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古镇的风情,怎少得了德门仁里

2015-04-29 00:44无枝
生活文摘·养生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安仁手作豆花

无枝

古镇是什么?这两年越来越火!但凡一个旅游景点似乎都得标配有一个古镇,古镇似乎成了一个很有品味的标签。这些年,我也去过不少古镇,然而在千篇一律的复古建筑和旅游建设中国,真正让我留念、忘怀的古镇却没有几个。

很多古镇只是一件没有特色的复制品,或者说只是一个有些年岁的热闹集市,有古镇之名,无古镇之风韵——万千虚假繁荣的古镇中,安仁古镇却不失情调,不失情怀。

清晨的德门仁里

德门仁里,再现旧时光

初到安仁时,天空灰蒙蒙的,情绪其实是有些沮丧的,就没去老街。从停车场出来,沿着电车轨道,步行到下榻的酒店德门仁里精品客栈,又飘起小雨了。下雨倒比阴天有韵味。

夜幕轻落,细雨沙沙,霓虹灯给薄雾中的三五游人照着路。因为雨小,都没有撑伞。坐在旧民国风格的玻璃窗里的喝茶,凝视着对面绿色小窗、高过树梢的马头墙,偶尔几个身影从窗边闪过,街边的音响里想起呜咽的江南小曲,恍然穿越到民国上海的雨巷……

走在清静、优雅的德门仁里,灰砖、花窗、绿桌、木板、青瓦,以及空气,似乎都浸透着民国的气息。古朴的牌坊内,是两座民国范儿的两层小楼,川西民居和欧式建筑巧妙融合,简洁又不乏精致,质朴又不乏典雅,遗世独立,俨然昔日的贵族公馆再现。

此次参加的德门仁里养生沙龙,就设在客房对面的“小雅”餐厅。刚进餐厅,映入眼帘的是几座错落有致的书架。古人营造园林时门口搭建的假山,这不是遮挡视线,而是开启风景,这些书架就是“小雅”餐厅内的假山。

“小雅”餐厅是德门仁里有特色的原创餐饮品牌。“小雅”从各地采集高品质的食材,为客人提供最道地的美味、最健康的简餐。晚餐上的铁皮石斛、山作银耳、山药、百合等,都是养生的珍品。

坐在“小雅”餐厅内,围聚在一起,听彭健康老师谈养生,观蒋天明老师偕夫人舞剑、打太极,与来宾客们一起说饮食、话生活。任窗外雨落雨停。

十点许,宾客散去,三五好友在“小雅”内继续酌几杯红酒,尝几块点心,说起从前往后。夜更深了,德门仁里的民国旧风情更浓了。

一条老街,留几世风情

说起安仁,平日里听得最多的就是最负盛名的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都没去,或许是为下次重游安仁埋下伏笔吧!第二天从德门仁里出来,主要的行程便是漫游古街了。

踏着晨露未干的青石板路上,呼吸着古镇的气息。同样的日出,照在都市,是那样的粗糙,照在古镇上,却细腻、静美。今天不像昨天那样是阴雨,有一个蓝天白云的背景,真是不辜负我们的相机。

照相馆的老板正在拆着木门板子,游血旺的阿姨正在打理葱姜蒜,拍微电影的学生已经在小卖部走了好几遍戏,细丝挂着的各式各样的油纸伞浮在老街的屋檐、树梢——清晨的阳光把这一切照得发亮,犹如刚钤上印章的一幅画。

迷醉在古镇的晨曦中,把早餐都落下了,直到走道街角的一家豆花店时,才想起腹中空空。据说,石磨豆花是安仁的特色美食之一,历史悠久,做工道地,清香、滑腻、白嫩、爽口是其最大的特点。

“大姐,这就是石磨豆花吗?”问。

“我们这里的都是,来一碗吗?”答。

没多问价格,就来了一碗。我是川东人,打小没有吃豆花的习惯,到成都后,最开始也不喜欢。见别人都吃得香,我尝了几次,竟然一下就适应了,喜欢得很,竟然一碗清水豆花加上一个蘸叠,就能安抚我的胃口。这次的安仁石磨豆花也不例外。

让人颇为后悔的是,只顾着豆花好吃,吃得过多,后面走到红星街、树人街、裕民街时,美食店一家挨着一家,却没法“虚怀”以待了。

美食虽然吃得有限,倒有省下很多时间去逛电影公馆、戏院、会所、书栈、学馆。在老街转角处,还遇到了手作匠人易小曼。她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当年在做毕业设计时接触到草木染,游学贵州和云南的染布技法后,她便在安仁这边一个民国遗留下来的院子里落定,筹备创立了“青红染”和这个自己的染布工坊。

在这个门头上写着“拙匠”的民国大院里,聚集了一群手艺人,除了染布,还有刺绣、篆刻和酿酒。大部分的时间,他们各自默默研习技艺,每到中午和晚上,便一起在大院里吃饭、谈天。别院飘来阵阵植物香,一盏清茶,两首小曲。小曼说,她在这里找到了一种与内心最为贴近的生活方式。

潜居在安仁的手作匠人,除小曼之外,还有刺绣的小雅、手作酒吧的小易、咖啡吧的虫子、四處淘旧物做手工的老李一家、“手作·中国”发起人彭宇……这些游牧到安仁的人,他们曾经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最后都心归这块清幽之地。

  • 老街,连接着古色古香的公馆、美味可口名小吃以及自由浪漫的手作匠人。放缓脚步,走完老街,仿佛已有种走完安仁前世今生的满足感。安仁生活的精髓,似乎都凝结在这一条风华不减当年的老街上。

走完老街,走回德门仁里时,“安仁号”电车沿着轨道缓缓开来,穿过旁边的古戏台、中西合璧的建筑,相映成趣。

我赶紧抓拍了几张,效果不好。然而,在踮脚拍照时,却看到了几片青黄不接的银杏,从电车顶上飘落,仿佛在说:安仁的风情,在这里!

要不是在这“仿佛”的语境下说,那“这里”究竟是哪里?是老街的老饭店,还是文艺的小酒吧?是手作匠人的院子,还是有着光辉岁月的公馆?是德门仁里的一杯茶,还是电车轨道上的几片银杏?或者那个地方,我们都不知道。

猜你喜欢
安仁手作豆花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王江荟国画系列作品《安仁古八景》
手作之美:术到极致 几近于道
蚕豆花
龙舟手作记忆
外婆味豆花花非我
贵州最美乡村——陇脚村·手作之美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媳妇跳井
袁隆平在安仁设立院士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