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留侯张良墓冢考察记

2015-04-29 15:54王志强张化雨何梦嘉
寻根 2015年2期
关键词:微山赤松张良

王志强 张化雨 何梦嘉

张良,字子房,汉时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死后,吕后想起用张良辅佐新主,他却借口考虑考虑,一去无踪。张良死于何地至今难以确切考证,据说吕后曾下旨追杀他,国内一夜生出八百个张良墓,有“一夜造八百墓”之说。现如今全国各地仍有不少张良墓、张良庙、张良祠等遗迹,然而据考证,其大多是后人为敬仰其精神所建,或根本无实地可考。

究竟哪里是真正的张良墓?我们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实地探寻,用镜头、文字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张良墓”。

山东微山岛张良墓

2014年仲夏,我们从河南郑州出发,历经豫、皖、苏、鲁四省,行程近500公里,来到了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微山岛风景区,首先开始了对较为可信的山东微山岛张良墓的实地探访。

微山岛风景区位于微山湖的东南部,总面积9.6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内陆岛。微山岛设微山岛镇,下辖14个行政村,人口1.6万,岛上居民大多为殷姓,只有小部分张姓人士自称是张良嫡亲后人,由于世人敬慕张良,纷纷围其墓而居,墓前现已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村庄,叫“墓前村”。

我们租乘一叶扁舟来到了微山岛上。微山湖文化园是微山岛风景区的一部分。由于我们踏至此地之时,夜色已晚,园区早已关闭,又复求园区管理人员重新开启园区方便寻访。其之间隙,我们有幸采访到当地自幼居住在墓前村的66岁村民姚良岱及民间专门研究当地文化的年过八旬的齐先生。据他们介绍,现今张良墓所在地园区乃后人新建,早年为“天齐庙”,乃供奉瞻仰比干、姜子牙、黄飞虎三人之地,后因普及教育所需,由“天齐庙”改建学校教书育人,至2004年才由当地崔姓大户出资5000万元依土坟头新建张良墓,占地十亩,合并组成为微山湖文化园区景点之一。而由园区正门伫立的是香火旺盛的普度寺而非张良墓,亦可佐证其“天齐庙”的说法。张良墓实地位于微山湖微山岛西麓,微子墓南方1.5公里处,微山湖文化园区之内,普度寺左侧,门楣上方有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题写的“汉留侯张良墓”匾额。据微山有关资料记载:张良墓的墓形下方上圆,由红黄黏土加鹅卵石块筑成,夯土层次清晰,高15米,长宽各100米。墓前建有拜台、甬道及生机勃勃的张良仿青铜雕像等。雕像身后立“清乾隆二年”石碑一通,中间有一斜道裂痕,上书“汉留侯张良墓”,字体行书,比较随意。据当地导游介绍,此石刻碑文乃后人于新建园区时仿制,材质亦均为当地石材。景区内另有“透亮碑”一座与明代松树十余棵,后与槐树相生形成“松抱槐”之奇景,皆于“文革”期间被毁,现已不存。然而此地因与张良封地最近,且又因其怀念与高祖刘邦初见之地,加之此地为其所敬仰的殷微子的墓地所在,故有理由相信此地即为真实的张良墓之所在之地。而据微山湖镇西张阿村村民龚士风女士及刘裕真先生(他们专门从事当地旅游摆渡事业)介绍,2004年此旅游景区未开发前,张良墓仅为面积不大的一座不高的小坟头,土坟前确有石刻碑文一座,上书“张良墓”三字,并无其他。后因“文革”时被砸毁坏,现今已无处可证。至于导游家收藏的刻有“天齐庙”三字的门牌石刻,确实年代久远,倒足见其来历。我们购买的门票上印着“张良墓祠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我们环顾墓地园区并未见到任何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墓正后方所建仿古建筑“留侯祠”,左右厢房上写着“炎汉春秋”和“布衣汗青”,内置有出自名家手笔的与张良有关的诗、书、画等作品和出土的汉代文物,因园区时间限制并未见到。综上,众说纷纭的山东微山岛张良墓是否为真?天齐庙与张良墓的关系究竟为何?确实有待进一步思考探讨。

