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竞争、合作关系实证研究

2015-04-29 18:57朱列聂春丽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朱列 聂春丽

摘 要: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普遍存在竞争合作关系,这种竞争合作关系也成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宜过度化竞争,这将有碍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通过应用Dendrinos-Sonis模型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城市之间竞争合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整体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合作性大于竞争性,广州、深圳、中山之间存在较强的合作性,佛山与惠州存在较明显的竞争性,而其他城市之间合作性和竞争性不太明显,但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城市群;Dendrinos-Sonis模型;竞争合作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5.02.018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339(2015)02-0090-05

一、前言

城市群的概念最早来源于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的概念。国内学者于洪俊、宁越敏于1983年在《城市地理概论》中首次使用 “巨大都市带”的译名介绍了戈特曼的思想[1]。1988年,国内学者周一星认为与大都市带相对应的中国概念应是都市连绵区,并提出中国已经形成了两个都市连绵区, 即长三角和珠三角 (含港澳) 地区[2]。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经济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其中,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徐康宁的《南京与杭州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2002),张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2004),李郇的《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的模式探讨》(2004),张会清、王旭的《城市群内部副中心城市间的合作关系研究——以南京和杭州为例》(2005),母爱英、王叶军、单海鹏的《后经济危机时代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路径选择》(2010)等。这些研究一般是通过城市竞争力比较、城市产业结构、城市之间联系等方面探讨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城市间的竞争合作是一个复杂的市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活动或生产要素被分布在各个区域,仅从单一因素或者某几个因素就确定其竞争合作关系还是不够全面,而需要通过一个时期内城市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反映城市之间的全面竞争合作关系。国际上比较成熟的Dendrinos- Sonis模型恰恰可以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准确地反映城市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Dendrinos和Sonis1988年首次提出了离散社会空间动力学分析(DSS Dynamics)理论,并将DSS Dynamics模型应用到人口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Geoffrey and Sonis(2006)采用1975—2000年印度尼西亚27个省的数据,应用DSS Dynamics模型计算分析了印度尼西亚各省之间的竞争互补性关系。PaoloPostiglione 和Geoffrey(2006)将意大利划分为东北、西北、中部、南部、群岛五个区域,应用DSS Dynamics模型计算分析五个区域之间的竞争互补性关系,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五个区域内部各省之间的竞争互补性关系等。目前,国内应用Dendrinos- Sonis模型研究的文献还不多,国外研究相对成熟。

二、模型和方法

(一)Dendrinos-Sonis模型

由于区域竞争可被视为一个市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活动或生产要素被分布在各个区域。因而,区域竞争可用GDP的区域分布表征,也就是说,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可以用该区域的GDP份额变动表征(Parr, 1978)。尽管测度区域竞争力极其复杂,但仍可将区域GDP份额作为表征区域竞争力的简化指标,该指标可全面清晰地测度一个区域系统的竞争力[3]。

首先假定一个经济体可以划分为n个相互独立的子区域。定义yi(t)是t时刻地区i在整个经济体中的GDP份额,则可得如下GDP份额的分布函数:

                                                        (1)

公式(1)可看作一个分布动力学的离散系统(Discrete System of Distributional Dynamics)( Nazara et al.,2006)。

(2)

是正定函数,表示t时刻区域i在区位和时间上的比较优势(Dendrinos and Sonis,1990;Sonis and Hewings,  2000)。选择某一个参考地区作为分母,记为第一个地区,可得:

            (3)

方程(2)可被改写为:

                    (4)

定义为以下Cobb-Douglas函数形式(Dendrinos and Sonis, 1988)

得如下对数-线性模型:

                                                        (5)

a jk是弹性系数,符号为正,表示地区j与地区k为互补关系,即地区k GDP份额的增加会导致地区j GDP份额的增加;a jk的符号为负,表示地区j与地区k为竞争关系,即地区k GDP份额的增加会导致地区j GDP份额的减少。公式(5)可用极大似然法进行估计[4]。

(二)数据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9个城市1992—2007年GDP份额作为研究对象,各个市的数据均可以从历年的《广东省统计年鉴》查到。以1990年为基数,按照1991年—2007年的价格指数,计算出9个城市1992—2007年真实GDP和各市GDP份额。

