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异化体验的文化创意街区设计策略及表达研究

2015-04-29 09:57郑志元魏晶晶王颖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旅游体验表达策略

郑志元 魏晶晶 王颖

摘要 旅游大发展时代,文化创意街区旅游属性日益增强,基于其旅游视角的研究也越发显得必要。从旅游异化体验视角,对新形势下文化创意街区旅游属性进行剖析,进而针对其旅游属性展开旅游异化体验模式分类,同时结合分析展开设计策略的探讨,最终对其表达途径进行思考,试图站在旅游者视角展开文化创意街区设计及表达研究,在展现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同时,把握时代脉搏,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 旅游体验;文化创意街区;策略;表达

中图分类号 S1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1-162-03

一方面,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大,中国城市建设呈现只注重速度、忽视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长短脚”现象,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给原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笼罩上一层灰色阴霾,为此各地关于保护文化遗产、建设特色城市的呼声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由萌芽阶段渐入佳境,其犹如一剂强心剂注入城市建设发展的脉络,应运而生的文化创意街区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成为城市保护历史遗迹、传承地域文化、发展创意产业的有效载体。

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升给人们带来充裕闲暇的时间,也使旅游者对旅游品质需求日益提高,体验式旅游成为满足旅游者追求差异化、参与化、情感化、休闲化及审美化旅游经历的崭新模式。文化创意街区因其时代特征成为旅游者前往的新去处。然而在学术界,一直缺乏对体验式旅游与文化创意街区及其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明晰的研究。从此角度对文化创意街区的设计策略与表达途径进行探讨与思考,探究产业变更下文化创意街区中游客旅游异化体验模式及不同体验模式下创意街区设计策略与表达途径,可为创意街区的建设提供可行性理论支撑及合理化建设意见。

1 新形势下文化创意街区旅游属性增强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1]。《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强调各地要积极扶持特色旅游,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另据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旅游业统计公报,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同比增长10.3%,国内旅游收入26 276亿元,同比增长15.7%。由此可见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此新形势下,文化创意街区旅游属性也在逐步增强,并发展为游客观光旅游又一热点,而这种现象与其自身旅游属性密不可分。

1.1 文化属性文化创意街区大多是依托旧厂房、旧仓库或旧民居等具有历史文化的老建筑群改建而成,例如北京南锣鼓巷街区、上海田子坊、成都宽窄巷子、苏州山塘街文化创意街区、南京1912街区等。旅游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产业,其是建立在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2]。这些文化创意街区在传承文化积淀的同时,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城市旅游新坐标,同时是展现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久之成为城市形象新名片。

1.2 休闲属性游客前往文化创意街区,其目的是借助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积极自发参与各种娱情悦性活动当中以达到自我休闲的目的,其旅游行为是众多休闲活动的再组合,即旅游是生活的休闲阶段。文化创意街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为游客的休闲活动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场所,除了满足人们吃、喝、休憩等基本生理需求活动之外,其还提供包括观光、游览、交往、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书报、室内消遣、体育锻炼、观看节目演出、参加俱乐部活动等休闲活动的空间。

1.3 社会属性旅游是具有社会意识、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变革能力的人们在旅游目的地参与的集体性活动。文化创意街区社会属性的存在,不仅因为审美意识作为旅游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性地存在,而且还包括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旅游需求还表现为受时代的强烈影响所具有的典型社会特征。先秦的朦胧,魏晋的颓废,隋唐的高昂,明清的恬静,以及今天普遍倡导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创意街区旅游,无不反映了时代、社会在旅游价值观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根源在于社会的不断更新演替。随着这种时代变化,文化创意街区的街区资源与街区服务设施会在相应更新变化过程中,逐步适宜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

1.4 消费属性游客旅游行为是一种消费行为,消耗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旅游是从游客生命波谱中截取的一个波段,其旅游消费不会完全超脱于一般的日常消费行为,然而旅游消费也有其显著特征——消费重视精神内容、追求审美体验,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消费的畸变。文化创意街区古朴雅致的建筑造型、张弛有序的空间形态、生动活泼的空间氛围以及创意十足的商业产品,是日常消费行为的品质化提升,为游客的消费体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超出生存需要的一种高级消费形式。