河南兰考张良墓

从山东微山岛而归,我们沿310国道一路向西寻至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城西三义寨乡曹辛庄村的张良墓。然而我们途中并未见到诸如微山岛沿途明显的宣传标语,甚至几经停车询问才于国道南侧小道间寻得其址,可见兰考县文物保护部门对此不甚关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建的大殿及左右厢房。殿后方是张良墓。

据明嘉靖《兰阳县志》记载,张良洞在白云山下,亦名黄风洞,昔张良与赤松子游,至此居焉。张良殁,人遂目为张良洞。(张知新:《汉留侯张良史集》)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闫廷臣立石碣曰:“汉留侯张良墓,旧茔地二十亩,墓东一里有留侯庙,其长阔步各十。”相传白云山就是张良隐居修道之地,而张良卒后,即葬于兰考县城西6公里的白云山上。墓地前后被建设中的郑徐高铁线及陇海铁路线夹击,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为沙土掺半的土丘。据张良庙文物保护小组年过八旬的曹冠香组长介绍,墓区原种植柏树218棵,因修建陇海铁路和中学校舍砍伐数棵,目前存有196棵,皆为200余年树龄的古树,如今仍是枝繁叶茂、苍翠成荫、郁郁葱葱,十分壮观。早期的张良祠也因后世水祸战乱而损毁。

曹冠香回忆,此地原为与柏树齐高的土沙丘,比现今墓地仍高出三四米,只有参天古柏覆盖,零星可见残破的碑座或碑头。这里属于沙土盐碱地,经多年大风吹过,墓地高度因其特殊的土沙质地逐年递减,曹冠香遂于1996年与当地十几位村民自行兴建了张良庙,至2009年兰考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才在原址废旧庙的基础上修了新庙。现墓前有碑刻两通,西侧墓碑刻有“汉留侯张良墓”几个大字,东侧碑“张良墓”乃显示兰考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识。墓地两侧有功德碑等石刻21通,加之墓前2通,共计石碑23通。墓后荒地上躺着古代碑的残座,因残缺我们已无从考其年代。据河南省文物保护员葛景义介绍,现阶段因张良庙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申请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偷走这两个半块残碑,现已存放到他家中保护。于是,我们跟随葛先生寻至其家中,经过对原半截碑文的竖起、冲洗,我们清晰可见“辟谷”“运筹帷幄”等字迹,加之碑文内容,推断此碑确为记述张良事迹之碑文。然而,由于石碑年代久远,且保存不甚完整,落款也不甚明了,其具体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但确与张良相关无疑,因此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及村民坚信张良墓就在兰考白云山。然而在我们实地考察途中,曹辛庄村民贺先生却持有不同的观点,张良墓此前名叫“子房坟”,现在以“张良墓”替换“子房坟”不应该。“子房坟”是不是“张良墓”?可见此墓地真实性也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即便是张良墓,充其量不过是衣冠冢而已。据史书记载,东昏(兰考)确为张良托病隐居之地。然而,至于兰考县是否为其去世墓葬之地,史书并未记载,还有待后人考证。

湖南张家界张良墓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湖南当地的史志也多有记载。有记载云:“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清道光《永定县志·仙释志》记载:“张良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续修永定县志》记载:“赤松子隐赤松山,有丹灶列天门十六峰之一。张良从赤松子游,天门、青岩多存遗迹。”(金陵:《张良隐逸与大庸文化的关系》)这些如此翔实的记载使得湖南张家界成为全国张良墓真实所在地呼声最高的地方。据说这里有黄石寨,有青岩山,有与赤松子有关的地名赤松坪、赤松村、赤松溪、赤松桥等,似乎比较吻合,难道“张良墓”就真的在张家界吗?因此,我们决定行车越过豫、鄂、湘三省,历经千余公里踏寻其张良墓的神秘面纱。

