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娟 王婷 邵竹林
浙江医院,这家以治疗中老年病为一大特色的省级三甲医院,在60年的传承中,一直以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底蕴、感人的医德医风誉冠四方;如今,又在现任院长的带领下,光大医院文化,变革治院手段,创新医疗理念,探索医疗模式,构建医患情谊,努力践行美丽“中国梦”,进一步成为“臻德精术”的医疗高地。院长严静可谓功不可没,他勇立潮头、兼收并蓄、变革创新,他引领着这样一个团队,他们肩负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重任,他们铭记着“性命相托”的殷嘱,他们履行着救死扶伤的道义。
本期健康人生记者近距离接触严院长,会发现他是如此符合我们对一位重症医学专家、一位医院管理者的所有想象:沉静睿智却谦和儒雅,豁达果敢却冷静细致,让人如沐春风,但你又可感受到他言辞中的机锋、敏锐,还有一颗要将浙江医院带向更高、创造辉煌的心。
Part A坚守生死一线的医者严静:更有力的抢救,更温暖的关护
1988年,浙江医院在省内率先成立了ICU,刚毕业进院不久的严静也在那时成为第一批ICU“元老”。
ICU是重症监护病房的直译,是患者能否在急症中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体现。每一例在ICU的抢救都是和“死神”的短兵相接。在一次次抢救垂危患者的“战斗”中,严静在扎实的医学功底上,体现出了一名重症临床医生反应迅速、决策敏锐的素质,更让同行叹服的,是严静身上那种“生命大于一切”的忘我精神。
曾有一位心衰的女性患者深夜被送到医院,严静亲自指挥了抢救。在那个生死较量的夜晚,严静与ICU医护人员一起为这位患者除颤52次,最终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52次!那需要多大的毅力和精力?面对垂危的生命,绝不轻言放弃,严静以惊人的毅力恪守了一位重症医生对患者和家属的诺言。在这次抢救中,他的行为深深感染了患者和患者家属,也带动了身边所有的医护人员。
由于ICU备受瞩目的特殊性、高端性和重要性,严静将全身心都投入了进去。在临床工作期间,他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一直保持着精勤进取、孜孜不倦的态度。他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在抢救中,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做100%的努力。”
30多年来,严静参与并指导了无数重大事件的抢救,如SARS、温州动车事故的救援、汶川地震等。他挂帅的浙江医院在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上达90%以上,属于省内领先、国内前列水平。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也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浙江省卫计委唯一的重点支撑学科。
但在生命的自然规律面前,医学也不是万能的。
几年前,一位80多岁的患者林大爷被送到浙江医院重症监护室,彼时他已经多器官功能衰竭,生命垂危。但让全体医护揪心的,是林大爷相濡以沫近60年的老伴林奶奶。为了安慰这位伤心绝望的老人,严院长连夜赶到医院,和医护人员一起制定抢救护理方案,亲自指挥并参与抢救。虽然林大爷最终没能挺过来,但对林奶奶来说,严静和所有医护人员日以继夜的努力,让她颇感安慰,不再感到遗憾……
多鲁特铭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个案例,可谓是对这种神圣质朴的医学精神的生动阐释,也正是严静一直倡导并实践的。
日常工作中,严静总是对身边的医护人员传达这样的理念: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浙江医院的文化精髓,就是敬畏生命,完美医德。这个沿袭了60年的“文脉”和深情,今天已如此深刻地打烙在“浙医”人身上、心里。走在浙江医院,听到的都是一个个“医者精诚”、“丹心妙手”、“大医君子”的故事,还有满耳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在这里,这些称谓就是病人的姓名。
Part B开拓重症医学科发展的专家严静:更先进的技术,更众多的人才
今年4月,中华医学会第9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重症医学分会2015年年会)发布了《中国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病人的治疗指南》,作为制订这一治疗指南的牵头人,严静和全国20多位重症医学专家,历经2年多时间讨论调研、文献检索,最终成形。
他在采访中说:“有时候为了一个细节,常常要讨论到凌晨一两点。”
这套治疗指南的制订和发布,把最新学科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使治疗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学、规范,进而病人能够享用到这些技术,最终推动整体医学的进步发展。
但作为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的第一、第二届主委,严静所付出的努力不仅仅是在案头上。
早些年,严静曾接到淳安一家医院的电话,一名10多岁的女孩子突发心肌炎,对方医院由于没有急救能力,只好向他求救。“当时杭州到淳安的高速公路还没有开通,这一路上真可谓心急如焚。”当严静赶到淳安时,女孩子只有每分钟30多次的心跳了,好在抢救还算顺利,女孩子的命才得以保住。
这样的险情,在严静的从医生涯中并不少见,在他人看来,这是“妙手精术”的体现,但严静看到的,却是这种光辉背后的阴影:“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医院很少建有ICU,这意味着一旦遇到重症病人,只能舍近求远送往市级甚至省级医院,这样一来,重症病人的黄金抢救时间就有被延误的巨大风险。”
怎样才能把病人留在当地,在第一时间接受高质量的紧急救治——那就要为基层培养出大批的ICU医生。作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专业资质培训项目执行主任,严静就此开始了ICU学科普及和医生培训的征途。
严静向笔者介绍说:“培养一名合格的ICU医生,需要掌握从理论到技能的所有流程,然后再有两三年的临床经验。对于一名从未涉足ICU的医生,需要从心肺复苏、插管等最基本的技能一样样手把手地教。”
从2009年开始,他组织师资在贵州各医院开展重症医学专业资质培训,得到当地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如今在贵州,几乎所有的县级医院都有了ICU;2013年前往西藏,还差点因为高原反应而损兵折将,几经周折才完成培训计划;本次采访前两个月,严静又亲自带队到新疆开展培训。至今,严静和其他专家一起,走南闯北,已经为全国各大医院培训了12000多名重症医学专家。
