导集体。邓小平在这些“政治交代”中,讲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我们的党和人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央领导集体。首先,他强调“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这是最重要的一条”〔10〕。他说:“我们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将他们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要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要搞改革开放。”〔11〕其次,他强调“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胸襟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12〕他明确指出:“我们组成的这个新的领导机构,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这是对我们第三代领导人最根本的要求。”〔13〕再次,他强调“这个班子要搞好,关键是要形成集体领导”〔14〕。他对中央领导同志说:“你们应该是一个合作得很好的集体,是一个独立思考的集体。”〔15〕显然,他之所以要提出应该组成一个什么样的领导集体,是为了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如他语重心长地说过的:“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16〕

第三,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后要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在邓小平的“政治交代”中,他突出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后应该怎样工作。在1989年6月9日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邓小平在分析了国内政治风波发生的原因及其教训后,重点阐述了“以后我们怎么办”这个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他说:“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要认真总结经验,对的要继续坚持,失误的要纠正,不足的要加点劲。总之,要总结现在,看到未来。”〔17〕这一思想,深刻地体现在他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交代”之中。

首先,邓小平强调“经济不能滑坡”〔18〕。他说,凡是能够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要积极争取,当然不要像过去想的那么高。他强调指出:“如果再翻一番,没有水分的翻一番,那时候人民就会看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兴旺发达的。”〔19〕为此,他在“政治交代”中对于当时面临的经济问题怎么解决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其次,邓小平强调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紧惩治腐败”〔20〕。这两个方面,体现了他一贯主张的“两手抓”的思想。他说:“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21〕对于惩治腐败,他明确提出至少抓一二十件大案,透明度要高,处理不能迟。他说:“对于我们来说,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22〕

再次,邓小平强调在国际问题上,“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23〕。他鲜明地指出,面对挑衅“绝不能示弱”〔24〕。同时,他极具睿智地提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25〕

同时,邓小平强调在工作方法上坚持党中央的集体领导。他指出“属于政策、方针的重大问题,国务院也好,全国人大也好,其他方面也好,都要由党员负责干部提到党中央常委会讨论,讨论决定之后再去多方商量,贯彻执行”〔26〕。

这些“政治交代”,强调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后,要从根本上把握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有改革开放的形象,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此,一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二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三要始终坚持抓党的建设特别是惩治腐败不动摇;四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动摇;五要坚持集体领导的工作方法不动摇。这些“政治交代”,让人折服,让人感动,字字句句都体现了邓小平和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第四,邓小平指出退出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应该支持新的领导集体工作。邓小平的“政治交代”,不仅讲了新的领导集体应该怎么工作的问题,还讲了他本人在完全退出领导岗位后会怎么样支持在岗位上的领导同志的问题。因此,这是一个考虑十分成熟的周到的“政治交代”。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住地同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杨尚昆、万里谈话,主题是商量他的退休问题。同日,他给中央政治局写信请求辞去担任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他在信中说:“一九八○年我就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近年来,不少老同志已相继退出了中央领导岗位。一九八七年,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为了身体力行地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我提出了退休的愿望。当时,中央反复考虑我本人和党内外的意见,决定同意我辞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职务,退出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决定我留任党和国家的军委主席的职务。此后,当中央的领导集体就重大问题征询我的意见时,我也始终尊重和支持中央领导集体多数同志的意见。”他说,现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出的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领导核心,已经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经过慎重考虑,我想趁自己身体还健康的时候辞去现任职务,实现夙愿。”〔27〕他恳请中央批准他的要求,还说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去国家军委主席的请求。邓小平的这一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在邓小平的提议和身体力行下,完全废除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领导干部退休制度。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

与此同时,邓小平谈了自己退休后起什么作用。在1989年6月16日一次谈话中,邓小平对此也专门作了交代。他说,我不希望在新的政治局、新的常委会产生后再宣布我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他说:“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现在看起来,我的分量太重,对国家和党不利,有一天就会很危险。”〔28〕他同时说到,你们有事要找我,我不会拒绝,但是不能像过去一样。如果有什么事情,我完全可以在旁边帮帮忙,绝不要正式再搞个什么头衔了。他郑重地对大家说:“新的领导一经建立有秩序的工作以后,我就不再过问、不再干预大家的事情。我说过,这是我的政治交代。”〔29〕

二、治理国家必须先治理党

从邓小平的“政治交代”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一点,邓小平在党的建设问题上,最重视的是中央政治局领导班子特别是政治局常委会的建设,这是真正决定党的命运和前途的“关键”。而进入中央最高领导层的干部是长期在基层和地方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是在地方党政工作的领导干部中遴选出来的。因此,要解决好中央领导层的建设问题,基础在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上。我们研究邓小平的“政治交代”,也不能就“政治交代”讨论政治交代,而要系统、深入地研究邓小平的治党思想。

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就提出要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强调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治国兴国的最根本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深入的过程中,他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在国内政治风波发生后甚至语重心长地告诫中央领导“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30〕。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再次振聋发聩地提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31〕