2 文化创意街区中的旅游异化体验

人类行为的原始初衷就是寻觅食物和居所,当人类在历经长时间的定居生活后,便总是在试图寻找时间和空间上的异化。体验是一种以亲身经历的方式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过程,而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其旅行的过程中亲身参与各种活动、体验当地环境和文化的一种过程。旅游异化体验是指人们由常住地前往异住地,亲身参与其中各个环节并产生心理认知变化的全过程,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情感现象、精神现象。体验式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亲睐和关注。旅游者的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从常住地到异地的空间跨越体验,文化创意街区作为城市旅游的物质载体,其中的旅游异化体验主要分为空间与情感体验、文化与创意体验、审美与消费体验。

2.1 空间与情感体验 文化创意街区往往是由具有独特意义的建筑群及若干街道组成的物质空间,其空间构成因地域、文化、习俗、功能的不同而大相径庭,或温馨而宁静、或神秘而神圣、或大气而开阔、或自由而奔放。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是有情感倾向的,人在不同的空间中参与体验时会具有不同的心理感知。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情感来源于感知,处于环境中的建筑通过具象的空间设计会使人产生抽象的心理体验。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是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3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它既是老成都城市格局的体现,也是具有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胡同文化的最后遗存[3]。弄堂里的客栈、梧桐树上的画眉、茶馆门口的龙门阵,代表“闲生活”的宽巷子是游客体验老成都生活、唤醒人们对老成都亲切记忆的生活体验馆。院中的屋、屋后的墙、墙上的绿,代表“慢生活”的窄巷子带给游客悠闲自得的情感体验。酒吧夜店的色彩斑斓、特色小店的创意时尚、法式洋楼的甜蜜温馨,代表“新生活”的井巷子让时尚年轻的游客在现代成都体会自由惬意的热闹情景。以成都生活精神为线索的空间与情感体验在以院落式空间和城市怀旧旅游的情景中,宽窄巷子无疑已经成为了老成都的记忆,新成都的客厅。

2.2 文化与创意体验文化创意街区中的文化体验融合了创意的思想,而创意体验承载着文化的脉络,文化创意街区也就成为这两种体验的桥梁。作为区域文化集中展示的空间载体,差异化的区域文化如地域文化、空间文化、建筑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等作为创意产业的物质载体,它容纳了丰富的创意过程,如老建筑的改造、旅游产品的更新、文化的实体表达等。作为游客的体验载体,它贯穿于旅游者的整个游览体验过程中,文化的追根溯源和实体表达、创意的游线编排和产品设计,通过一次次微刺激诱导游客驻足和思考,完成文化创意体验。

2.3 审美与消费体验文化创意街区中旅游者会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五感来评估街区中的不同体验,完美体验的过程是极致满足五感的过程,也是全程审美的过程。审美原是指人与世界之间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而当下消费文化的兴起却让审美文化向消费型审美文化转型。旅游者前往文化创意街区进行的审美活动本身也是消费过程,但是这种消费过程呈现出对艺术化、时尚化、景观化、情感化、共享化体验的需求。例如上海的新天地,已然成为上海都市旅游的重要景点。相关研究的数据显示,前往上海新天地的群体主要为集中在20~50岁的青年人和中年人,占到调查样本的82%,其行为目的主要是旅游参观和餐饮,占到调查样本的57%。旅游者一方面可以对石库门等上海近代建筑及其中的生活方式进行审美,另一方面创新的商业经营功能,时尚的休闲娱乐形式让旅游者在餐饮购物、观看演艺等消费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审美。人的消费活动作为人的基本活动的消费活动,既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又要满足人的精神心灵对愉悦、美感的需求。旅游者审美经验和消费水平不同,所需要的审美和消费体验也不相同,儿童喜欢鲜艳色彩、青年爱好时尚活力、中年注重精神共鸣,老年关注人文关怀。

3 异化体验模式下文化创意街区设计策略

3.1 文化融入与品牌建立地域性文化是创意街区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对其给予足够尊重和最大化合理保留,营造出具有当地场所精神和地方特色的街区文化特征景观,唤起本地居民的归属感和外地游客的认同感,通过文化的融入构建特色街区,形成文化旅游体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借鉴品牌化管理模式。品牌是市场化竞争结果,通过长期持久良好的服务成为创意街区最形象的诠释。伴随消费者需求层次提高,其关注品牌的心理会越来越明显。面对激烈旅游市场环境,要赢得游客的肯定和对文化的认同,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文化创意街区其建筑造型、道路结构、橱窗样式等都可成为文化符号的载体及品牌化图形提取的来源。通过设计师对创意街区整体的认知和梳理,提取核心特征形成直观图形进行品牌化管理,以获得游客认可。

