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昔 尔东
编者的话: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像人们总结的那样: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诚然,生态环境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衣食住行无不与环境有关,是老百姓最基础最现实的考虑,所有人概莫能外。须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就是生态。在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强调,要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青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这是我们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所在,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体现,是深化生态领域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期“昆仑讲堂·面对面”栏目特邀专家、学者。读者畅谈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及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敬请关注。
主持人:
我省既是自然资源大省,也是人文资源的富矿区。昆仑文化与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边塞文化与草原文化以及宗教、商业、军事等各种文化也在这里相生相长、交汇融合。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多种文化的交融互动,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更凸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切对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境界。
马洪波: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发挥地域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形成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不同类型,共同拥有敬畏自然、珍惜一切生命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正是在这种与高原环境相协调的生态伦理观作用下,才使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几千年来未受大的损害,总体上保持了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风貌。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这种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愈发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无疑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精神资源,应积极进行挖掘和弘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
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积极倡导的“敬天惜地、敬畏自然”观念,还有十八大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很多方面是一致的:比如要善待自然,不能对大自然为所欲为;要尊重自然,不能把人凌驾于大自然之上等等。实际上,人类社会即使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非但未能摆脱自然界的控制,反而受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但绝不能控制自然、征服自然。
大自然太伟大了,生态系统太复杂了,生命太奥妙了,而我们的了解太少太少了,充其量只是大自然的“冰山一角”。所以在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实践中,要挖掘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精髓,对大自然的态度要谦虚一些,谨慎一些,节制一些。既要不断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更要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采访对象:省委党校副校长)
主持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就是说,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与加快发展并不矛盾,相反,还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既不能守着“金饭碗”富不起来,也绝不能走以损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搞发展的老路。我省把生态保护第一作为立省之要,那么如何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
李晓南:“生态保护第一”的战略决策是青海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重要的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一是推进生态制度创新。要紧密结合青海的生态特质和国家生态建设大格局中的重要定位,既要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新的组合,更要面对青海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目标任务建立新的制度,使之能够创造出更大的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
二是推进产业生态化。正确处理和把握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省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三是推进资源节约化。青海资源丰富,是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特别是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因此,必须降低人均资源使用量,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倡导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承受力和涵养接续能力。
四是推进生态经济化。青海是生态大省,要将生态环境作为稀缺资源,按照经济规律赋予生态资源价值,从而使得生态环境资源的配置、流通和使用通过价格机制得以实现和运转以及持续性保护,解决好青海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权和发展权的矛盾,全面提升保护的有效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是推进生态科技创新。无论是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还是资源节约化、生态经济化,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大力推进生态科技创新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特别是青海生态脆弱性、循环经济发展的紧迫性、重点生态工程的措施强化等都必须紧紧依靠科技支撑这一关键力量。
(采访对象:省发改委副主任兼三江源办主任)
主持人:
援青干部们被叫成“上海青”,就是上海最常见的,历经霜打愈见甜味的小白菜品种。他们肩负党和国家的殷殷重托,带着组织领导和上海市2400万人民的殷切嘱托,带着美好的理想,告别东海之滨,奔赴雪域高原,开展援青工作。他们与我们一同感受着生态立省是青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作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青海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关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刘卫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是“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治理地区之一。站在县城高处,蓝天、白云、高山、草甸、经幡与黄河组成的画面,给人一种无法形容的美;坐在下红科乡长江支流之畔,也不禁低吟,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作为上海第二批援青干部,2013年6月,我来到这里开展为期三年的援青工作。
近两年来,我跑遍达日县所有乡镇、牧(村)委会,医院、学校。在这个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雪域高原上,我们的牧民群众,住单薄帐篷、饮雪域河水,天寒地冻、时常迁徙,但保持了乐观豁达的性格,经常听到入云的藏歌,倾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的党员干部、教师医护,扎根高原,几乎都是高血压、心脏病、痛风、关节炎等疾病缠身,有的则永远地倒在了雪域高原,但都默默承受。如果用内地的评价标准,这里的党员干部个个都是先进,年年都可立功。整个果洛地区,承担着保护母亲河水源的重任,不得不放弃诸多经济发展利益,成为国定贫困地区。这儿的干部群众为保护三江源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黑土滩就是高原高寒草甸独有的生态恶化现象,因过去过度放牧等原因,草场严重退化,经风蚀和水蚀后形成“秃斑”状裸露土地,像传染病一样快速发展,继而成为“黑尘暴”的沙尘源。三江源地区的黑土滩每多一分,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下游地区以及中华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的环境,乃至整个中国或亚洲地区可能就会加速破坏十分及更多。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共饮长江水。”无论我们在青海或上海,在中国或亚洲,我们都明白: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人类文明的血脉和摇篮,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采访对象:果洛州达日县委常委、副县长)
主持人:“环保”不仅是国家和政府要做的大事。要知道,你呼吸的每一口肮脏的空气,喝下的每一杯被污染的水,听到的每一声尖锐的噪音,都源自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对你环境权的切实侵犯。一个人的行为会或大或小地影响到身边的人,如果每个人都有环保意识且肯动手去做,环境还有什么理由不变好?环保的门槛其实很低,从细微处着手,谁都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环保实践者。那么环保是否改变你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相比其他行业,环保行业更需尊崇道德、树立信仰,因为环保问题就是人心问题,那么环境保护需要怎么样的价值?
@狮子王辛巴:每个人都环保,世界会变得更美好,但这应该包括对政府和企业的要求。要想蓝天白云,先应解决人的社会需求。以环保出行为例,个人可以不开或少开车,即可减轻交通压力和雾霾,减少家庭燃油、保养等费用。但前提是有更好的替代方式,若城市的轻轨、公交等很发达,能为百姓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条件,大家何乐而不为?其次要彻底改变政府发展经济的理念,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早该摒弃,片面以GDP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似饮鸩止渴。破坏了环境,再治理,很难,尤其对我们青藏高原。
@达日刘卫东:人们普遍地认同这样一个结论,即青藏高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的战略地位无法替代,可以说它是中国生态最为关键的地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制高点和平衡点。而三江源则可以说是这个制高点和平衡点的核心枢纽。三江源的生态平衡事关全流域乃至中国和世界的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维护三江源生态平衡,实现三江源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既是一项惠及亿万人民,泽被子孙万代的宏伟事业,也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鼎力支持与密切配合。
@昆仑墨客:矗立在拥挤的城市街头,每一天生产的垃圾、尾气等有害物质正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只有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们才能享受低碳生活,享受返璞归真的快乐人生。出行坐公交,买菜提布袋,废纸重复利用,不破坏动植物微环境,用个人的低碳行为,构筑绿色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属于自己的低碳生活。
@吉祥:每年的环湖赛既是青海一大体育赛事,也是青海展现魅力风景的一张亮丽名片,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骑行爱好者。我也是其中之一。现在都讲究骑行慢生活,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