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思考

2015-04-29 21:03:03赵金兰曲洪波
理论观察 2015年10期

赵金兰 曲洪波

[摘 要]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在本质上是历史认识问题。从日本战败投降至今,日本历史教科书一直处在“改善”与“改恶”两种倾向的斗争之中,至今出现了三次风波。日本政治右倾化是教科书“改恶”的催化剂,日本政府通过不断修改《学习指导要领》控制历史教科书。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借鉴欧洲的经验进行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是当前可行性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日本政治右倾化;《学习指导要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077 — 03

历史教科书是传承世界、国家和民族历史的重要工具,是人们历史认识的主要来源。对于在历史上曾经侵略过他国的日本来说,通过教科书告诫下一代接受历史的惨痛教训,放弃侵略扩张的国策,与世界各国和平友好地交往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然而现实情况是,战后日本在教科书问题上不断制造风波,出现了整体上的史观倒退和改恶现象,不仅直接影响了日本国内和平与民主的发展,而且将自身置于孤立境地,严重阻碍了同周边国家的和平友好交流。

就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日本仍然在篡改和美化历史。今年4月6日,日本文部省公布了日本中学生教科书的审定结果,日本富士电视台称,此次审定通过的历史、地理等教科书中都加入了“竹岛、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这一表述。另据报道,一些教科书还修改了对南京大屠杀的表述方式,把日军“杀害了众多俘虏和居民”修改为“波及俘虏和居民,出现了众多死伤者”;另有教科书删除了“日军的暴行遭到谴责”这样的表述。安倍政权的教育右倾化越来越露骨,遭到中国的强烈不满和严肃谴责。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即已出现,至今有过三次改恶的浪潮。本文首先就日本教科书问题的来龙去脉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日本教科书问题的三次风波

从日本战败投降至今,日本历史教科书一直处在“改善”与“改恶”两种倾向的斗争之中,至今出现了三次风波。

(一)1955年至1965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

美国对日本全面占领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教育领域明确规定禁止进行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的教育。这一时期教科书总体向着“改善”的趋势发展。然而,出于冷战的需要,1955年起美国改变了对日占领政策,由原来非军事化、民主化的占领方针改变为“有限度的军备和扶植日本发展经济”,这使得日本国内保守势力抬头,右翼政治逆流加强。当时,执政的民主党(后与自由党合并为自民党)发起所谓“教科书纠偏运动”,编纂《令人忧虑的教科书问题》,攻击中小学教科书是马列主义的和平教科书。同时向国会提出“教科书法案”和“新教育委员会法案”,要求加强教科书审定,妄图改写历史教科书。1956年文部省确立教科书调查官制度,强化对教科书的审定。日本现代史把这一过程称为第一次攻击教科书逆流或第一次教科书事件。1958年,岸信介内阁时期,对历史教科书进行了重大修改。这一时期,凡是有关日本侵略、南京大屠杀等日军暴行的内容在文部省审定时被统统删除。

日本政府的倒行逆施,使得许多正直学者不堪政治压力和迫害,放弃了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也进行了强烈的反对,家永三郎提出以日本政府为被告的教科书诉讼案。1970年,东京地方法院对家永以文部省为对象的第二次诉讼作出一审判决,判定家永三郎胜诉。强烈要求当局“改善”历史教科书的民间运动在此鼓舞下蓬勃掀起,使得文部省对教科书的审查有所缓和,教科书有所改善。

(二)80年代,第二次教科书事件

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国内强烈要求成为“政治大国”的社会意识滋长,执政当局确立了新保守主义的国家战略,为了重塑日本的国际形象,日本泛起了第二次攻击教科书的逆流。

1982年,文部省在新一轮教科书审定中,将1983年高中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的“侵略”改为“进出”,另对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等战争罪行也做了淡化处理。这一行径引起中、韩、朝等国家的强烈反对,使日本的教科书事件演变为国际事件。迫于国内外压力,日本当局由官房长官宫泽喜一出面,发表了一个“邻近诸国条款”,表示今后的教科书审定“应考虑临近国家国民的感情”。

然而1986年,“保卫日本国民会议”编写的高中教科书《新编日本史》又审定“合格”,这本书把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从欧美列强统治下解放亚洲的战争,再度引起国内外正义人士的抗议和批判。

经过日本进步学者、教师和各界人士的努力,日军战争犯罪陆续被曝光。与此同时,亚洲各国民间被害诉讼一起接一起。客观上为教科书的“改善”开辟了道路。到1993年,大多数教科书都记载了南京大屠杀暴行。除南京大屠杀事件外,多数高中历史教科书记载了731细菌部队的暴行。随着韩国妇女金学顺勇敢地站出来控告日本政府强制从军慰安妇,教科书中开始出现从军慰安妇的内容。