3.2 美学介入与艺术展示 基于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注重艺术化设计对于创造游客良好审美体验十分必要。美学的介入不单单只是原有的室内外建筑空间,还包括室内外景观空间和产品造型空间。在设计的过程中借助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和设计规律展开设计,制造出符合视觉审美特征和方便人们使用需求的产品。在进行艺术品展示时,借助品牌化的管理,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营造,结合产品自身造型特征、创意街区整体品牌文化特性及橱窗比例大小进行合理布置。通过周边道具、物体自身排列组合及游客参与性等手法进行氛围营造,在形成美感的同时以共鸣的形式吸引顾客前往。

3.3 空间构成与情感引导 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在《街道空间美学》一书中曾指出,建筑边界的围合方式主要会产生阴角和阳角两种正负形空间,阳角空间界面生硬,广场单一且趣味性弱,人们在此场合不易形成聚集交往空间。而阴角空间三面围合,一面开敞,具有典型内向聚集性,其私密性强,易形成交流空间,常常成为旅游集散地和人们交流活动场所。在文化创意街区设计过程中,合理安排阳角和阴角空间,能够形成不同空间排列组合,通过人为的设计组织进行空间构成引导,依据创意街区功能需要设置集散和交通空间,引导人们沟通交流和行走行为,增加空间趣味性和情感体验性。

3.4 场所定位与异化生活城市形象借助人类感知客观存在,其在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心中形成不同场所感受,问题本质在于所关注和感知的对象不同,在全国文化创意城市建设进程中,文化创意街区作为试点,能够率先引领人们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4]。外来游客在文化创意街区中的感受将直接决定他们对这个城市固有的印象,而这种印象并非城市真实面目,只是人们在文化创意街区中获得的体会所形成的城市片面感知。文化创意街区设计需依据自身场地特征提取主题元素展开场景塑造,形成特色场所空间,从而在众多创意街区中脱颖而出,形成固有的口碑和风格,突出自身异化空间体验,展示所在城市整体形象,吸引目标游客前往。

3.5 产品异化与消费认同场所定位不同,其表现载体需结合场所定位进行设计,使得设计出的产品主题明确。而此种产品只在和其他产品对比过程中表现出其异化特征,可以把此种异化理解为产品与该地区场所定位的相协调,与场所主题相统一,具有场地典型特征,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只有符合本地特征才会让游客心理产生认同并认可异化后的产品。反之,产品在全国各地都一样,是文化创意街区最大的忌讳。

4 旅游异化体验在文化创意街区的表达途径

4.1 城市更新与品牌化效应吴良镛先生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城市更新应当按照城市内在发展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5]。而在当今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地域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创意街区的建立鲜活地表达着城市的过往与性格,并逐渐成为城市的旅游品牌和形象代言。就像南锣鼓巷之于北京,田子坊之于上海,展览路之于伦敦,鲁尔区之于德国,托尔托纳地区之于米兰,只有这些在地域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的旅游品牌才能给旅游者带来深刻的异化体验。文化创意街区的设计必须尊重城市发展,注重品牌效应,因为品牌在游客眼中不单单只是图形符号,它更加代表着游客对旅游产品整体品质的认同和评价。开展品牌化的管理,精心打造品牌形象,让文化创意街区获得游客心理上的认同才是街区设计的目标和首要任务。

4.2 文化保护与符号化传承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指出城市大规模的改造给城市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4]。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和理念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灵魂和文明的理念标志,是城市发展和更新的价值财富。文化创意街区作为保护和传递城市文化的桥梁,需要通过符号化的语言对城市文化进行剖析和提炼,进而最大限度地向来访者展示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差异化的文化,会带来差异化的符号表示。例如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元大都里坊景象的传统民居区——南锣鼓巷街区,其中以菊儿胡同最为著名。曾被亚洲建筑协会授予“亚洲建筑金奖”和“世界人居奖”的菊儿胡同改造工程是由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的。街区内完整的北京胡同原貌和各色时尚小店,构成了南锣鼓巷独特的魅力风情[6]。近几年,这里已经逐渐成为北京新的时尚地标和城市符号。

