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社支持玉树杂多教育事业回眸

2015-04-29 20:20
党的生活·青海 2015年10期
关键词:藏区支教杂志社

本刊记者: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物资援助只能解决眼前问题,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才是脱贫的根本。

秋实:17年前求是杂志社在玉树州杂多县经过实地调研,得出了结论:杂多县最缺的不是氧气,而是教育。90年代的杂多,教育非常落后。藏区牧民们世代过着“天当房、地当床”的自给自足生活,祖辈封闭于高山大川之中,求学求知的欲望并不强烈,加上地广人稀上学不便、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施落后等多个因素制约着当地教育发展。1998年,在3.5万平方公里近4万人口的杂多县,仅有学生985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30%,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没有好的教育,可爱的孩子们可能还会如他们的父母一样一辈子走不出大山,无法领略到大山之外五彩斑斓的生活。没有好的教育,不能从思想上打开一道天窗,就无法从根子上解决贫困痼疾。求是杂志社调研结束后,编委会形成了高度一致扶贫的思路:扶贫先要扶智,输血更要造血,要发挥求是的文化资源优势,每年投入一定扶贫经费,集中力量帮助杂多县发展基础教育。

本刊记者: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一棒紧接着下一棒,终点永远在前方;教育又是一场特殊的比赛,它无关名利与荣耀,因为这些不是成败的衡量标准。

秋实:17年来,求是杂志编委会换了好几届,主要领导换了好多任,当年牵头建立帮扶对子的同志也早已退休多年,但是,任凭时光荏苒,责任与信念未变。17年来,求是人始终坚守诺言,发挥“愚公移山”精神,一茬接一茬坚定如一地帮扶杂多教育,逐步聚沙成塔、星火燎原。

从单枪匹马走向群策群力。17年来,扶贫支教已经深入求是人的内心,成为全社同志的自觉行动。之前个别的点对点扶助,现在已花开一片,更多杂多孩子找到了自己的求是“爸爸”、“妈妈”。之前的单一部门抓扶贫变成了举全社之力齐抓共管。为做好“三热爱”访京团的各项保障工作,求是杂志超过三分之一的在职同志直接参与服务,迎送仪式、联谊会等活动全社同志全部参加。求是人说,为孩子的明天、为民族的未来做点事情的愿望,是从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没想过回报,也不需要动员。

从单一扶助走向多维扶持。在资金和实物扶助基础上,更加注重扶贫内涵与效果。17年间,求是杂志社先后有14名局处级以上干部到杂多县考察、调研、指导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今年专门安排1名干部到杂多县挂职基层乡村第一书记,深入一线访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为推动杂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今后将继续发挥求是杂志联系面较广的优势,协调相关单位逐步探索异地办学等教育模式,为藏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从单方受益走向双方共赢。在支持藏区教育的过程中,求是杂志社也获益良多。不少同志讲,“通过扶贫支教,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中国“甘苦与共”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感受到多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民族团结迈出的坚实步伐,感受到世间的真情大爱是那样纯粹无私,我们付出的同时,回报也同样丰厚”。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机关党委书记朱铁志同志说:“通过赴杂多县调研考察挂职等一系列活动,也增进了党刊人对基层的了解,加深了民族感情,锻炼了作风品质,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对求是杂志办刊治社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藏区支教杂志社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焊接杂志社第一届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社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汽车电器》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