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佳
只是因为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收获了鲜花,收获了掌声,收获了自己的成长,也收获了孩子的成长……
近两年,一部关注青少年心理的电影——《青涩日记》在我国部分省市上映。这部亲子情感片剧情涉及孩子的早恋、网瘾、叛逆以及家庭亲情,获得了广大家长和心理学、社会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它震撼的将不仅是心理学界,它会是社会的一剂强心剂,我们需要这样不浮躁的电影。”来自台湾的心理学家罗世圣表示,制片人做这样一部不刻意迎合市场的电影其实是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
然而,在当今时代,尤其在电影界中,不浮躁、不刻意迎合市场意味着制片人需要很多的付出和很多的坚持。我们一起走进制片人裴蓓的精神世界,看看她的坚持和她的收获。
作为一个作家,之所以用自己的钱拍这样一部不迎合市场院线的电影,是因为她当记者时曾接触过一些问题少年和问题家庭,那一幕幕让制片人裴蓓感到了痛心和困惑。一个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她思考着,呼吁着……
制片人裴蓓说,电影《青涩日记》改编自她的小说《妈妈不是我杀的》。那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她做记者的采访经历。做记者的时候,她曾经写过很多关于儿童与成人心理问题的调查。那段经历对她的内心有着很深的触动,她说自己太了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需要父母怎样跟他们进行沟通。可是,家长们总是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太多地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而现实却是,学校有那么多的学生,老师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她希望能够通过此片呼吁社会,引起家长的重视。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是裴蓓多年做心理问题调查得出的结论。而在诸多的采访故事中,她最难释怀的是一次小型聚会。欢声笑语的聚会上,她发现一个小男孩动不动就哭,很敏感,比如,有时候大家一起吃饭,没有照顾到他,他就会一个人默默流泪。这个小男孩裴蓓认识,因为他长得非常清秀,总是文文静静、伶伶俐俐的,因此裴蓓很喜欢这个孩子,对他有印象。她很好奇,也很心疼:为什么这个孩子总会默默流泪?后来,她慢慢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婚了,母亲的性格跟《青涩日记》中的刘香梅(男主角曲曲妈妈)的性格很像,对待孩子简单粗暴。裴蓓剖析说,孩子的妈妈不是不爱孩子,但是由于很多的精力都用在跟离婚的老公吵架上了,孩子就会感受到这种不愉快,这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暴力。裴蓓回忆道,孩子的状态与他的父母是有关的。后来,裴蓓的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个孩子。经过多方打听,很多年后才知道这个曾经乖巧伶俐的孩子由于吃精神类的药物太多已经痴呆了。
强烈的对比,悲惨的结局也许比小说更惊心动魄,这件事对裴蓓的震撼极大。且不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单凭一颗母亲的心,就时刻敦促她想为这个孩子,为这类孩子做点什么。于是,凭着一颗做母亲的心,凭着作家的良知,她写完了小说《妈妈不是我杀的》,并且还决定拍一部这样的非商业片,希望经由自己的微薄之力唤起社会对家庭问题、对青少年心理的关注。她说:“其实很多单亲家庭的父母做得非常好,孩子心理非常健康。而孩子的状态跟父母的素养有很大关系。我希望所有人都能知道,自己的生活状况、婚姻状况等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我希望,即使父母婚姻失败,也能够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去调适,去面对生活。”
电影中,她放进了自己的教育理念;生活中,她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虽然她总是说,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好不好,但单是看到她的儿子——被人称为旅美新锐导演的谢悠,这个沉稳、阳光、有思想的85后年轻人,你就会觉得她真的太谦虚了。
裴蓓说:“实际上我也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放进了电影里。我看到家长有太多的纠结。”面对网瘾,她觉得除了给孩子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放松、信任更能够让孩子直面诱惑。
比如上网玩游戏这件事情,很多家长都会勒令禁止或者跟孩子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裴蓓却不是这样。她会让孩子去玩游戏,但也会规定游戏时间。她认为,规定时间,是想告诉孩子:“上网只是一个游戏时间,不是主业。此外,游戏只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到了,必须要回来。再好的事情都要有度,都需要去克制自己的欲望。玩得再好,时间到了,就回来。”她说,刚开始,孩子也做不到,后来慢慢就做到了。后来,他就会安排时间了,在可以玩的时间里好好地玩,没有负担地玩。不该玩的时候,他就回来了。
这也是在电影里她就想表达的:“可以让孩子喜欢,不可以让孩子沉溺。”她觉得世界上的诱惑太多,不能把孩子放在真空里生活,既然回避不了就让他面对诱惑,直面诱惑。让他懂得分寸,把持好自己。
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裴蓓说,有一段时间,她做记者,特别忙,儿子的网瘾很重,爸爸就没收了他的电脑,不让他上网。那时,孩子十来岁,正在迷恋一个游戏。他觉得没收电脑是天大的一个事情,就跟爸爸干起来了,说:“这日子没法过了!”正好暑假,裴蓓于是决定和丈夫一起带孩子去阳朔度假。一家人在阳朔住了一个月,过了一个月无网络的生活。后来儿子说:“妈妈,其实不上网也没有那么难过哈!”
