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效应”通常用来比喻官员去职后才暴露问题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在位时,屁股坐那儿压着,马桶再臭,别人也闻不到,问题也不易被发觉,而一旦离任或调职,屁股离开,问题就再也捂不住了,臭味也马上弥漫开来。
透过现象看本质。“马桶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外部因素来看,官员在位时管辖一地,威震一方,在权力所及范围之内,畏惧者有之、巴结者有之、迎合者有之,即使发现有贪污腐化现象,也不敢贸然举报;从官员自身来讲,官员贪得“隐蔽”、腐得“狡猾”,一般人很难发现并掌握证据。
“马桶效应”的最终结果,就是既遮挡了群众监督的眼睛,也掩盖了小问题的存在,以至于“马桶盖”之下,问题长期积累蔓延,小腐变大贪,个案成窝案。
正是一些官员在“马桶盖”遮盖的“自信”下,搞“四风”毫无顾忌,搞腐败心存侥幸,从而一步一步放纵自己,最终滑入了腐败的泥淖。
在当前保持高压态势、全面从严治党的态势下,问题想捂是捂不住的,贪腐想藏也藏不起来,多少贪官都跌落在自认为天衣无缝的“马桶盖”上。
其实“盖马桶”本来就非明智之舉,利益链也从来不会固若金汤。与其掩耳盗铃,不如趁早收手。
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抓早抓小、动辄则咎,让给自认为“坐实马桶”者以警示警醒、形成震慑!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4.21 吴晓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