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山
最近收拾办公室,搜腾出一些“古董书”,看着这些好书压了箱底,在略感可惜中还是有一份惊喜。我从中挑出几本留下,打算看看,因为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读书是一件难得的“奢侈品”,有时间读书更是一件“喜事”。在这一堆书中有一本《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感兴趣翻了翻,而后入迷,现在看完似乎还想再看一遍,并推荐给了爱人、兄长和同事,希望一起分享。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且令人困扰的问题。面对幸福,爱人说有陪伴就是幸福,孩子说一起玩就是幸福,老人说看到子女过得不错就是幸福,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定位;探究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有人说幸福就是知足,还有人说幸福就是所谓的情商,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观”。纵观周围人们生活状态和自己当下的生活,我们为什么而奋斗?终究是为了幸福。人们拼命工作的目的就是想获得幸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就是让人民幸福,共产主义的追求实际就是建设幸福社会。因此,幸福不仅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不懈追求。然而在“先苦后甜”的文化熏陶下,我们总是把幸福当做一个终点,惯性认为此刻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追求未来的快乐,必须承受现在的痛苦。但是看了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原有的观念似乎需要矫正。有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套用这句话讲“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灵。”
这本书里面辨析了成功与幸福、金钱与幸福、快乐与幸福的关系,探讨了感知幸福的“溺水”模型和“性爱”模型,分析了“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忙碌奔波型、感悟幸福型”四种人生模式。让我了解了解读“幸福”更广阔的视角及其内涵。在读的过程中,我仿佛是在与一位人生大师进行对话,共同探讨获得幸福的方法。然而感悟从书中来,却更多在书外。在我看来,幸福既是一种目标,更是一个过程,是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那些既能够带来快乐,又充满意义的事情。如果只追求快乐,我们只会掉进享乐主义的深渊,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如果只追求意义,我们就会活在未来,把当下的苦累视为未来成功的基础,而不断地承受。我既不想当过去的奴隸,也不愿做未来的奴隶,而要做现在的主人。活在当下,就应当把快乐和意义结合起来。这就是说,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闲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正如常说的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痛并快乐着”,辛苦的付出、艰难的挫折如同快乐本身一样重要,需要我们用品味的心境去经历。用积极的情绪和心态面对一切,这本身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