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乡村旅游综合体研究进展

2015-04-29 19:50王婷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研究进展

王婷等

摘要

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有关乡村旅游综合体(RTC)的文献数据进行梳理,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研究状况后,发现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综合体概念基础理论探讨、实践规划运作分析和区域影响效应评价3个方面。同时,在对已有研究特征探讨的基础上指出乡村旅游综合体研究未来发展方向:①研究内容上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理论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增强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指导地区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建设;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合以及多学科理论的交叉运用,以扩展相关研究视角。

关键词乡村旅游综合体;研究进展;文献数据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138-03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

王婷(1992-),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通讯作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与市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2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在市场推力和需求拉力的作用下,看似无关联的产业之间催生出各种新型产业结构。乡村旅游就是在产业融合的大浪潮下旅游业与农业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乡村旅游综合体(RTC)的提出则是产业融合下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与升级。随着人们休闲需求增长,消费观念转变,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亲近乡村的消费趋势,各地纷纷开始了对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尝试,并取得积极的效益:一方面,作为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创新,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以及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旅结合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与升级,有助于解决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等一系列“三农”问题。同时注意到,针对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与其较快发展趋势明显不符。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已有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明确当前研究方向与内容,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握乡村旅游发展动态,进一步增强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指导地区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建设。

1乡村旅游综合体研究概况

该研究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主要文献信息获取平台,以“乡村旅游综合体”分别为主题、摘要和关键词进行搜索,时间范围从1999年6月到2014年12月,共检索到21篇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甄别,剔除相关度低的短讯报告等,同时通过其他搜索引擎中获得的3篇相关文章,筆者对论文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梳理发现:①乡村旅游

综合体的概念提出始于2008年,研究成果较少(表1),且分

布相对零散,可见国内乡村旅游综合体是个全新的概念,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研究规范,大部分为为响应国家对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国民休闲旅游政策的号召,各地掀起的构建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实践热潮。②近年来,对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研究开始从单纯的理论设想转向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探索,并出现了通过运用归纳法完善理论体系的尝试,开始出现建立模型进行定量研究,但仍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图1)。③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目前我国基于产业融合的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规划运作以及影响效应3个方面(图2)。2乡村旅游综合体研究内容

2.1乡村旅游综合体基础理论

旅游与综合体的首次结合出现在2004年,平文艺指出旅游综合体是一种区域之间通过合作与联盟的方式构建的推进区域旅游业共同发展的综合体[1]。真正将旅游综合体建设提上日程的是2008年杭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上提出的修建100座城市综合体的战略规划,推出了多个以旅游为主题的综合体构建项目,“旅游综合体”应势而生,随后形成了“X+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2-3],乡村旅游综合体便为其中之一。目前,乡村旅游综合体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义、特征、分类等方面。

在定义方面,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还没有专门针对乡村旅游综合体定义与内涵的研究。个别学者与研究机构以旅游综合体的定义为基础,提出了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定义(表2)。从表2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内涵在表述上达到高度的一致性,但在定义层面仍然存在差异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内涵大多从导向、基础、核心、手段和功能进行表述,均认为乡村旅游综合体是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的产物,服务品质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化和升级;第二,乡村旅游综合体定义的落脚点不同,大多数学者从产业集聚角度出发,认为乡村旅游综合体是综合性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4-7],也有学者从产品的角度,认为乡村旅游综合体是作为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品存在的[8]。

乡村旅游综合体是实现乡村发展和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具有功能复合性、效益综合性、要素系统性、产业规模性、城乡融合性的特点[9]。在分类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分类进行了探讨,例如罗红宝从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核心功能出发,将乡村旅游综合体分为乡村旅游景区、现代农业园区、绿色产业园区、民俗村落片区、乡村度假社区五类[10];叶春东等从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构成和特点出发,将其分为区域市场依托型农旅综合体、特色资源吸引型农旅综合体、景区发展带动型农旅综合体、特色产业主导型农旅综合体[7]。

2.2乡村旅游综合体规划运作

目前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研究随各地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而陆续展开,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研究主要以规划运作居多。在规划运作方面,大多数学者从开发战略、发展模式和具体运作策略等方面对某一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例如陆军在对乡村旅游综合体理论诠释的基础上,以广西乡村旅游综合体为例,剖析了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条件、开发策略和具体对策[4];鲁芬,明庆忠等认为乡村旅游综合体包含多种形式,包括新型“农家乐”、特色村镇、民俗文化园、观光农园、教育农园、科技示范园、开心农牧场、乡村俱乐部、乡村度假区、温泉小镇、休闲农庄等,这些形式可独立存在,也可共存于乡村旅游综合体中[11];杨云川和苏军将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和运作模式分为三代,乡村旅游综合体属于第三代发展模式,在“慢城”理念导向下,对四川黄龙溪乡村旅游综合体进行了实践规划[12]。