我们注意到,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这就是:中国出问题是由党出问题引起的,党出问题国家就会出问题。因此,要领导好这个国家、治理好这个国家,必须先建设好党、治理好党。根据邓小平这一关于治理国家与治理党的关系的战略思考,从党的十二大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到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直到十八大,党中央把党的建设列为新时期“新的伟大工程”,长抓不懈,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和总体布局。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秉持“治国必先治党”的理念,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以强力治党的一系列果断措施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治理国家与治理党关系的深刻思想。

邓小平为什么那么重视党的治理和建设呢?为什么要把治党问题同治国问题如此紧密地联系起来呢?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

第一,共产党是执政党,治理执政党是治理国家的关键。邓小平认为,执政党的地位决定了党在治国理政进程中要经受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的多重严峻考验。1980年2月,早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就提出了一个全局性的大问题:“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32〕他强调党的十二大要回答这个问题。此后,他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但是他并不十分满意这个让他揪心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不仅是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在今天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条件,即今天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从执政党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去考虑。这个问题,和他提出的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党中央对党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做过一个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江泽民曾经深刻地指出,党在全国范围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发展成为领导人民在全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在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发展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的这一深刻变化,一方面,使党能够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更好地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另一方面,也使党的干部面临着“权力”和“利益”的双重诱惑,使党与群众的关系出现了逆向发展的势头。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党的队伍特别是干部队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整体性新老交替已经完成,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是党有生机活力、后继有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给党提出了怎样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历史性课题。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变化是“外因”,党的队伍发生的变化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使党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使党的队伍不断壮大、活力不断增强,这是主流;另一方面,党风问题日益突出、消极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使一些党员干部越来越脱离群众,有的从“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官僚),有的从“社会公仆”变为某些利益集团和家属、亲朋好友或情人的“私仆”,走向党和群众的反面。

应该讲,我们党的主流,我们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否则,无法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但是,成就不说少不掉,问题不讲不得了。我们党对此十分清醒。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已经提醒全党,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候,党中央在再次强调这“四大考验”的同时,又加上了“四大危险”,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因此,研究党的建设问题,不仅要搞清楚我们的党情,包括我们党的主流和存在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从这样的党情出发从严治党。这也就是为什么治国必须先治党、严治党的原因。

第二,党的治国路线正确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是这个国家的领导核心,国家的发展前途与党的治国路线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邓小平在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这个问题的时候,重点讲的是党要有正确的路线,这是治国兴国最根本的问题。

回顾历史,邓小平带领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拨乱反正开始的,邓小平抓党的建设也是从拨乱反正开始的。研究邓小平的党的建设思想,不能离开这一历史进程和历史特点。拨乱反正,是因为有“乱”。从表明上看,是乱在社会;从实质上看,是乱在党;从根本上看,乱就乱在党的领导特别是党的路线出了大问题。

路线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由于路线的错误,不仅使我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党和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同时还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从“文化大革命”走出来的中国,是继续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还是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邪路,还是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党和国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敢地挺身而出,以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从党的路线破题,领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一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果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与此同时,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党的政治路线;三是大刀阔斧地平反冤假错案,在解放大批老干部的基础上,提出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形成了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组织路线。

在此基础上,以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为重点,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六中全会之前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还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并且把党中央的领导由“主席制”改为“总书记制”,实行委员会集体领导体制。党在拨乱反正中以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进展,重新焕发了“先锋队”的青春气象,重新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为国家和人民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总之,邓小平以来,我们的党中央始终认为,治理中国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关键是加强组织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有权制定路线、把握大局的中央最高领导层的建设。

三、新时期“治党”、“管党”原则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过程中,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新时期的治党思想,形成了改革开放时期的“治党论”。其主要内容包括治党根据、治党任务和治党途径。

(一)治党根据

在一个国家领导革命与建设,必须认清国情;治理一个党,不仅要认清国情,还要认清党情。国情与党情,是党搞好自身管理或治理的客观根据。邓小平的“治党论”就是建立在对国情与党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国情,是邓小平提出治党管党问题的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由不发达社会主义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的转变阶段,是一个由无产阶级来完成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独特阶段,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定型的阶段。党的建设与管理的全部要求,都要从这么一个客观实际出发,并有助于这一阶段的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改革开放时期的党情,是邓小平提出治党管党问题的又一出发点。这一新时期的党情具有非常复杂的特点,一方面,党不仅是执政党,而且成为现代化建设与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核心,党的队伍也充实了大量有改革精神与科学文化知识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带来了党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中又发生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把改革开放看作是姓“资”的“左”倾错误,发生了党员、干部严重的腐败问题,等等。邓小平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党情做了大量的分析,这是他提出“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的根据。

(二)治党任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管理与治理,究竟抓什么?从邓小平的大量论述中,可以看到,千头万绪,重点抓三条:

