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强
[摘要]刘天华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在《光明行》中大胆、科学扩展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并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二胡独奏;鉴赏;反思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近代西方音乐体裁和创作技法对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影响;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对作品进行深入鉴赏与探索,能准确理解并记住作曲家的真实创作意图。
(三)知识与技能
能记住二胡的几种基本演奏技法对丰富音乐作品情绪上的作用及乐曲调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二胡表现铿锵有力、气势豪迈的进行曲风格。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真实情感:旧社会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心情。
二、教学内容分析
《光明行》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于1931年春。刘天华创作这首二胡作品是因为“外国人都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证其误”。这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乐曲表现了宏大的气势,讴歌了追求光明的勇士和他们所追求的光明。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作者在这首乐曲中首次用了功能性很强的五度关系的转调,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全曲共分为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在我国民族音乐传统习惯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二胡又名“胡琴”,为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唐朝便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人乐器的通称。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二胡的演奏手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颤音、垫指滑音、拨弦等,右手有顿弓、跳弓、颤弓、抛弓等。演奏二胡需要左右手配合。
[教学策略]讲授、聆听、课堂讨论。
[教具]黑板、音响资料、投影、电脑平台、二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教师播放国歌,学生感受大调式在作品情绪上的作用(1、3、5在调试中的作用及与《光明行》的内在联系)。
(二)展开阶段
1.完整鉴赏《光明行》:铿锵有力、热情奔放、气势豪迈的进行曲风格作品。
2.介绍曲作者及二胡。刘天华的理想: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想法(立志)。二胡(内弦、外弦的音色及对作品不同的音乐表现力)。
3.引子鉴赏:感受顿弓技巧对作品表现力的作用(节奏、旋律);小军鼓节奏(内弦使用作用并讨论:抑制的热情。
(教学设计意图: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性)
4.第一段主题鉴赏:激昂向上、铿锵有力,体裁:进行曲。演奏技法、装饰音、重音符号、附点节奏;讨论旋律特点:135重复和展开;外弦使用:开朗自信的音乐形象。
(教学设计意图:用音乐表现追求光明的心态描写)——培养学生自信
5.第二段主题鉴赏:歌唱舒展、优美柔和。让学生体会连弓对作品的作用;(内弦与外弦交替使用在作品中的作用)讨论音响的变化感受转调对音乐色彩的影响;转调运用。结构:A部分(第一第二段)。
(教学设计意图:用内外弦交替使用表现战略战术。培养积极地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6.第三段主题鉴赏:重复、模进、移调手法的使用及作用。学生讨论:暗示仿佛人群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前进的队伍中;全班同学感受摸进的作用。(游戏时间)
(教学设计意图:摸进手法使用,感受集体的力量,培养集体观念)
7.第四段主题鉴赏:135音的重复使用以及附点节奏;号角吹响。学生感悟第二段主题加以变化(情绪变化:坚毅、稳健)。结构:B部分(第三、四段)
(教学设计意图:战斗号角。培养学生民族情节,爱国、爱家)
8.尾声欣赏:富于动力、激昂、胜利的音乐。学生感受颤弓的使用并让学生简要学习体会手感和乐感。
结构:A部分(变化重复第一、二段)。再现三部曲式。
9.再次完整鉴赏并感受《光明行》。
(三)拓展阶段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光明行》是在民族音乐中,借鉴西洋音乐技法来创作的呢?
第一,作品在结构上将中国传统器乐作品常用的循环变奏与西方的复三部曲式自然地融合为一体;第二,在调式上他很好地将西方的大小调与中国的五声调式相结合,其中运用了西方音乐中常用的功能性转调;第三,在演奏技法上,突出体现了他对西方弦乐器演奏法的借鉴(小提琴)。
(四)结束阶段
播放《女子十二乐坊》,学生感受中国民族乐器的多样性。对于丰富个人情感、提高文化素养,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情趣以及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五)反思教学
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很好地吸引住学生关注音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从打赢一场战争所需要的因素出发,用二胡来表现人们在追求光明的路上采用的战略战术,生动表现了通往光明的道路上人们的心态及战斗状态,并恰当结合时代背景及乐器的表现力,很好地完成了这堂看似枯燥但却生动的音乐课。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