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议学校文化

2015-04-29 12:14张菊荣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策划学校文化

关于学校文化,不知道学者们已经给了它多少的定义,但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定义,在学校生动复杂的现场,都会显得有些黯淡,也几乎没有一种定义,能够解释学校里发生的一切文化现象。然而,学校文化是一个任何学校无法回避的话题,因为不管你思考,或者并不思考,它就在那里;因为“学校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杨九俊)。初看起来似乎大同小异的学校,当我们进入其文化生态的时候,却往往会发现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在我们看来,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校文化,因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校。所有关于学校文化的理论,如果不能引起我们关于“具体学校”的联想,那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当我们思考“学校文化”的时候,其实那定然是一种基于校本实践的理解。

一、学校文化为何存在

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学校文化的存在,关于好的学校文化的追求,首先是为了自己——为己,足己,觉己。

学校文化为了谁?首先一定是为了自己——为了学校里生活的每一个人,老师,学生,员工。然而,偏偏是这些人,他们几乎很少谈论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在学校里,几乎是一个被搁置的词语,一个多余的词汇。

但这丝毫不影响学校文化对于学校里的人(即那些“自己”)的重要意义。就像我们很少会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谈论“生命”,决不能说明“生命”对于我们并不重要。我们在学校中,每天都生活在“学校文化”之中,每天都在以丰富的方式来证明“学校文化”之类于空气的重要。

但文化自觉仍然是重要的,敬畏而审慎地使用“学校文化”这个词语也是重要的。2009年暑假,我们开启学校文化。我们非常自觉地开启学校文化。在我们看来,以文化的方式开启学校,是专业办学使然。我们的一系列谨慎的开启,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坚定的持续,都是我们文化自觉的反映。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一个好的学校文化,首先受惠的必定是创造这种文化的人——教师,学生,员工。是每个人的付出,造就了鲜美的石头汤——2009年7月份校史上的第一次行政会,我们共读《石头汤》,领会这个绘本的文化意蕴,到今天,这个绘本被浓墨重彩地布置在“绘本园”里,它也在不时地提示我们,学校文化首先是“为己”的,而这种“为己”并不能靠单向的索取所能获得,你付出得越多,收获得也就越多。

经过五年创业的汾湖实小,已经有了很好的文化声誉。我们看重自己的声誉。但我们更清醒:学校文化首先是内部人的冷暖自知,而不是外部人的远观。我们知道自己的高兴与沮丧,我们知道自己的得意与心虚,我们知道自己的爱与痛。

为了自己,让自己丰富起来,然后也影响他人;满足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然后也于他人有益;发现自我,自觉,然后也给他人提供启迪。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学校文化?基于我们的实践体验,那就是:为己然后为人,自足然后足人,自觉然后觉人。

二、学校文化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往往吃力不讨好。因为这种概念所要关注的时空与内涵实在过于丰富,而且这种丰富又是如此地富有鲜明的个性。这里我们只是阐述基于校本实践的关于“学校文化是什么”的理解。

学校文化是“场”。在学校中,不要说“××文化”之难以分界,我们甚至几乎说不出什么是文化而什么不是文化、何时有文化而何时没有文化——学校文化是一个复杂整体,它不可分割,无时不在。学校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场,生活在其中的人无时无刻、有意无意地在这个场中被“磁化”着——由此也更加可见学校文化之于生活在其中的“自己”之重要了。

学校文化是“聚”。学校里每时每刻发生着太多的事情,我们很容易想到“现象的丛林”。但是,学校文化不能让我们迷失在这片丛林里,因为,学校文化要求有核心的聚向,要求各美其美的人拥有集体的朝向,朝向何处?朝向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一所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我们很难说是一所文化优秀的学校,哪怕他们的校园最精致、景观最深刻、设计最巧妙。比如我们,一切的努力,都在不断地聚向于“成”“恒”两字,意在使师生们拥有成长的意愿,拥有坚持的品质,“能恒乐成”。

学校文化是“透”。学校文化不是“装”出来的。比如我们期许的汾湖实小,在教师与孩子们身上,能够透出一种非常美好的渴望成长的气息,能够看得出一种认定了的事决不轻易放弃的“坚持品质”。这种气息,这种品质,不是通过一些外在的表演给人看的,而是“有暗香盈袖”一样,在每天的学习与生活中,相互之间能够“闻”得到的。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文化不是玄虚的概念,而是一种“在场”的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感,是一种生活,我们在学校里怎样生活,学校就拥有怎样的文化。我们在教研组是怎样讨论问题的,我们在课堂上是怎样组织学生学习的,我们遇到矛盾的时候是怎样解决的,这一切“在场”的现实,都是活生生的学校文化,因此,同样一件事情,我们非常注重“做事方式”,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事情背后的意义。

学校文化是“史”。我们把自己定义为“第一代汾小人”,我们对学校的文化赋有历史责任。我们将我们的今天置于学校历史长河中去考量,我们也非常有意地将当下的生活与不断奔流的历史勾联起来。在建校五周年的时候,2014年6月,我们编印“汾小五周年”丛书14册,涉及学校课程、教学、阅读、思想、年鉴各方面,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留存历史”,将我们的已做、在做、将做,与“校史”联系起来,在我们看来,学校文化是“史”的存在,但并不是要等到历史足够长的时候才有学校文化,而是我们每一天都可以创造学校文化,这种“史”,是“活史”,不是尘封的“死史”。