(三)90年代中期开始,第三次教科书事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针对教科书中出现的从军慰安妇、南京大屠杀等内容,日本朝野掀起了第三次攻击教科书的逆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剧,在学术知识界引起历史修正主义思潮的泛起,主张否认侵略战争性质、否认战争责任。“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和“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是其中的代表,二者成为第三次攻击教科书的两员“主将”。1995年8月15日,自民党历史研讨委员会编纂出版了代表自民党战争观的《大东亚战争的总结》一书,全面否定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质,否认东京审判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其中的执笔者大多数是“自研会”及后来的“编纂会”、“昭和史研究所”的成员。

2001年4月3日,日本右翼学者组成的“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纂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新历史教科书》,获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尽管中韩等国提出严正交涉,但是2005年4月该教科书再度获文部科学省通过。书中完全颠倒或歪曲历史事实:把太平洋战争说成“大东亚战争”,日本战争的目的是解放亚洲,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九一八事变归咎为“中国人的排日运动”;把七七事变说成是“1937年7月7日夜,有人向在北京郊外卢沟桥演习的日本军开枪”等等。同时,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的其他七家出版社的历史教科书也不同程度地淡化了日本的侵略历史。继“编纂会”后,右翼团体“日本会议”推出高中课本《最新日本史》,同样篡改历史、否认侵略。教科书的“改恶”倾向在政界、学界、舆论界右翼的协力推动下越来越严重。

二、 日本教科书问题的两点思考

(一)日本政治右倾化成教科书“改恶”的催化剂

所谓日本政治右倾化,主要是指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及其主张在政界渐占上风并影响政府决策的一种政治倾向。它是以日本政界和社会上各种右翼势力为核心,企图通过修改教科书、恢复靖国神社传统地位、美化日本侵略历史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一股政治思潮。时至今日,日本政治右倾化在一步步地加剧,这是为什么日本政界一面积极致力于改善与中、韩等国家的关系,一面又三番两次地篡改和歪曲历史教科书的原因。

1982年,中曾根康弘上台组阁,向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迈进的新保守主义路线正式登场。中曾根首次提出“东京审判史观”,主张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他还以总理大臣的名义首开了战后“公式参拜”靖国神社的先河。此后,中曾根康弘的继承者们成立起各类右派组织,如“遗族议员协议会”、“全员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会”等,都主张“大东亚战争肯定论”。1995年,自民党历史研讨委员会编纂出版代表自民党战争观的《大东亚战争的总结》,全面否定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质。

为了推行新保守主义路线日本当局展开“教育改革”,强化教科书的审定,使得教科书不断改恶。1984年8月21日,中曾根内阁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教科书的审定制度被重新强化。

日本政要对“编纂会”教科书更是竭力地偏袒和支持。为“编纂会”教科书能够摆到学校课堂大肆活动。2001年6月,编纂会教科书被审定合格后,自民党和民主党部分议员组成“考虑历史教科书问题超党派会”,为推动教科书的采用率,利用权力干预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由此可见,是政府决策的右倾化使得教科书问题屡屡出现。

(二)日本政府不断修改《学习指导要领》控制历史教科书

《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要领》)是日本法定的国家性课程标准,是决定日本各类学校教育方向的大政纲领。1947年,日本政府制定第一部《要领》,遵循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的基本原则,贯彻尊重基本人权、主权在民、放弃战争的三原则。然而,日本保守主义政治确立后,《要领》被当局不断修改,成为日本政府控制教科书的工具。当局不断利用《要领》向教育界灌输皇国史观和天皇史观。

1956年颁布的新《要领》的指导思想旨在转移视线,推诿战争责任;1958年的《要领》,从根本上回避了对外侵略的大陆政策,只强调日本“民主主义的建立”以及近代产业、近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等,无异于误导历史教学的方向;20世纪70年代中期,《要领》竟把“日之丸”和“君之代”明确记在其中,1977年的《要领》除了强调国歌国旗外,在对待战争责任和历史认识问题上更是有意把学生引向歧途;1998年修改的《要领》与修改前的《要领》相比,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大大削减,回避使日本难堪的历史,强调向学生讲授“学习历史的方法”,淡化日本对外侵略的历史;2002年,日本当局又对《要领》进行了修改,把目标锁定在“爱国”和“爱日本历史”两个方面,对日本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只是提示学生“理解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惨祸”。由此可见,《学习指导要领》的每一次修改都贯穿着当局的政治倾向,使教科书朝着“改恶”的方向发展。

