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瑛
[摘要]本文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勃拉姆斯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并联系勃拉姆斯的交响乐创作,从延伸角度看其创作方法和历程。以其中一首为例进一步研究勃拉姆斯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理念、艺术价值和音乐风格,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勃拉姆斯的性格特征,并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找到这些特点的表现。分析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同时展现在勃拉姆斯身上,他在古典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加上浪漫主义的创作技术。
[关键词]勃拉姆斯;浪漫主义色彩;古典主义复古者;交响性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也被称为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在古典创作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作曲家。他是用传统严谨的古典主义音乐形式而创作的浪漫主义音乐,他崇尚在古典主义风格基础上的音乐创作,并熟练地掌握了绝对音乐的曲式结构、创作技巧,是在欧洲浪漫主义发光发热时期唯一的一位古典作曲家。在古典主义音乐即将被浪漫主义潮流所掩盖,他依然坚持着德国古典音乐的创作传统。他的这样的创作风格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已经有所显现。
一、创作背景
早期的作品创作深受舒曼的影响,舒曼在他的创作上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勃拉姆斯这时期的作品多数是带有忧郁孤独的悲观色彩,集中体现了他多德国命运的关心。起初用古典时期的创作风格,让他的作品显得气势宏大,之后他采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显得庄重但在浪漫主义诗情与幻想性上又有新的突破。直到他的创作逐渐成熟后,便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作品风格,旋律一般悠长,节奏具有内在的张力,突破了大小调的界限,曲式仍保持着古典传统的结构,情感丰富细腻,常常与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有着内在联系。勃拉姆斯的早期钢琴作品有奏鸣曲共三首,四首叙事曲,一首协奏曲。中期作品以变奏曲、钢琴小品为主,还有两首狂想曲,21首匈牙利舞曲。晚期作品主要为幻想曲和间奏曲。
中世纪之后的德国就开始了长期的国家和民族的分裂,这就导致了德国长期没有一个政治、文化的中心,从而是德国的地方文化发展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最明显地表现就在德国的巴洛克文化,修建宫殿什么的就进一步给德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社会环境。勃拉姆斯一生仅写有三首钢琴奏鸣曲,分别为《C大调钢琴奏鸣曲》Op.1(1852-1853)、《#f小调钢琴奏鸣曲》Op.2(1852)和《f小调钢琴奏鸣曲》Op.5(1853),都属于他创作生涯中早期阶段的钢琴作品。在所有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当中,他是最能自由处理这样一个内在矛盾那就是浪漫主义所要表达的情感性和古典主义传统曲式。在他自由的古典主义创作之下隐藏着一种浪漫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他却能以一种贵族式的精神把这样的哲学和世界观融入他所要塑造的形象中去,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精神。这说明了勃拉姆斯在德国音乐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
二、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2)的分析
勃拉姆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似乎都有一种要求表现交响曲式的深刻欲望,它们的开头都气势震撼,浓重的和弦,而且很少在高音区像肖邦、李斯特那样运用纯钢琴式的华彩乐句,激起了人们对古典主义的怀念,试想如果一个作曲家在创作奏鸣曲的时候,脑子里充满的是交响性的音响,那么他又该怎么来梳理自己的乐思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呢?例如一段完整的旋律,我们很难将它拆分来加以展开,除非中间有独立性的段落,而仅凭如此勃拉姆斯却做到了,这就是他有别于其他作曲家的地方。他结合了这些不可能放在一起的矛盾因素,在他的创作上也是一个闪光点。勃拉姆斯注重管弦性的宏大效果,他的这些创作特点都是跟古典主义单旋律的主题陈述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的。
勃拉姆斯在奏鸣调性关系的处理上继承古典乐派的创作传统,我们又可以看出他的独具匠心之处。在这首乐曲中所有的乐章都是统一使用的小调式,从第一乐章来看,首先与传统的古典奏鸣曲式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结构上,都按照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分布。呈示部中主部与副部主体对比十分鲜明,副部遵循了在主部的属调上发展的规律性。展开的部分也是有序的分别展开主部与副部,再现部副部回归主调,基本结构与呈示部相当,尾声宏大而富有气势。
