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燕娜
摘要: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经济和社会制度,它不仅直接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而且关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调控的能力,牵动着整个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面对这种新形势,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部分不合理的因素反而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滞障。因此,加快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整个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社会保障;中国特色;军人权益保障
一、军人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目前为止,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尚未出现对军人社会保障概念进行正式界定,但有关军人社会保障体系的阐述却多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出现。军人社会保障是从国家和社会根本利益出发制定的重大社会政策,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特殊对象提供的特殊保障,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紧密联系。对军人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必须把握它与国家社会保障,军人工资、军人保险等概念的关系,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才能做出准确的定位。
(一)军人社会保障与国家社会保障。军人社会保障与国家社会保障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概念上,军人社会保障与国家社会保障有明显区别。国家社会保障的目标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安全等较低层次的基本生活需求。军人社会保障的目标不仅要满足军人的生存和安全需求,还要保证军人的生活维持在一定水平和标准之上。国家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实施主体,依照法律法规,依托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强制手段实施的一种基本制度。军人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它是国家社会保障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在军事领域的延伸。
(二)军人社会保障与军人工资。军人社会保障与军人工资都是军人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形成军人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两个概念不能互相替代,它们不论在保障的目的、对象、内容、方式上,还是保障的资金来源,制度运行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军人工资是国家以货币形式定期给予军人的一种报酬,是军人物质文化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是军人待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军人收入的主要形式,来源于社会成员缴纳的税款,通过军事预算和财政拨款,由军队财务部门逐级拨付给军人个人。军人社会保障则是国家和社会对军人所从事的军事劳动在工资以外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在职能上包涵了国家的褒扬、激励、补偿、风险分担及对其家庭生活的最低生活保障等多个层面的内容,项目设置上有军人保险、军人福利、军人优抚、军人退役安置等项目,其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军队补助和个人集资三个渠道,结合货币保障、实物保障和服务等多种方式进行。
(三)军人社会保障与军人保险。军人保险是军人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军人社会保障的范围比军人保险的范围更广泛,保障职能更全面,保障方式更多。军人社会保障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客观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军人保险则是国家通过立法,设立专项基金,在军人遇到死亡、伤残、退役、失业等风险时,给予军人及其家属一定经济补偿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军人保险替代军人社会保障的概念。
二、军人社会保障的特征
军人社会保障作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国家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强制性、互济性、保证性、储蓄性等共性特征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责任主体的特定性
企业、公司等单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有能力成为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而军队是执行国家政治任务的特殊武装集团,其劳动产品是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军队无法、也不应该承担对其成员的社会保障任务。这就需要由国家和社会作为特定责任主体,承担起对军人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保障待遇的优厚性
由于军人对国家的特殊贡献,各国政府都给予军人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一般而言,军人社会保障的水平与标准要普遍高于一般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与标准。这是由于被保障对象为国家所付出的牺牲、做出的贡献比一般社会成员大所决定的。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应在安排社会保障支出时,向军人做适度倾斜,并在国家经济许可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军人社会保障各项目的给付标准,为烈属提供精神与经济补偿,为军人及其家庭提供较为优厚的生活待遇,实际上是对军人的一种褒扬,是对军人为社会额外付出的一种补偿。
(三)保障功效的激励性
军人社会保障对于提高军队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军人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得好,不仅有利于把社会上优秀青年吸引到军队,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有利于解决军人的后顾之忧,使广大官兵安心建功立业,还可以减轻军队的非军事工作压力,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军队建设和发展。
(四)保障管理的相对独立性
军人社会保障对象和保障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管理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在体系的设计上,军人社会保障不同于一般国民的社会保障,它涉及军队、地方和国家等方面,需要建立一种上下沟通的行政隶属关系,组织专门的业务部门和常设的机构来统一协调和管理。另一方面,军人社会保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加上军事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更加大了军队社会保障部门的自主性和管理的相对独立性。
三、完善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一)健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
国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近几年来,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正迅速扩展,全国已实行统一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规,颁布和制定了《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和与之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使地方人员的生活待遇有了较为可靠的保障。然而,作为国家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则明显落后于全国形势,我军实施的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和行政强制手段为保证的军人社会保障方式显然已不适应国家社会保障改革的需要,不仅使军人有后顾之忧,军地有关部门也感到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建立与地方相衔接的配套的军人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军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军人社会保障体系必须适应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需要,向项目齐全、体系完整的方向协调发展,加快改革的步伐,进行必要的创新。只有尽快完善中国特色军人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与国家和地方社会保障模式的衔接,才能改变目前这种参与不够、研究不透的滞后局面。
(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经济体制密切相关,不同的经济体制赋予社会保障不同内涵。在计划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军人保障制度,必然带有计划经济的显著特征和严重的依赖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军人社会保障必然要从依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否则就会呈现出极度的不适应,直接影响其正常效能的发挥。目前,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资源配置市场化,政府用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弱化,使得一些依靠行政手段保障的军人社会保障项目难以得到真正落实,尤其是国家人事制度的全面改革,面临市场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军人的二次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退役安置困难越来越大,致使军人社会待遇、退役安置等问题成为困扰转型的难题,强烈要求注入新的推动力要素。从国家来看,经济改革的成就促进了社会经济存量和社会成员收入积累的增加,形成了新的军人社会保障资源,但是传统的军人社会保障体制不能使这一资源转化并生成新的保障力,致使军人社会保障经费来源不足,也就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人社会保障的需要。与发达国家军人社会保障实践相比,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军人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而我国军人社会保障制度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完整的法律规范,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不断完善的现状极不相称。
(三)加强军队质量建设的内在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军队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军人及家属生活保障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军人医疗保障难、家属随军就业难、子女入托入学难、家属住房难、军人退役安置难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势必挫伤军人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军队吸引和保留年轻、有能力、有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军人退役安置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不仅会制约了军队的质量建设,而且会影响到军队的安全和稳定。完善军人社会保障制度,尽量把社会能承担的保障任务交给社会来保障,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向社会和市场要保障力,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经济系统的保障服务功能,实现国家、社会、军队、市场多重保障,军民两利,优势互补,不仅可以改善军人待遇和军事职业的保障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军队吸引力、凝聚力,确保军队的兵员质量,既有利于缓解军费供需矛盾,又能使军队集中精力抓好质量建设。
(四)维护军人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
军人作为社会特殊群体所付出的是一般群体所无法比拟的,根据按劳分配和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其所享有的权益也应高于一般社会群体,军人社会保障正是依靠政策法律的强制作用从物质层面和经济视角对军人应享有的权益予以有效保证。然而,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军人与社会成员相比,收入来源单一,过去的社会保障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人应该享受的社会保障需要,不但损害了军人的权益,影响了军队稳定,也不利于军队的长远建设。只有不断完善军人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立法来保护军人合法权益,确保军人权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为军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条件,消除军人的后顾之忧,激发全军官兵献身国防事业的热情,从而更好地肩负起军队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