学校文化是“群”。学校文化不是个人英雄的汇合,不是骨干教师、明星学生人数的堆积,而是团队的协奏。生活在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校文化的标识。我们非常热衷于“大家一起做”,学校规矩怎样定,大家一起想;课程开发怎样做,大家一起做;校园文化怎样设计,大家一起思考;感动人物怎样评,大家一起讨论……这个“大家一起做”的过程,就是提升个体思考能力的过程,就是学校文化聚向的过程。

学校文化是“韧”。学校文化的形成是慢的,只因其慢,因此,学校文化形成之后充满韧劲。我们有一位老师在一次会议谈教育科研的体会,说:“只有经过长久的努力,才能带来些微的变化。”她是谈教育科研,学校文化亦然。我们不太相信那些速来的东西,速来的,往往也会速去;轰动一时的,往往容易轰然倒塌;只有经过长期磨砺而获得的,才会有“韧”的品质。

三、学校文化怎么来

有一种观点貌似很流行的,说学校文化是自然形成的。我们不太同意这样的观点,照这样说,我们在学校文化面前,完全可以无所作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讨论“学校文化怎么来”就毫无意义了。可是,事实上,学校文化并不与时间成正比,并不是时间越久的学校,学校文化就一定会越好;事实上,如果我们不作出应有作为,那么好的学校文化永远不可能从天而降。如果一定要说学校形成的“自然性”,那么,这种自然性定然是指“遵循自然”,不要“硬来”,一切“硬来”的“文化建设”一定会有“硬伤”,而不是指“守株待兔”。

学校文化是创出来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创造,学校文化的“创造”主要的并不是指创造一件、一些别人不做的事情,而是说我们可以创造这些事情的“附加值”。学校文化是附着在一切事物上面的“气质”。我们说学校文化是创出来的,主要是指我们创造了这些“附加值”。比如说,同样是校本课程开发,有人可能会声称一个学期开发几十门校本课程,那是找了很多资料拼拼凑凑起来的;有人可能觉得开发一门校本课程都要经历很艰难的劳作,因为那是经过师生共同的编织才有的。这两种开发的过程,附着的学校“气质”“附加值”,就大不一样,学校文化也就大不一样。

学校文化是策出来的。学校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在我们看来,学校文化是长期积淀与主动策划的合成。主动策划,不是急火攻心,而是遵循规律之后的“必要有为”。学校文化的策划,包括体系的策划与细节的策划。我们做学校发展规划,坚持每年暑假召开“学校发展咨询会”,就是“体系的策划”;我们注重对学校重要工作的细节思考,从“意义”的高度策划活动、行动,就是“细节的策划”。这些策划本身,就附着了文化的意义。

学校文化是汇成的。学校文化不是杰出校长权威的结果,不是若干聪明老师的商量决定,不是几个专家坐在会议室的论证定夺,不是告知,也不是全体教师表决通过——如果教师觉得这些事情事不关己,手举得再高也无益于好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学校文化是一种汇集,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像是涓涓细流,心之所愿地朝着学校文化的大河汇聚而去,融在一处,使学校成为一个生命体。

学校文化是磨出来的。学校文化不可能轻易形成,需要各种磨砺。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磨砺,不是单纯的自上而下,也不是单纯的自下而上,是反复的互动与理解;需要闭门苦思与开门迎风的磨砺,要能耐深度思考的孤寂,也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需要自我与新我的磨砺,要有坚守自我的智慧,也要有不断更新自我的勇气与心态;需要有容性与抗干扰性的磨砺,既大容量,又不为外界流行所惑、不为暂时失败所困,学校文化须反反复复的磨砺之后不断提升才能形成。学校文化也是个体与团队的磨砺,必得面临无数的困难与冲突,在困难与冲突中考量学校的问题解决方式,使学校文化变得更好。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不经历矛盾怎么会有好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传”出来的。学校文化不能刻意“包装”,不必热心于“宣传”。但学校文化需要传播,需要言说,需要点评,需要扩大。我们学校在初创的阶段,由教师轮流总结每个月的工作,然后由学校领导“点评”,“点”出其中的文化意义;之后,我们每月有老师对“汾小博客”进行月评,这种月评,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评点与传播。文化传播,重要的是把文化价值揭示出来,深入到每位同事中间,这是正能量的扩大,也是好的文化的形成途径。

学校文化是“坚持”出来的。五年多的汾湖实验小学,我们坚持每个月出一期校报,也已经积累了60余期了;我们坚持每学期举办“成长课堂研讨会”,也已完成了整整10届;我们坚持每年编印“土书”,已经拥有了250多册洋洋大观的“成长丛书”……“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我们相信,学校文化是坚持的产物。没有坚持,就没有学校的气质,就没有学校的创造,就没有学校鲜活的气息,就没有好的学校文化。

(张菊荣,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2152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策划学校文化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本期策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