从勃拉姆斯的钢琴奏鸣曲创作思维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他特别注重主题的创作,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一开始所展现出来的动力性、和弦化和动机化的特征,飞速的八度断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与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创作十分相似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它的主、副部主题的对比鲜明,主部主题情绪激昂,副部主题抒情柔和,在展开部中进一步开拓,分解展开主副部主题。再现部调性的回归,副部在主调上再现,乐章的尾声让乐曲达到了一个高点,加入新材料,时而出现的主题旋律将听者的思绪又拉回了乐曲中,最后全曲结束在极弱的主和弦上。这些严谨的结构都是古典主义奏鸣曲创作的特点。
(一)第一乐章结构和调性布局(见表1)
(二)主部主题的音乐形象特征
《#f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1-15小节:
乐曲一开始就洋溢着恢宏的气势,宽广的音域像是风暴一般在呐喊,内心的撕裂和感情的宣泄,表现了似贝多芬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谱例1)富于交响化的音型,密集的和声织体,勃拉姆斯通常都以以庞大的气势来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浪漫主义的激情。这正印证了他继承和发展了贝多芬的交响创作,三度、六度尤其是八度音型的大量运用在开头,强有力的力量一触而发,级进的八度音下行仿佛是人民在对现实的反抗所以舒曼评价勃拉姆斯的钢琴曲是“戴了面纱的交响曲”极其符合。
在认识到自己情感的宣泄过于大胆之后,他想要大胆实现超越的精神然而很快又被自己自律的性格所限制住了,从而退回到维护传统的古典主义理想中,回到他内敛、忧郁孤独的精神世界中。紧随主题之后的音乐进入了连接部,情绪一下变得低落,中间偶然跳出的主题动机则表现了勃拉姆斯不安的心情,减七和弦显得气氛异常诡异和阴森恐怖,左手低声部的步伐声要求突出,好像是人民行驶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一样。乐曲逐渐安静,这时是在情绪酝酿。(谱例3)连接部后半部分转到属调#c小调,29小节之后调性不断转换,最后结束在其属音上。
连接部表现出的沉重和矛盾,调性的不断转换,左手低音旋律好似低音贝斯,右手跑动的十六分音符让气氛显得紧张和压抑。当旋律进入副部之后,第二主题开始出现,建立在#c小调上,不断地三连音表现出人民开始的反抗斗争,八度音的伴奏音型也营造出一种声势浩大的场面和充满急切渴求的激情,力度从p到哽是情绪突然地转变。(谱例4)
该主题有两个动机组成,前一个是由热情洋溢的八度跳进,不断地推向顶点,转而向优美的第二动机过渡,三连音的级进下行像是人民的呢喃细语,旋律进入到E大调,之后作者进行调性对比又进入到e小调。此时的旋律富于情感,表现了勃拉姆斯的多愁善感的情绪。
展开部开始用单音强弱对比的取代了八度音,平添了几分小巧与活泼,随后对第二主题加以发展,在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呈示部中的主题内部的对比在这里发展成了主题之间的对比。少了几分强硬,多了几分柔情。(谱例5)经过6小节的连接最后进入到辉煌的再现部,在主调#f小调上再现,与呈示部主题大体一致。副部延续之前,采用呈示部的副部材料,结束部重复时提高了八度,又加强了刚开始的结束乐段。最后勃拉姆斯又加了20小节的尾声,运用了新的材料,采用了从高音区往低音区走的形式,速度加快,结束在极弱的主和弦上。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勃拉姆斯在钢琴作品创作的整体结构和框架中,都延续着古典主义的创作规则,题材又极具浪漫主义风格。主题的发展在固定的音型上展开,支撑着乐曲的走向,同时又兼顾了浪漫主义表现的戏剧性和情节感;和声织体在古典主义理性的处理上又不乏浪漫主义的情绪色彩性;节奏安排有条不紊,在遵循古典主义的做法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想法;旋律走向和配器手法与古典主义类型,均衡、严谨,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感情流露。勃拉姆斯的钢琴奏鸣曲创作是对古典主义的继承,对浪漫主义的发展,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他的作品都有着浪漫主义的古典色彩。
三、结语
综合分析了勃拉姆斯的钢琴奏鸣曲之后,我们发现了勃拉姆斯常用的创作手法和他所用的织体与和弦都具有勃拉姆斯个人的特点。用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来形容他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但是他延续之前的大家风范,紧跟贝多芬创作交响曲的手法,积极全面地应用于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令他的作品既散发着古典主义的光芒,又发挥着浪漫主义的柔情,汇集成勃拉姆斯式的“古典与浪漫结合”的时代。在他生活的时代,古典主义被浪漫主义的独到感情色彩的表现渐渐掩盖住了,勃拉姆斯追随着古典主义的创作之风,在这个和声体系逐渐复杂化的环境下,凭着他对古典主义作品的热爱和潜心研究使得他更希望自己用严谨的创作进而来约束浪漫主义的情感过度表现。他的这种做法使得他与同时期的作曲家相比更加的均衡,更具古典之风,但这并不是说勃拉姆斯的创作就是倒退。他吸取巴赫、贝多芬等前人的一些创作传统,同时又结合舒曼、舒伯特等人的浪漫主义的新生创作,再用他个人的方法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之风和创作风格,在当时19世纪的西欧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在未来的道路上,各种音乐风格渐渐出现,那么更多的音乐作品将为人们所知所接受。但是,在这些众多的作品中,真正有价值能被人们永远记住的作品又能有多少呢?古典音乐永远不会被取代,它的历史地位是无法动摇的,曾经的古典音乐掀起了一阵音乐狂潮,将来也必定会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它,欣赏它。我们能做的就是寻找和发现更多极具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