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博
本人在过去几年工作中发现,不少热门项目真正赚钱的方法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某种常规方法,往往都是一些很巧的方法。
跟展会跑,
比小店一年多赚两倍
北京人小王2013年投资了“数码金属照片影楼服务中心”项目,并且在北京海淀区有一家店。一次总公司营销人员因为忙不过来,便请小王替公司的营销人员在北京展会上宣传产品。不曾想,小王在这个为期三天的展会中,共销售近2万元的产品。这个销售额可比自己一个月的都要高。
为什么两者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小王发现,逛会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这种北京人见怪不怪的项目,对于很多逛会者来说是新鲜的。于是他决定通过展会销售产品。结果从2013年6月开始至2014年6月,小王参加了68场展会,共赚净利近20万元,而北京小店一年的净利只有6万多元。
总结
跟着展会跑其实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借助展会销售产品,像小王一样,但是同时还应注意,产品不宜单一,而且参展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项目失去新鲜度后,效果就不理想了;二是为展会提供附加服务,像本刊以前介绍过“水舞气泡墙”项目,其经营者就是专门为各种展会提供装饰墙服务,一年居然也赚了百万财富。
展会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如果投资者能将其利用好,使其成为一个理想的载体,会有一个不错的发展。
靠“比赛”打市场,
半年赚了五十万
广州人胡敏2014年投资了一家“桌游”俱乐部。但是开业整整一个月都没有顾客,她十分着急。后来她想,“桌游”是一种对抗性游戏,如果将其变成比赛,会不会能吸引到顾客呢?说干就干,她开始通过各个媒体做广告。几天后,就有不少人来到她的俱乐部要求参加比赛。胡敏通过比赛不仅吸收会员(需缴纳会费),销售“桌游”游戏模型,还赚取了不少门票收入。这次,她共赚取了5万元。尝到甜头后,胡敏便经常举办比赛。截止到2015年8月份,她大约赚取了近50万元的纯利。
总结
靠“比赛”赚钱有两层含义,一是像胡敏一样,通过举办比赛,赚取奖金和组织费用;二是像本刊以前介绍的“军密一号”一样,通过擂台赛,证明产品质量好,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一般来说,具有对抗性的项目或者高科技安防(节能)产品均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如数码健身产品、汽车轮胎快速拆卸器、燃气节能器等等。关键是投资者要找到一个能吸引顾客眼球的卖点。通常投资者可从项目与其他同类产品最大不同点出发。有时增加一些奖金的刺激,效果会更加理想。
靠“名声”赚钱,
大学生月赚6万元
北京人民大学的在校生小吴在2014年5月份的科博会上看到了迷你影像馆项目,十分感兴趣,便开始经营。其主要顾客是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学生,主要服务内容是打印毕业照、制作T恤后面的照片、制作纪念照片、提供论文彩打服务等等。从6月底至8月底,仅仅两个月时间,他就赚取了近6万元的纯利。
当本刊记者问道,小吴如何打开市场的时候,小吴表示自己是借助“名声”赚钱。因为自己在投资之前,拿着该项目的策划书参加了人民大学举办的创业大赛。结果,该项目获得“北京高校大学生十佳创业项目”第一名。所以,当他携带项目到各个知名高校招揽生意的时候,都得到了各个高校领导以及大学生的支持,才能获取如此高的利润。
总结
这个案例充分表明了项目的知名度对于项目能否赚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像本刊以前介绍的“电子商旅超市”,很多加盟商初始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可是当项目获得了深圳十大创业项目的称号时,加盟商的经营状况一下子扭转起来,因为市场开始认可这个项目了。
这种靠“名声”赚钱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动出击,现在各类创业大赛很多,只要投资者的项目在创业大赛中获奖,名声基本上就有了;二是被动出击,依靠企业来打出名声。本刊建议投资者尽量采取第一种方式。
趁“机”发财,小店
两年开了四家分店
上海人侯刚于2013年开了一家硒鼓加粉服务中心,但是客户始终不多。主要原因是,大家认为再生硒鼓的效果未必好,而且价格也不便宜。然而进入了2014年,侯刚的生意开始好转起来。原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开始缩减支出,而耗材企业为了生存,提高了硒鼓价格,这就给再生硒鼓生存的空间。
侯刚抓住了这个机会采取了多项促销手段,吸引顾客,提升业务量。到了2015年8月份的时候,侯刚大约有固定客户约2500多家,多为中小型外贸企业。随着业务量的增大,侯刚又在上海开了四家分店,现在每家店的月纯利均在3万元以上。
总结
“机”是指机会,虽然说金融危机看似是老天赐给侯刚的,但是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侯刚没有充分的准备,抓住机会大力促销,吸引顾客,他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建议投资者利用项目的特点,主动寻求一些机会,效果会更理想。像本刊以前介绍过“新型脚手架”的经营者何先生,他就是主动寻求机会。后来他发现了举办舞台活动需要脚手架的机会,并一举拿下了订单,每年仅靠此项业务就能赚取35万元的纯利。
靠另类“广告”赚钱,
大学生半年赚百万
海南省的大学生小卢于2008年初经营手机多媒体信息免费发送系统,效果一直不理想。后来,他发现如果利用产品优势,帮助企业提升客流量,或许有转机。
于是他主动找到一家知名餐厅表示,可以帮助餐厅提升客流量。由于餐厅没有损失,对方很快答应了小卢,并签署了协议。
仅三天,小卢为餐厅拉来了400多位客人,并拿到了6000元的报酬。随后,小卢如法炮制开始扩大另类“广告”业务。他确定了六类企业进行服务,一是旅行社;二是餐饮企业;三是旅游景点;四是机票代理商;五是教育培训机构;六是从事维修服务企业。截止2009年1月初,他已经赚取了30万元的利润。
后来,他陆续承揽当地“旅游节”、“美食节”以及一些大型广场的广告业务。短短半年的时间赚取了百万财富。
总结
其实广告无处不在,但是当广告载体发生改变的时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另类广告,往往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像本刊以前报道过的“利用大学海报栏做广告”、“在食堂墙壁上做广告”都取得了不菲的财富。因此建议投资者不妨结合的项目,与新型广告载体结合,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