第一,管好路线。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左”的指导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邓小平针对这种状况,领导与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治党之举,先治思想路线,这是毛泽东的党的管理思想的主张,邓小平继承了这一思想,并用来治理因“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被搞乱的党,使之赋予新的意义。治理思想路线后,邓小平进一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领导党实行工作重点的转移,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不久又提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澄清路线是非,是邓小平治党的首要任务。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以及后来发生的东欧形势剧变、苏联解体,有的同志对形势产生了疑虑。邓小平对此十分警觉,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33〕由此可见,邓小平治党先治路线的鲜明特点。

第二,管好干部。早在1962年11月,邓小平就提出过:“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因为许多党员都在当大大小小的干部。”〔34〕经过“文化大革命”,这个问题显得更为重要。1980年1月,邓小平提出了“我们的党员现在有一部分不合格”,“要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整顿”的任务。〔35〕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几次整党与党员登记,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部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邓小平认为,管党的关键是要管好干部。这在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把这个问题提到了整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进行了深刻论述。因为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干部同群众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党的形象,而且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治党的关键在人,治党必须治干部,这是邓小平“治党论”的又一特点。

第三,治好作风。邓小平强调治人治干部,不是单纯地从组织上处理人,而是重点整治党员与干部的作风。他在1977年7月就提出:“要搞好我们的党风、军风、民风,关键是要搞好党风。”〔36〕1978年6月又说:“整顿领导班子,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作风整顿好。各级领导人的作风要转变,要解决官僚主义的问题、不深入实际的问题。”〔37〕由于在改革开放中,有些干部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由特殊化进一步发展到腐败,引起了群众强烈的不满,因此邓小平特别重视这一问题,把整治党风列为治党的又一关键任务。治党必须治党风,也是邓小平“治党论”的特点。

(三)治党途径

明确了管什么、治什么之后,进一步要研究的是怎么管、怎么治的问题。邓小平总结了党在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探讨了从严治党的途径或办法。

第一,靠党规党法治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就已经指出:“国家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组织部门的任务不只是处理案件,更重要的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把我们的党风搞好。”〔38〕制订和修改党章,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任务,但是光建不管等于一纸空文。管党治党必须树立党规党法的权威性,并充分运用这种权威。一切在党规党法的范围内行事,是邓小平强调的治党的基本途径。

第二,靠制度和纪律治党。邓小平治国也好,治党也好,都十分重视制度。他在1980年8月论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深刻地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39〕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所以,制度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的重大问题。同其他问题一样,制度问题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设(包括改革),即建立各种科学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二是管理,即严格地按照制度办事。所谓“从严治党”,不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而是严格执行党规党法,严格照制度办事。为了保证党规党法和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邓小平强调必须加强党的纪律。他在1980年1月十分鲜明地指出:“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纪律废弛了,至今还没有完全恢复,这也是党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纪律相当废弛,许多党员可以自行其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决定,党规定的任务,可以不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一个党如果允许它的党员完全按个人的意愿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行动,这个党当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不可能有战斗力,党的任务就不可能顺利实现。”〔40〕因此,“严格地维护党的纪律,极大地加强纪律性”是治党必不可少的途径。

第三,靠党内外监督。有党规党法,有制度和纪律,没有人执行,或执行时不严格,甚至上下串通、官官相护,仍然一事无成。要治党,必须有一种强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完善的监督机制。邓小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论述过“共产党要接受监督”这一大题目,并且提出要从三方面监督:一是党内监督,二是群众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和加强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健全各级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制度等等,就是为了加强党内监督;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制定包括行政诉讼法在内的各种法律,都包含了加强群众监督的内容;健全人民政协并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联系、协商,是加强党派监督的有效措施。尽管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通过党内外监督来管党、治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治党途径。

第四,靠集中整顿。自延安整风开始,我们党就有一个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整顿的好传统。邓小平继承与发扬了这种传统,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期就强调,整顿党的组织、队伍与作风是治党的途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多次提出并领导了党的整顿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十二届二中全会决定的整党和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进行的清查和清理工作。前者主要解决“文化大革命”对党造成的破坏,后者主要解决资产阶级自由化对党的影响,教育了党员,纯洁了队伍,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因此,党的治理,日常的管理是基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整顿也是必要的,是实现治党任务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综上所述,邓小平在离开党的领导岗位时,提出要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中央高层领导班子建设的“政治交代”,是他针对当时党和国家的实际需要提出的,更是他长期治党经验的集中体现。联系邓小平的“治党论”来领会他的“政治交代”、以他的“政治交代”为脉络研究他的“治党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他的治党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是我们当前加强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2〕〔5〕〔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1,304,380,380,310,296,300,300,299,318,318,310,308,312,312,313,313,313,320,320,321,319,322,310-311,310,314,380,370-371.

〔3〕〔4〕〔6〕〔7〕〔32〕〔35〕〔36〕〔37〕〔38〕〔39〕〔4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0,191,193,384,276,268-269,46,118,147,333,271.

〔3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8.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