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解析与设计

2015-04-29 20:13李金梅周永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目标活动

李金梅 周永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参考,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关键词】

综合实践 课程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设定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决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要正确把握课程目标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可持续性,深刻认识课程目标的综合性、体验性、生成性价值取向,立足三维目标制定具体化、情景化、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从而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整体把握课程总目标与阶段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科学合理表述教学目标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现实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总目标之下需要进行分解和厘清。如小学阶段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程,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而在“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这一阶段性目标之下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少内在的知识和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教师容易迷失在所谓的学生兴趣中,停留在学生获得经验的表层,因而整体把握课程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逐层分解,可以帮助教师把握课程目标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可持续性。

二、深入剖析课程性质与目标价值取向

自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发以来,这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备受教育届关注。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具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在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就应体现课程的理念和性质,了解课程系列目标中隐含的目标取向,将综合性目标、能力目标、行为体验性目标、生成性目标作为目标设计时重要考虑因素。

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也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生活空间的拓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力取向”的课程,这是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在课程目标上最本质的区别之一。《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试行)》则明确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规划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等八大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关键能力。此外行为体验性、生成性也应是课程目标设定重点关注的目标价值取向。

三、准确把握课程目标的设计与开展

在理清课程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就要将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来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可以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的设定要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亲力亲为,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获得切身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要确保每个学生一个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2、3个活动主题的全过程。每个学期的几大主题活动应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进行,关注到课程内容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制定领域以及学校的传统活动等非制定领域,将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结合开展。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包括学年计划的设计、学期计划的设计、主题活动方案目标的设计以及分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有先把握好教学目标的结构和层次,才能找到教学目标在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定位。在教师的主题活动或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中,常有大而空的目标设计,比如“学会合作,增强调查分析、访问等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类目标显然是空洞的、“高大尚”的,显然离开了具体的教学情境和主题背景,在实施时很难为具体的教学活动起到导航的作用。因而具体的主题活动目标或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体化、情境化、个性化。

总之,教学目标的表述主体应是学生,应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成长和进步情况。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做到具体明确,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导航作用,为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如何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加以明确;参与哪些活动加以明确;具体训练哪些能力加以明确;学会哪些方法、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等都应有具体的描述。教师应避免脱离学生主观经验和实践活动的客观条件制定大而空的主题活动目标,这样做对主题活动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也缺乏具体的约束力和导向性。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目标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们的目标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