著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就是严静推动重症学科发展的方式,舍身忘我、脚踏实地。他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的使命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医院,而应该站在全国的高度。”
由于在临床专业和学科推动上的突出成就,严静院长获得了2014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在今年7月举行的浙江省卫计委系统先进模范事迹报告会上.严院长却在发言中谦逊地说:“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功劳,荣誉属于整个浙江医院,属于医院全体同仁,更属于整个浙江的重症医学专业。”
Part C倡导老年人医养护一体化的院长严静:更舒适的环境,更人性的服务
众所周知,浙江医院的本部位于西子湖畔,环境优美,宜于修养,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浙江医院的三墩院区,也将于2016年投入使用。三墩院区又叫浙江省老年医疗中心,是专门为全省近一千万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打造的,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高水平、现代化、临床和研究型的综合性医院,将成为全省老年病的治疗康复中心、研究中心、指导中心和国内外交流合作中心。
这个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近旁的现代化院区,从最初的设计开始,就把高效、低碳、环保的元素渗入其中,安装来自德国、美国的最先进预防、治疗、康复设施硬件,包括安在天花板上、密布每层楼的轨道和电动吊篮,替代了传统的轮椅,老人们就坐在吊篮中出行,去治疗、检查、康复……
在如今比拼“高大全”、竞相扩大医院规模的医疗行业中,严静院长对这个老年中心的规划和投入,可谓特立独行。对任何医院来说,为老年人诊疗的服务成本更高、要求更多,而收益反而不高,但严院长心中,在社会老龄化日趋严峻的今天,老年医疗中心的社会意义远比其经济效益更为重要。
“继上海之后,我省已成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而现实是,我省目前尚无一家专业老年病医院。”严静说,“而普通的医疗机构却做不到设身处地地为老年人着想。例如老年综合征,至今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现象,比如思维迟缓、抑郁等,往往被误认为年纪大了就这样了,其实这些很可能都是疾病的症状。”
因此,严静对这个未来院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未来的省老年医疗中心将彻底推翻沿袭多年的科室制,代之以全新的中心制,设立心脏中心、脑科中心、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诊疗中心、抗衰老诊疗中心、呼吸系统和胸部疾病诊疗中心、胃肠疾病诊疗中心、肿瘤诊疗中心、老年康复诊疗中心、急危重病加强治疗中心等十大医疗中心,建立医院——社区——家庭分级诊疗制度,带动和引导本省乃至全国基层医疗单位,以及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医养护一体化新模式。
他举了一个例子,老人因为骨质疏松,摔了一跤后如果产生压缩性骨折,骨科医生精准地实施了骨折治疗,但接下来,老人还会遇到一连串的问题,比如胃口差、便秘、褥疮、感染等,这些问题是骨科医生不一定能解决得了的。而“多学科诊疗”模式,可以一揽子解决前面提到的老年病问题。
“多学科诊疗模式,首先有一个首席专家,他必须擅长老年病的综合诊疗,同时又有其他两个亚专科的专长。”严静向笔者描述,“他来统筹、协调整个多学科团队。其次,首席专家周围还要有一到两位老年病医生,他们又具备另一些亚专科的特长。再加上营养师、康复师、精神卫生科的医生、临床药师、护理人员等,就组成了多学科诊疗团队。”
其实,多学科诊疗在浙江医院已经实行了三年多,已经成为浙江医院的特色服务,广受老年患者的信赖和欢迎。
此外,严静还在看病难的问题上,通过加大硬件投入、优化诊疗流程、激励医护人员等措施,减少“难”的程度,再加上多学科门诊,能够让患者只跑一趟,就得到多方面专长的医护人员的综合诊治。这些理念和措施的贯彻实行,让浙江医院这只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现在,到浙江医院看病的干部群体只占30%,其余70%都来自全国各地,有些甚至是边远地区农村的病人。5年来,浙江医院门诊病人满意度几乎达到100%,住院病人满意度高达98%。
为了方便老年人问诊,浙江医院还成立了专门的“社区专家工作室”,医院专家固定时间在社区出门诊,社区病患要来浙江医院住院、治疗,可直接通过社区预约。此外,还设计并完成了一款“智慧老年综合评估软件V1.0”,与省内其他10多家医院联合应用,以提高老年综合评估的便捷程度,便于老年患者的远程诊疗的长期随访。
采访札记:
在笔者看来,严静院长职业性格如江河水流。在ICU抢救时,他争分夺秒,如瀑布奔流,惊心动魄;埋头于学术钻研、传道授业时,他又如湖泊深流,沉静如渊;而在管理医院、规划谋略时,则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因此,有人把“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两句话联系起来,用来说明最美好的品格和情操,是会像水一样,能承载万物,造福万物。
“人们都说学医苦,为医累,有些人开玩笑问我,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当医生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为医是我的梦想,是我的爱好所在,更是我愿意为之不懈奋斗终身的崇高事业。”他说,“哪怕退休了,也愿意义务到医学院校给学生上课,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将来他们走上医疗岗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我会感到非常欣慰。”
知名媒体在去年浙江医院60年院庆的报道中评论说:严静不仅仅是一位臻德精术的重症医学专家,他在浙江医院的院长任上,所展现出的兼蓄并收、勇于变革的气度,使浙江医院处在三甲综合实力上,还极大创新了医疗模式,最终成为医疗改革中的一方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