也有学者从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入手,探讨构建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措施和注意事项。例如顾婷婷和严伟根据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运用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从提升农民福利的角度提出了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认为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建立在对土地资源、农业资源、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同时要完善基礎设施和配套配置,保护完善吸引旅游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6]。王江萍和韩静静以乡村旅游综合体为导向,构建了由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民俗文化组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动力机制,以罗田县三里畈镇黄岗庙中心村为例,对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了探讨[13];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提出了“岛式圈层”的乡村旅游综合体结构,即以乡村旅游资源与土地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为脉络,以休闲商业为配套,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对项目地进行综合开发[9]。

在乡村旅游综合体实践的推动下,对乡村旅游综合体的规划与运作的研究不断增多,目前学者大多是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建设的可行性并提出实际开发策略,但总体而言,理论方法跟不上实践的步伐,现有研究多为案例的经验探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研究规范。

2.3乡村旅游综合体影响效应

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影响效应方面,目前学者大多从理论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分析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积极影响,主要集中在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三个方面,鲜有对消极影响的论述。

社会效应上,首先,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随着乡村旅游功能的发掘,农业的产业面得以延伸,农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吸收,农民获得额外的旅游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14],进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其次,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保护。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15],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要注重当地文脉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乡村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5,16]。再次,有利于缓解城市旅游的压力。城内旅游资源的开发接近极致,各旅游热点的发展已近饱和,极化的旅游流增加了城市的负担,过热的城内景区亟需向外扩散,乡村旅游可有效实现分流,减轻城内压力[17]。

经济效应上,一方面,有利于产业的优化升级。乡村旅游综合体是旅游业与农业融合与延伸的产物,农业提供资源,旅游提供服务,这种新业态不仅实现了旅游休闲业从城市向乡村的拓展,还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益的增加[18-19],二者相互提升,能产生“1+1>2”的双赢效果[20]。另一方面有利于产业间的良性互动。旅游业是一个高关联度的朝阳产业,它具有的综合性、产业关联性强等特点使得旅游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1]。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可带动农村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轻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各产业间的互动融合促进了全产业链的良性发展[22]。

生态效应上,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乡村旅游综合体以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基础,乡村的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旅游业观赏性的特质,对空气、绿地、水体等环境具有高要求,决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能有效保护传统农业耕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旅游与环境的互动中以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关注代际之间对土地的可持续使用[23],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优化,改善乡村面貌[5,24],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5]。

3总结

对于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研究,目前国内还处于探索的初期,研究成果较少,且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的需要,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在研究内容上,一方面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理论研究“添色彩”,另一方面,完善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理论架构,从界定概念内涵,明晰机理效应,规范类型划分,理清成长路径,构建保障体系5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为规划实践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要注重定性与定量方法的融合,运用科学的研究范式增加研究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可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探索乡村旅游综合体研究的新视角。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参考文献

[1]

平文艺.创建“西部旅游综合体的理论思考”[N].经理日报,2004-10-25.

[2] 罗红宝,林峰.让“旅游综合体”成为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的战略抓手(上)[N].中国旅游报,2010-12-17(11).

[3] 陈琴,李俊,张述林.旅游综合体开发——一种旅游房地产全新开发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4):369-372.

[4] 陆军.广西东湖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研究[J].特区经济,2012(4):137-140.

[5] 孙晓静.构建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实践与理论思考[N].大众日报,2011-09-26.

[6] 顾婷婷,严伟.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旅游,2014,30(4):132-137.

[7] 叶春东,周维.农旅综合体理论初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1):24-25.

[8] 彭文卫,胡巍.基于瓶颈破解的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新理念研究[J].时代金融,2014(2):308-309.

[9] 绿维创景.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创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EB/OL].(2011-10-18)[2014-12-01].http://xxny.lwcj.com/StudyResut000011.htm.

[10] 罗红宝.乡村旅游综合体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升级的机制研究[J].经济视野,2013(16):35-36.

[11] 鲁芬,明庆忠,李凡,等.乡村旅游综合体视角下的都市农庄建设研究[J].生态旅游,2014(4):296-299.

[12] 楊云川,苏军.“慢城”理念下的新农村综合体规划探讨——以黄龙溪新农村综合体总体规划为例[J].四川建筑,2013,33(2):20-21.

[13] 王江萍,韩静静.乡村旅游综合体导向下的新农村规划探讨——以罗田县三里畈镇黄岗庙中心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4):106-107.

[14] 苏先春,樊敏俐.新农村综合体产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以资阳市雁江区文龙寺村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58-60.

[15] 黄细嘉,周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9):131-133.

[16] 何玲玲,秦川,刘佳峰.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创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N].中国旅游报,2011-04-29.

[17] 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18] 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22(4):6-10.

[19] 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26(4):9-11.

[20] 杨振之.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旅游学刊,2011,26(10):10-11.

[21] 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4):13-19.

[22] 马勇,张学习.基于产业融合的乡村旅游全价值链体系构建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4,33(2):108-112.

[23] 刘孝蓉,胡明扬.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219-222.

[24] 苟倩,刘骏.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土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四川省泸州市金龙乡乡村综合体概念性规划为例[J].福建建筑,2013(10):95-97.

[25] 周玲强,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73-576.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
猪δ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自噬与衰老的研究进展
EVA的阻燃研究进展
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氢在治疗烧伤中的研究进展
Marchiafava-Bignami病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