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炯
摘 要:教师以3岁~6岁幼儿为对象,研究了他们对死亡特征和原因的认知,指出从幼儿阶段开始实施生死教育是最佳的时机,可以让幼儿对生命有更积极与正面的看法,学会珍惜生命。
关键词:幼儿;生命认知;生命特征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061-01
一、问题的提出
“死亡”在幼儿教育阶段是一个较敏感的话题,生命及死亡也一直是中国教育中所忽视的议题,其中死亡更是在中国文化中避忌碰触的。因此,儿童的生死教育相对受到忽视,不但学校中避免谈到死亡议题,而且许多家长也常以负面或敷衍的方式处理死亡相关事件。但是幼儿是否对于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命问题不感兴趣呢?社会是否应该对生死问题避而不谈呢?
鉴于国外的研究成果,笔者查阅了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发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仍较少。为此,我们进行了这个研究,其目的是通过调查和实验来了解我国儿童对死亡认知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为有的放矢地对儿童进行死亡情感教育提供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和程序
1. 被试对象
被试对象来自小、中、大班年龄阶段的儿童,每个年龄班各30名,男女各半,共 90名被试。他们均为正常儿童,无听力和言语表达障碍。
2. 研究方法及内容
采用个别访谈法。主试先参与被试的活动,如与儿童一起做游戏、讲故事等,当双方彼此熟悉之后,主试开始就死亡问题同被试进行交谈,当场录音,事后转成书面材料。访谈问题主要从死亡的七个方面进行展开:(1)死亡的普遍性:小朋友,我们身边很多东西都会死的,你能说说哪些东西会死吗?(2)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死?(3)死亡的适用性:你能说说哪些东西不会死吗?(4)死亡的不可逆性:死去的人(或提及的生物)会活过来吗?(5)死亡的情感性:自己亲密的人(如爸爸妈妈)会死吗?好人会死吗?坏人呢?(6)死亡的终止性:当一个人死去A.还能动吗? B.还会吃东西吗? C.还会呼吸吗? D.还会做梦吗?(7)死亡的原因探析:包括自然死亡、疾病死亡和意外死亡。
在正式实验前,先让被试举例他知道的哪些东西是会死的,鼓励被试尽可能地回答。指导语:小朋友,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会死的,有的不会死,你知道哪些东西会死吗?能不能给我举几个例子?举的例子越多越好。在被试回答结束后,进行访谈。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死亡特性认知的总体状况
对于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普遍性、不可逆性以及终止性都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身体机能提高,认知水平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接触社会更多,有更多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1)在不可避免性上,小班30个被访者中21个认为人会死,28个小朋友能认识动物会死,经提示少数认为植物会死。中大班基本能认识到人会死亡,动物会死亡,而90%孩子知道植物也会死亡。可以看出,小班对于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基本能够认识,而对于植物概念不清,也较难认识到植物的死亡。三个年龄班的孩子对生物死亡的认知发展是最先认识到动物,其次是人,最后才是植物。
(2)在普遍性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死亡的普遍性的认识逐渐提高,但仍有少数幼儿认为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死亡。
(3)在不可逆性上,小班约50%认为人死了之后不会活过来,中大班基本都能认识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
四、讨论和结论的关系(讨论部分能够放到前面的分析中)
本研究结果向我们展示的发现有:第一,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差异。就前者而言,三个年龄组儿童对死亡的不可逆性、不可避免性、普遍性等七方面的特征的认知是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展的,详见表1(篇幅所限,表略)。这一结论与Nagy的研究结果及我国学者得出的儿童对死亡理解的结论相似,也符合Florian(1985)、Strauss、Kane等的研究,他们都认为年龄是死亡概念成熟的一个重要条件,年龄与死亡概念之间呈函数变化的关系,年龄是预测死亡概念发展的有效值,是重要指标。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的不断成熟,对死亡普遍性、不可避免性、适用性、不可逆性和情感性等的特征的认识不断提高、深入,这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整体规律。就后者而言,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年龄,在相同年龄组也有所体现。还有在访谈过程中发现的特殊差异,如少数小班幼儿对死亡特性的认识高于大班的幼儿,对于访问者所列出的死亡的七个方面的特性的问题也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到。针对上述差异,访者了解到主要可能有以下影响因素:认知能力、家庭态度、生活事件、社会环境、大众传媒等方面。如对死亡认知能力较高的小班幼儿,都有提到家里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或者听闻过周围关于死亡的真实事件,加上家长对他们的指导教育,这些幼儿就能较好地认识死亡的特性。
五、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1)3岁~6岁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是随着年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但在水平上存在差异,说明儿童的早期社会经验、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它可以影响儿童认识和理解死亡。
(2)每个年龄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师、家长要结合不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育指导,使其在不同年龄都有适合于其年龄的正确理解和认知。
参考文献:
[1]崔迪.幼儿园死亡教育的价值及特点研究论文[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朱莉琪,方富熹.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