4.3 游线设计与叙事化表达文化创意街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是由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旅游景点构成,通过叙事化的游线设计能够通过游览的先后顺序设计,引导游客体验多元的有条理的文化和消费过程。整个游览过程应针对旅游者的异化体验模式,有如讲故事一般循序渐进,有开头结尾,有起承转合,有隐喻,有宣言。上海的田子坊于2008年正式被评选为国家3A级旅游景点,如今的它承担着历史文化街区、创意产业区和城市居住区的综合功能。从“三界两方”的交汇处到中西合璧的里弄建筑,从泰康路上的市井生活到多元汇聚的小资生活,行走驻足于石库门里弄建筑的巷道之中仿佛是在听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诉说着老上海和新上海的时空对话。这种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差异化行为,正是旅行者所追求的异化体验行为。另外游线设计还应当与商业人流动线结合,同时满足商业和休闲旅游的双重要求。

4.4 建筑改造与艺术化营造过往的城市旧区改造往往对建筑进行过度破坏性的商业开发,假古董和静态孤立的保护比比皆是,而文化创意街区的建设更加强调对老建筑的整体保护和艺术化改造。立足于保护和延续废旧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发其社会经济价值[7]。利用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形式改造加深旅游者对街区特色的感知。利用普世公认的设计元素追求沟通无障碍的艺术化,让旅游者在异化的空间中有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南京1912街区”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的中国特色商业街,由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民国风格的建筑群和“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组成。7幢建筑,其中5幢是原有的民国建筑,都是两三层以下的多层建筑[8]。为了维持风貌,也便于市民休闲观光,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同时新建了2幢建筑。街区设计选择尊重原建筑的风格和样式,通过雕塑、外立面修复、室内空间功能重塑等艺术手段进行空间改造,还原了民国时代的城市空间组成,也给旅游者的异化体验带来了原汁原味的保证。

4.5 景观整治与人性化设计文化创意街区通过对街区景观的处理以及对城市文化的具象表现等手法,强调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从“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出发,景观整治主要是指对旧建筑及外部空间环境的整治和循环再利用,以及对人的生活形态的更新设计。利用城市历史街道及广场等外部空间保留城市文脉及城市结构肌理,重视对“人”的活动空间设计,回归物质生活,为旅游者创造出反映城市精神文化内涵和地域景观特色的游览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街区的生命力,而街区的人性化设计能够有效增加人的参与性和体验感。福建的“三坊七巷”文化创意街区被誉为当地“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其景观设计以还原唐朝板铺地的坊巷、线条流畅的马鞍式风火墙、传统园林式的院落充分展现出福州传统美学的辉煌。另一方面对夜景照明的手法、光色和灯具形式进行设计, 形成观赏性灯景,让老街呈现“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盛景,给游客留下独特的意境美。

5 结语

城市旅游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呈现日益繁荣的景象,文化创意街区作为城市旅游的新去处,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通过对新形势下文化创意街区旅游属性的分析,认为其具有文化、休闲、社会、消费四大旅游属性。其次,对文化创意街区中的旅游异化体验的模式进行研究,分别是文化体验、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及创意体验。再次,结合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展开文化创意街区设计策略的制定,即是文化融入与品牌建立、美学介入与艺术展示、空间构成与情感引导、场所定位与异化生活及产品异化与消费认同。最后,研究了旅游异化体验在文化创意街区的表达途径,即城市更新与品牌化效应、文化保护与符号化传承、游线设计与叙事化表达、建筑改造与艺术化营造、景观整治与人性化设计、业态整合与产品化开发。总之,基于旅游异化体验的文化创意街区设计策略及表达的研究对于研究文化创意街区的旅游发展和价值导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旅游者心理感受和精神需求的研究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梁宏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研究——以云南省旅游政策变迁为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5):127-131.

[2] 张瑾.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J].湖北社会科学,2010(5):90-92,96.

[3] 高德武.论文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实践:成都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3):10-13.

[4] 王颖.基于旅游者心理需求的文化创意街区景观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5] 李晓峰.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的分析与反思[J].建筑学报,2005(7):8-10.

[6] 任晓明.浅析北京古城改造与现代设计的新旧共存[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8):163.

[7] 李吟.废旧建筑环境改造的艺术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8.

[8] 张迪.城市街区旅游产业开发研究[C]//2008年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

猜你喜欢
旅游体验表达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成都妈妈农庄游客参与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感知与意向性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智慧旅游背景下陕西省提升旅游体验途径探讨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