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勉
【摘要】贝多芬在音乐史上名声显赫,尤其是他的钢琴奏鸣曲成就巨大,这不仅给音乐欣赏者愉悦的享受,而且促进了整个音乐文化的长足进步,加之其音乐作品中包含哲思,丰富的情感,或痛苦或欢乐,极具感染力。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欢乐与痛苦表现
前言
贝多芬是古典音乐的代表音乐家,在时代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钢琴奏鸣曲更是如史诗般神一样的存在。但,众所周知,贝多芬一生辗转波折,遭遇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磨难。这些深刻的人生经历,也丰富了他内心的情感世界,经过钢琴、乐谱加以表达,铸就了一篇篇伟大的钢琴奏鸣曲历史巨作。
一、贝多芬时代背景因素
(一)贝多芬生活的时代背景
路德维希· 范·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他的人生中汇集着许多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管弦乐独奏、合奏等等优秀作品。但是他生活动荡不安,那时法国大革命正值前期阶段,对整个欧洲大陆都有影响,也感染者热情澎湃的贝多芬。他在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和接触革命事件,他热爱革命、追求自由与解放、充满英雄主义情怀。
(二)贝多芬的爱情经历
贝多芬邂逅了出身贵族的朱莉叶·琪察尔迪,她正值青春、美丽聪颖,且因为热爱音乐亲身到维也纳向贝多芬学习创作。双方都情投意合,奈何身份悬殊太大,在阶级观念尚且浓厚的社会,贝多芬因为对方贵族父母的偏见,不能得到心爱的姑娘。两人甜蜜的相爱使他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最后变成一场只剩一个人的恋爱,也让他饱尝痛苦的滋味。
(三)贝多芬的身体状况
贝多芬拥有的身份仅仅是一介平民,曾经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他的身份相对低微而丧失爱情,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常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此外,贝多芬也遭受着精神折磨,他的耳朵有着相当严重的疾病,这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无疑是阻隔了前进的道路,何况贝多芬是一位对音乐有着疯狂和深挚的感情的热血青年,简直如要了半条命一般。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欢乐的内心情感
在《月光》奏鸣曲中,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的复三部曲式,总体表现出欢乐愉悦的情感氛围。第一主题的音调,仿佛是温柔的舞女正在展示曼妙的舞姿、灵动的少女在阳光下挥洒,切分节奏的使用增强了高低音旋律激烈穿插的效果,将欢乐的情感和氛围传达到极致。第一乐章中充斥的比较浓重的“悲”情色彩与之相应、冲突明显。这是多灾多难的贝多芬在折磨中寻求慰藉,便如在苦海中发现了新生的可能,令人充满希望。总之,此章节营造的感觉具有年轻性感、跳跃生机、欢乐灵动、带有少女气息的特色,或许正是他对热恋朱莉叶·琪察尔迪的某种怀念与纪念。那是人生一段难忘的可贵经历与情感记忆。
奏鸣曲出现的短小精悍的乐章,也有突出的特点,它的上下两个乐章都是规模比较大的所在,这一章曾被匈牙利的钢琴家李斯特比喻成“两侧深谷间的一朵小花”,何其生动形象。本乐章的感情含量十分充足,外放十分明显,简直可以与中国世代追求的“喜”相提并论。在此处,“喜”可以表现为贝多芬对所经历的爱情的沉醉、幸福回味和美满的希冀。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段喜悦欢乐的感官享受只能维持可以说是很短暂的时间,“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可谓是再形象不过的形容词。这段短小的曲子,一场短暂的爱情,再多的欢乐都不能长久存在,只能依靠内心的幻想来维持。便如昙花一现,花开时之美,皆大欢喜,然花谢时更显凄凉与惋惜。此处的短暂的欢乐似乎反衬出一种悲哀。这章音乐过渡段,担负着如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痛苦的内心情感
《月光》奏鸣曲的第一章节由特殊的曲式架构,带有扩展的展开部因素和扩大的再现部前的准备。复杂的手法也使第一章的情感带上了许多复杂的色彩,包括和声的浓淡穿插、音域的高低变化、节奏急缓搭配,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寂静的思索和浓重的苦闷的印象,此外,还包括彷徨的焦愁、苦苦抑制的强烈的情感和冲动、还有凝重的不祥之兆、期间会有深深浅浅、朦朦胧胧的希望在若隐若现。
(一)用三连音伴奏音型表达深浓的痛苦之情
总之,这一乐章充斥着深深的痛苦,其情感的表现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是贯穿全程的连续不断的三连音伴奏音型,它尽量抑制和隐藏作曲家胸中强烈的冲动,使之存在于单调的音响部分,表面听来是给人恬淡安宁乃至诗情画意的美的感受,如从天边飘来的一句多情的呢喃,但实质上则满满的都是痛苦的绝望,深深地埋藏在乐音深处。就此处而言,伴奏音型的反反复复更强化了接近停滞死亡和静止不动的韵律感,并使之从始至终存在于每一个乐章,也是传达出本乐章在表面的安详下蕴含中深重的痛苦的主要形成原因。
(二)用歌唱性旋律音调表达深浓的痛苦之情
第二是在三连音伴奏音型的前提下,制造如丝如缕式的歌唱性旋律音调,便如演唱者是一位男中音,正在悲情地浅唱低吟,心事重重,痛苦、忧思和彷徨,同时将柔肠百结表现到极致,乐章中部区域,节奏和音调显得带有几丝刚强的色彩。但随着这种韵律的终结,低八度音区缓慢出现,在整个音乐效果和情感氛围上都如低沉、喑哑的呻吟,就像一个悲伤痛苦的人内心已经濒临绝望的边缘。
(三)用左手低声部的表达深浓的痛苦之情
第三点则是借助左手低声部的八度的力量,圣咏式的和声结构,让整个低声部呈现一种肃穆的氛围,如庄重而悲凉的葬礼进行曲,让全乐章在安静地思索和深浓的悲情情效果之上添加神圣的面纱。上述三点分别指出了不同的音乐创作元素,各有差异却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乐音系统,传达了真切的痛苦。
结语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既给人美的体验,也传达出精神的力量。要把握贝多芬在其奏鸣曲中如何表现欢乐和痛苦的心情,就要了解其时代背景,包括贝多芬生活的时代背景、贝多芬的爱情经历和贝多芬的身体状况,同时在品读其奏鸣曲时,体会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欢乐和痛苦的内心情感,学习他用三连音伴奏音型、歌唱性旋律音调表达深浓的痛苦之情、左手低声部的表达深浓的痛苦之情的技巧。
参考文献
[1]李金菁.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绎风格[J].沧桑,2010:10-13.
[2][日]西原稔.贝多芬与钢琴[J].郭嘉译.钢琴艺术,2012:41-42.
[3]李蜀果.现代钢琴音乐的伟大奠基者——论D·斯卡拉蒂与其钢琴奏鸣曲[J].音乐探索,20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