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与《病中的孩子》

2015-04-29 09:58刘慨李强
美术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蒙克表现主义爱德华

刘慨 李强

【摘要】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绘画天才蒙克,在艺术史上似乎鲜为人知,大家除了知晓《呐喊》外,似乎对其他所知甚少,因此有必要整理关于蒙克的资料,丰富大家对其认识和理解,了解其代表的艺术团体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理念。《病中的孩子》这幅画贯穿于蒙克的整个人生,不断被其重绘,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透过这幅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所处不同时期的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和艺术态度。研究表现主义时,蒙克的艺术语言可以为研究所代表的艺术团体提供一条明确的道路。

【关键词】爱德华·蒙克;表现主义;病中的孩子

作为20世纪初表现主义先驱的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是奥斯陆较贫穷地区的一个医生的儿子。他5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因此性情大变。14岁时,他15岁的姐姐苏菲死于肺结核,妹妹也患上了精神疾病,26岁时他的父亲去世,自己也曾经得过肺结核差点死去。家庭的不幸遭遇在蒙克的心里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也直接影响了他性格的形成,从而指引了他以后走上了一条其他艺术家无法轻易到达的艺术道路。

表现主义当时作为对艺术观探索的延续与突破,吸收了众多哲学流派的思想。作品中强烈的反传统意识,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描绘,略显紧张局促的线条和画面结构,往往使观赏者感到强烈不安,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病中的孩子》所描绘的可以看作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回顾,八年前蒙克的姐姐苏菲和母亲都死于肺结核,幼年及青年时期对疾病与死亡的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他的作品中观赏者都能切身体会到若不是一个心灵遭受如此重创的艺术家怎么才能描绘出如此扣人心弦的作品,蒙克的这些亲身经历以及受到表现主义思潮的指引,为他作品的独特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料。

蒙克17岁时走向艺术道路,19岁时接受克里斯丁·克罗格的指导,并由克罗格介绍认识了奥斯陆的波西米亚人,21岁加入奥斯陆的波西米亚画会(这是一群无政府主义者和激进分子,他们在当时吵闹着性之开放与自由。他们的领导者同时又是作家的汉斯·耶格也因为生活放荡行为伤风败俗而被捕)。无疑,在克罗格的引导下,风行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斯陆的波西米亚运动必然在蒙克的心里埋下了灵感的种子。

蒙克早期的习作大多求教于几位年长者,据蒙克在1933年间的一封信上写道:“关于《病中的孩子》这幅画,当时正是我处于我称之为枕头时期的时代,有不少画家画过生病的小孩靠着枕头的题材。”很显然,蒙克这里所指的就是好友克罗格在1880年至1881年所完成的《病中的孩子》,以及1884年连续完成的《在孩子床边的母亲》,黑尔达也在1881年和克罗格一起的画展中展出《垂死的孩子》。蒙克也正是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遇到了能引起内心强烈共鸣的两位画家,于是他吸收了他们的题材和反传统的思想,转而转变成自己的风格。

《病中的孩子》创作于1885年至1886年,灵感源自他画中的小模特贝彩·尼尔森。当时满头红发的贝彩病弱地靠在一个白色的大枕头上为他哥哥的病懊丧不已。这样的景象立马使他想起他的姐姐苏菲,这促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于是他请来了他的姨妈来扮演画中母亲的角色。整个画面以绿灰色调为主,另配以头发的橙红色,床头柜的黄红色及小桌巾的蓝红色。窗帘是用浅的橄榄绿,暗绿和同样暗度的红色配以黑色色调交错涂上去的。这幅画色彩因此极其富有,床上的毯子也涂满了变化多端的灰色调。汉斯·耶格曾经描述过蒙克作画时的情形:“当作画期间某种气氛消失了,蒙克就会用力的在整幅画上涂上颜料,重新制造气氛,然后又继续作画,但是又再一次毁掉他。如此20多次后他放弃了,转而去画速写。”

蒙克在1886年带着《病中的孩子》与其他三幅画一起参加在奥斯陆举办的秋季展,这是蒙克首次与观众见面,其所造成的反应非常激烈超乎想象。市民及艺评界对他的画极为恼火,《诺斯克智者报》评论他的画“肮脏”“丑闻”“鱼杂碎”。《晨报》则认为他的画缺乏精神内涵,是一幅荒谬之作,稍后这份报纸又指责那些画是“半成品设计”;《晚邮报》则指出“画展的筹备委员会让这种画参展,显然是为艺术爱好者做了最坏的服务”。蒙克后来自己回忆说:“在挪威从来没有一幅画像这样激起如此大的愤怒。”当时著名的画家温彻尔对蒙克怒吼道:“骗子画家,你作画犹如一头猪,爱德华,没有人像你这样画手的,他们看起来就像是敲粉墙的锤子。”当然大家对此话的争议并不在题材,大多数人都认为题材很美,但画法上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虽然蒙克当时将这幅画注为习作但还是不断遭到攻击,认为此画是未完成品,是一幅毫无关联的“信手涂鸦”,遗憾的是我们再也无法看到这幅画在1886年时的模样,因为1990年时蒙克在原画的基础上对他进行了修改,现在我们只能在当时艺评家的评论和描述中去体会1886年那幅《病中的孩子》了。

这幅作品在蒙克的手中不断地被重新描绘,几乎每隔几年都会重绘一幅“病中的孩子”,第一幅创作于1885年-1886年,第二幅创作于1894年,之后分别于1896年、1906年、1921年和1927年重绘。

总结蒙克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人生的前半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而后半段却趋于平淡,再无问世作品诞生,他的重要作品大多诞生于1885年至1910年之间,可能是酒精的问题(伴随着精神分裂),在1908年他接受了8个月的治疗,包括电疗,他似乎把酒精中毒给治好了。在之后的30年里,蒙克完成了大量的作品,有风景和自画像,或一些重复早期题材的作品,也有一些人物画,但大多描绘的是偶发事件,并没有传达他内心的情感,1910年后的蒙克再也找不回之前作画时的状态和激情。

《病中的孩子》对于蒙克来说是艺术生涯当中重要的关键,他曾强调这幅作品是他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他说:“这可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画。”蒙克一向喜欢在隔了几年或十几年之后就重复地运用某些特殊的题材来作画,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其他题材可以画,而是希望透过自己的艺术眼光,结合自己日渐成熟的人生阅历,通过重新描绘之前的作品,去掉之前艺术创作中肤浅的东西,将这个题材说得更清楚。1929年蒙克说过“每当我再用相同的题材作画时,总会引起别人的批评。然而我整年创作钻研的一幅画,一个题材,不应该画一幅之后就将他束之高阁”。在他所有重新描绘的作品中,原则上人物的布局保持不变,但在形式和作画方向上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其实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如果分别拿1885年与1921年创作的《病中的孩子》做比较的话,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作者心境的变迁,画家已经从年轻时对生活的恐惧转变成对生活充满向往与希望。

蒙克于1944年1月23日去世,享年80岁。蒙克的艺术描写着人们面对无法抵挡的性的力量的无助,他将那种转化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转变为内心的恐惧运用得如此深扣人心,以至于观者每次站在蒙克的画前都会被一种独特的眩晕感所代替。他的出现为表现主义的发展以及后来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出现架起一座理论与经验并存的桥梁。

猜你喜欢
蒙克表现主义爱德华
爱德华·马奈
蒙克与《呐喊》
《剪刀手爱德华》(海报)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下
关于表现主义
蒙克的《呐喊》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