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化“三基”建设中,城北区始终坚持“扬长”与“治短”同步,“固强”和“补弱”同轨的思路,按照“从严从实”的要求,主动向问题“叫板”,解症结“扣子”、开问题“方子”,通过补缺、补短、补软推进“三基”工作。
谋划全盘坚持问题导向。北区坚持从问题“根源”入手,调班子、强保障、建制度,基层党组织“软散”病正在逐步“治愈”。一是着力解决基层班子不强问题。通过“以强带弱”的方式,分批组织“后进”党组织书记到先进党组织挂职观摩、跟班学习,从机关和街镇选派了38名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基层工作合力进一步形成。二是着力解决基层保障薄弱问题。通过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整合项目资金和深化结对帮扶等方式,促进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基层流动。三是解决机制不健全问题。探索推行了“院落议事会”工作机制,通过设立设置“一长五员”发挥了党员居民在“三无楼院”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解决了取暖锅炉老化、上下水管网损坏、小区停车纠纷等问题矛盾50余件,向社区提出合理化建议17条,制定《居民公约》《楼院公约》等相关制度6个。
激活末梢找准问题穴位。城北区从基层基础工作入手,把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融入日常服务。一是着力解决活力不足问题。从严把党员入口关入手,建立了发展党员全程公开、全程记实、全程票决、全程审核、全程问责的“五个全程”工作机制,在农村党组织中探索开展了党员“周会”制度,每周定期召开党员会议,集中组织学习、轮流上台交流、开展民主议事,实现了基层党员学习议事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二是着力解决教育不强问题。采取“重、优、普、特”的分类培训模式,对中青年、新任领导班子成员重点培训,对村(社区)带头人和优秀年轻干部优先培训,对一般干部和后备干部普通培训,对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训,实现了干部教育培训从“大锅饭”到“自助餐”的科学转变。今年以来,北区区级层面组织培训15期450余人次,各级党组织通过党员“项目化”培训的方式,设置培训项目141个,完成75个,培训基层党员干部3000余人次。三是着力解决载体不活问题。推行“支部归类”设置,在基层设置如产业党支部、老龄支部等功能型党支部,分类为党员打造作用发挥的有力平台。同时,探索创新了“功能型中心党委”,通过建立农商中心党委、园区中心党委、先锋中心党委等3个非建制功能型党组织,解决了农民群众买菜难、流动党员管理难、园区资源整合难等突出问题。此外,各基层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搭建了“百姓说事室”“党员代办站”“爱心服务直通车”等各具特色的服务载体,为辖区特殊群体代领代办服务510余件次,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49支,结成党员帮扶对子332个,在职党员认领完成“微心愿”1300余个,办理好事实事173件次。
贯通上下打通症结经络。通过建立“三个维度”责任保障体系,打通各项措施落实执行中的“中梗阻”。一是着力解决责任不清的问题。分类制定了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责任清单,以清单形式明确了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6大项、48条“规定”动作,并制定出台了《城北区党建责任审计办法》,运用经济学理念,借鉴审计学方式,对党组织书记个人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情况开展经常性审查监督,使党建工作和“三基”建设干有目标、评有依据、考有标尺。二是着力解决考核不细的问题。着力打破基层党建工作年底一次性检查考核的惯例,分领域制定了党建工作考评细则,按照随时、随处、随机的动态考核和年终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循环督促检查、全时段写实考评、季度情况通报和半年综合分析评估等形式,实现党建工作考核从“静”到“动”的新常态。三是着力解决问责不严的问题。完善落实了党建专项述职制度,严把述职报告关,层层“挤水分”、反复“留干货”,让各级党组织书记述出压力、评出动力、考出活力。同时,建立健全了党建工作约谈、函询、通报制度,发现和整改基层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14个,实现了问题随时发现,整改限时完成,为全面推动北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打造生态北区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