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竞争互补性实证分析

Dendrinos-Sonis模型的估计结果对模型中选择的分母很敏感,目前国际上没有通用的准则,根据国外的文献来看,一般是选择GDP份额处在最高、最低或者中间三种水平的单元作为分母。广州、深圳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两个核心城市,如果选择高水平的广州、深圳两市作为分母,那么在估算结果中就会缺少其他城市对广州、深圳的作用。所以在此选择GDP份额处在中间水平的江门市和处在最低水平的惠州市作为分母,并进行结果比较。运用极大似然法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回归结果来看,各方程拟合度的值都在0.99以上,说明回归方程即Dendrinos-Sonis模型的解释能力为95%以上,GDP份额的变化对区域竞争与互补性的解释程度能够达到95%以上,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回归方程总体显著性检验:从区域整体的影响来看,在5%的显著水平上,F=253.34、1489.32、82.07、258.75、414.18、464.55、248.27、269.16> F(k,n-k-1)=F(9,15-9-1)=F(9,5)=4.77,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市GDP所占份额的变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市之间竞争与互补性的影响是显著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从单个子区域的影响来看,回归系数大部分为正值,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市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城市之间互补作用较强,但也在部分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从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各方程拟合度的值都在0.99以上,说明回归方程即Dendrinos-Sonis模型的解释能力为95%以上,GDP份额的变化对区域竞争与互补性的解释程度能够达到95%以上,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回归方程总体显著性检验:从区域整体的影响来看,在5%的显著水平上,F=160.28、142.19、72.84、194.82、600.34、131.22、248.3、123.43> F(k,n-k-1)=F(9,15-9-1)=F(9,5)=4.77,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市GDP份额的变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市之间竞争与互补性的影响是显著的。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从单个子区域的影响来看,回归系数大部分为正值,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市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城市之间互补作用较强,但也在部分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通过模型分析,无论是选择GDP份额处于中水平的江门还是低水平的惠州,拟合结果都是显著的,两次模拟结果大体相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受到互补作用的城市主要是广州、深圳、中山三市。Dendrinos-Sonis模型理论提出的互补性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区或者城市的经济增长对另一个地区或城市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5]。在表3中看到,受到互补作用最大的城市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对深圳都有互补作用,这说明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的经济增长对深圳有促进作用,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可以引起深圳的经济增长;其次是广州市,深圳、佛山、东莞、肇庆对广州有互补作用,这说明深圳、佛山、东莞、肇庆的经济增长对广州有促进作用,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可以引起广州的经济增长;广州、深圳、佛山、江门对中山有互补作用,这说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的经济增长对中山有促进作用,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可以引起中山的经济增长。只有佛山和惠州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在表4中,受到互补作用最大的城市是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对广州都有互补作用,这说明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的经济增长对广州有促进作用,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可以引起广州的经济增长;其次是深圳市,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对深圳有互补作用,这说明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的经济增长对深圳有促进作用,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可以引起广州的经济增长;广州、深圳、江门、惠州对中山有互补作用,这说明广州、深圳、江门、惠州的经济增长对中山有促进作用,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可以引起中山的经济增长。只有佛山和惠州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分析

“竞合关系”是指参与事物的双方或多方保持一种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在合作中取长补短、谋求共赢和共同发展的关系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和多极化时代背景下区域关系的一种重要形态[6]。城市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城市之间“取长补短”,即生产要素互补,相互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如果两个城市相互之间对对方均有互补作用,就可以认为双方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合作关系。

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三层竞合关系。第一,作为城市群核心的两大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广州、深圳之间形成较强的合作关系,双方均对对方有较强的互补作用。第二,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竞争合作关系。广州、深圳、中山三市形成了较强的合作关系,广州对深圳、中山有互补作用,深圳对广州、中山有互补作用,中山对广州、深圳有互补作用,三市同处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地带,三市形成了一个局部区域较强的合作关系。第三,地级城市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佛山和惠州两市有明显的竞争关系,其他地级市之间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作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整个区域来看,虽然各地级市之间存在较多的是单一的互补性关系即单一的互补作用,但从趋势上看这是形成区域合作的基础,可以说各地级市之间未来可能形成较强的合作态势。

城市之间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竞合关系不仅是我国实现低成本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群实现高效集约发展的必由之路[7]。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实际上也就是生产要素的竞争与合作。城市间的竞争意味着这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对另一个城市是消极作用,它的经济增长会阻碍另外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合作意味着双方的经济增长对双方都是积极作用,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会促进另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在城市发展中,竞争和合作是城市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要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就必须树立竞合理念,其核心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合作作为竞争的一种手段,通过合作提高合作各方的能力,从而“做大蛋糕”,实现多赢[8]。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等城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市都会进行各种生产要素的竞争和合作。经过30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竞争合作机制健康发展,尤其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合作程度较高,并且带动中山等市,有从中心地带向外扩大趋势,其他城市之间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也为今后创建良好的合作机制建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1997(2).

[2]张会清,王旭.城市群内部副中心城市间的合作关系研究——以南京和杭州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5(8).

[3]李国璋,冯等田.中国省、市、自治区GDP份额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8).

[4]Suahasil Nazara、Geoffirey J.D.Hewings、Michael Sonis.An explor analysis of hierarchical spatial interaction case of regional income shares in Indonesia[J]Geograhp Syst.

[5]Paolo Postighione and Geoffrey J.D.Hewings.spatlal  hierarchical analysis of  italianregions[M].2006.

[6]王慧,高广达.博弈论视角下厦门——平潭双岛竞合关系分板[J].经济问题,2013(2).

[7]母爱英,王叶军,单海鹏.后经济危机时代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路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

[8]李金龙,李朝辉.我国区域旅游中地方政府间的竞合关系探析[J].经济地理,2011(6).

责任编辑:张淑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