时至今日,日本官方通过教科书审定暴露的历史观已经陷入病态。日本文部省为了淡化或削弱侵略与加害的责任,不断在历史教科书上做手脚。日本青少年接受这种违背历史事实的教育,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势必会直接损害中日关系,更会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应对日本教科书问题。

三、 日本教科书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日本政治右倾化成为篡改和歪曲历史教科书的催化剂,然而右倾化已是日本社会比较普遍的政治选择,并非是一部分右翼或右倾化政治家的行为,也并非是一时的行为。所以,我们不能将日本教科书问题的改善,寄希望于日本政治不再右倾化上,而只能在承认和适度影响日本这一政治现实的基础上,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其次,日本政府不断修改《学习指导要领》控制历史教科书,通过强化教科书的审定,促进教科书的“改恶”。因此,要求日本政府修改《学习指导要领》,使其反映正确的政府见解和正确的历史观,要求日本政府废除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实现教科书的自由编纂和发行,都是现有的建议和要求。然而,这是一个理想的目标,从现实情况来看很难实现。

最后,借鉴欧洲的经验,进行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才是目前解决日本教科书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中日之间加强对话与交流,通过共同历史研究、编写教科书促进中日之间历史事实的共有,从根本上消除两国历史认识上的差异,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性质及战争暴行问题取得共识,才能推动历史教科书问题的解决。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中国,中日两国首脑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决定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同步推进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前提下努力解决历史问题。中日两国领导人就启动中日学者之间的共同历史研究达成共识。11月16日,中国外长李肇星和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越南河内举行会谈,就“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实施框架和具体事项达成协议,确定基于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以及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开展中日历史共同研究。12月26日,两国学者举行共同历史研究第一次会议,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工作正式开始。2010年1月,中日共同发表了中日历史共同研究第一阶段研究报告。经过三年的努力,中日两国学者终于取得根据政府间协议共同进行历史研究的成果。然而,在一些具体事实的认定上,因为掌握资料的不同存在对事件判断的差异,对历史进程或历史事件的宏观分析、双方的判断、研究方法甚至历史观都有很大差异,并未体现双方的共识。所以,有必要借鉴欧洲教科书合作的经验:

(一) 政府采取既不干预又积极支持的策略

德波教科书合作中,在德国负责此事的是国际教科书研究所,国家干预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不会给学者带来民族主义的压力;虽然波兰的委员会与国家权威联系相对较紧,但其成员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国家不过分的干预并是说不支持。在德波历史对话的各个阶段,德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予大力支持,如人事任命、政府拨款以及表态性的举措等等。相对而言,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由两国政府启动和主导,政府应该在发挥组织和支援作用的同时,给予历史研究委员会更多的独立性。此外,要多多关注和支持民间在中日历史问题上的合作,发挥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的作用。

(二) 允许差异与分歧的存在,求同存异

中日之间的教科书问题,起因是日本为推卸战争责任而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历史,双方达成共识的难度很大。我们不能指望双方能在较短时间内达成共识也不能期望在所有问题上都能取得一致性的认识。理智的态度和做法是将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明确表示出来,充分了解对立的观点与立场,找出历史解释和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清楚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历史问题千头万绪,清理出最富有争议性同时也最为关键的“节点”,也就是德国学者所谓的“神经痛点”,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工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 在自我批判精神下,制定改善教科书的原则

德国自二战后一直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本国的战争罪行和责任,不断认罪、忏悔、道歉和赔偿。法国也十分正视本国的历史,关于贩卖黑奴和奴隶制的内容都添加进历史教科书中。日本必须将加害他国的史实如实地添加进教科书中,中国也应该促进教科书的改善。

面对今年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修改南京大屠杀的表述,淡化日本责任的挑衅行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指出,日方对中日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实质上反映出日方能否持有诚实和负责任的正确历史观。中方严肃敦促日方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正确历史观教育年青一代。当然,中方更应该认识到历史问题解决的漫长曲折性,与日本政府和学者进行更加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促进中日共同改善历史教科书长远目标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刘江永.中日关系二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希亮.纠正被歪曲的历史——对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剖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3〕李秀石.日本教科书问题剖析:1868-201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徐秀丽.欧洲经验对解决中日历史问题的启示及其局限〔J〕.抗日战争研究,2009,(02).

〔5〕郭素美,王希亮.从“新历史教科书”到“最新日本史”〔J〕.抗日战争研究,2002,(02).

〔6〕苏智良.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由来与现状〔J〕.全球教育展望,2005,(10).

〔7〕王智新.历史教科书问题分析——从剖析“学习指导要领”入手〔J〕.全球教育展望,2005,(10).

〔8〕梁云祥.日本政治右倾化与中日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14,(02).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