任何网瘾背后都有一个想逃避孤单的孩子,一段时间的妈妈工作忙,显然加重了儿子对网络的依赖,幸运的是,父母的及时觉知将孩子带回了偏离的航线。而电影中的主人公曲曲则没有那么幸运,他每次在网吧似乎都是在逃避现实,网吧成为了曲曲精神上的避风港,因为现实里他抓不到任何可以让他安全和放松的东西。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了父母亲情的陪伴和连接,任何诱惑都不成其为诱惑了。而放松、信任、亲密的关系才是抵御诱惑的最好支持。有了这样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培养优秀的孩子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裴蓓没有想到,拍这部电影,儿子的加入,不仅让她达成心愿,而且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给了父母更多的触动,也让影片的层次变得更为丰富!
裴蓓之前也拍过电影,在跟别的导演合作时,总会有意见上的分歧。这部《青涩日记》的拍摄初衷很特别,因此,裴蓓希望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拍一部完全能够表达自己想法的片子。最初,她打算自己导演,让在影片《天上人》中跟着宁瀛学导演,也参与过剪辑等工作的儿子做助手。她想,不能亲自做导演,很多东西我都要受制于人,不能呈现我想要的东西。
但是,在实际拍摄中,儿子给了裴蓓一个大大的惊喜。她不仅发现,儿子有当导演的天赋,而且在与儿子的剧本磋商中,儿子观念的加入,让这部剧的创作变得更丰富了。“他觉得,如果从家长的视角讨论亲子沟通太过于说教,他认为年轻观众更喜欢简单直接,不喜欢煽情和说教。于是,他把这个故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重新讲了一遍。”后来的20稿都是儿子谢悠改的,整个剧本到现在能看到的都是儿子重新讲述的故事。跟原作相比,《青涩日记》保留了原著思想的深度,并加入了俏皮和轻松的元素,孩子的叙事角度,让节奏变得明朗起来,故事也更简单、更直接。
对于电影来说,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可能孩子的视角更能打动观众。而在育儿生活中,父母如果能够换个视角,理解与沟通可能更容易达成。裴蓓提到儿子小时候学画画的事情。她说:“记得有一次,孩子和小朋友玩得很开心,我叫他回来画画,他就哭了。我当时很内疚。我反思,为什么一定要他画画呢?虽然他有天分,但未必一定要成为画家。如果不是他的兴趣,让他觉得他的童年不开心,那有什么必要和意义?我觉得作为一种爱好也挺好。”她是真的挺把孩子的话当话来听的父母。正如《青涩日记》中所表达的教育理念一样,有什么样的父母与家庭,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也许,我们能够经常俯下身来,看到孩子,听到孩子,换个孩子的视角去体会孩子,感知孩子,也许孩子的问题会更少,我们的孩子会成长得更好。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了父母亲情的陪伴和连接,任何诱惑都不成其为诱惑了。而放松、信任、亲密的关系才是抵御诱惑的最好支持。
对于电影来说,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可能孩子的视角更能打动观众。
而在育儿生活中,父母如果能够换个视角,理解与沟通可能更容易达成。
裴蓓:
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中篇小说《妈妈不是我杀的》荣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电影《天上人》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艺术类)。电影《青涩日记》原著作者、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