众所周知,湖南张家界(又被称作武陵源),位于湘西北武陵山脉中,景区方圆近三百公里,风景秀丽,由索溪峪、黄石寨、天子山、杨家界、神堂湾等区域组成,历来皆为名人及道教人士隐居修炼之地,而汉留侯张良是否也因逃避吕后追杀而寻雨师赤松子踏至此处呢?又是否真如1984年湖南民族研究所专家龙炳文所考证,认为张良墓就在张家界水绕四门之地呢?我们来到此地,发现此地确有风水宝地之感。水绕四门地处武陵源中心,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东大门、索溪峪风景区的西大门。金鞭溪、索溪、鸳鸯溪、龙尾溪四条溪流在这块不足200平方米的山谷盆地里盘绕汇流,切割出东南西北四道山门,四周奇峰林立、鸟语花香,人间仙境亦不过如此。“张良墓”的石刻就立于此,上书两行中英文字:首行“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武陵源”,次行“张良墓”。墓石碑很新,它的后面是一条小溪,小溪的后面是国家地质公园,左后面是陡峭的山峰,即所谓的张良墓所在地。这里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然而我们环顾四周并未见到传统的墓地坟头。我们在想,仅仅竖起这样一块写有“张良墓”的石碑,这块石碑与背后陡峭的山峰做伴,究竟让游客看到历史的什么东西呢?是不是在忽悠游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园区工作人员向我们叙述,张良墓仅为美好的传说,真实墓地并不存在。据索溪峪景区办事处副主任覃正红介绍,他本人曾于早年亲身登上此处山峰五百米的高处,传说此地为张良墓之所在,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高处只有一块面积极小的平地,由于不断有人挖掘张良墓,现今平地早已凹陷为小坑,但是仍然没有见到墓地棺冢。

随后,我们为探究竟驱车来到了张家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据方志委副主任向凤毛介绍,从他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20余年的经验上来讲,张家界的地方志上并无张良墓确实埋葬于此的记载,张家界的张良墓仅为一个传说,并不存在。仅于《武陵源风景志》一书中有一篇名为“张良修仙”的文章及《张家界文物古迹》一书“名人踪迹”一栏中有“张良‘名山多存遗迹”可寻。经向主任介绍,而后我们又寻访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家界市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张家界研究基地研究员李书泰,他精通张家界的历史、人文、地理。他从张家界的由来、地理经纬度的区域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历代名人皆喜隐居于此的典故出发,向我们详述了张良于此隐居、寻根问祖的可能性。他接着说,湖南省内多地地名以张姓开头,如张家界、张家湾等,皆与张良隐居于此的史实相关。诚然,实地证据的匮乏也是不可忽视的。由此可知,张良墓埋葬于张家界的讨论呼声如此之高与代代相传神乎其神的民间传说不无关系,什么“张家界的来历”“黄石寨的传说”“张良墓的神奇”等比比皆是,此处我们就不再赘述。因此,张良墓存在于张家界相信也只是后人为了纪念其精神而夸大的美丽传说罢了。

从以上记载和传说不难看出,青岩山存有张良墓更像是一个神话传说,从古至今,此处并无可以确认张良葬于此的记载,即便是有据可查,也只说张良墓“时隐时现”,即使有张良墓,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衣冠冢而已。

陕西留坝张良庙

历经了微山岛的清澈、兰考县的古朴、张家界的幽幻,我们途经湘、鄂、渝、川、陕五省市辗转来到了现今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陕西汉中市留坝县汉张留侯祠,即俗称的张良庙。该庙位于留侯镇留台子村316国道南侧的紫柏山上,由张良的第10代孙、五斗米道的祖师张鲁于东汉末年始建,并于明末清初之际为方便后人仰慕迁址于山下,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第一批核定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庙内共分6个大院,有房舍150余间,占地14200平方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张良“辟谷”之地。张良庙庙门为彩石基座,砖构券洞式牌楼。西侧有清道光年间所立石碑一通,刻有“紫柏山汉张留侯辟谷处”几个大字。庙前紫金河穿“进履桥”而过,向西南500米汇于紫柏河。迈入庙门,过“进履桥”“大山门”来到三清殿院落,后至地处五山环抱、二水夹流之间的大殿院落,主殿上悬有白金匾额,4个金光灿烂的大字“帝王之师”映入眼帘,殿内张良塑像,道骨仙风,智慧卓然。北花园,紫柏树种林立,皆有300余年树龄;“洗心”“革面”二池呼应;碑廊历代文人墨客皆留书于此。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在此交相辉映。穿过拜石亭、草亭、授书楼即可登至“第三洞天”参观张良参天修道之地。南花园水质清澈,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年问候选县丞谢玉琨所书对联“全当今生无有我,安知来世不如人”,横批“养性”,最为代表失意官宦及厌世文人在此的留墨托意之举。据张良庙导游讲,这里是张良辟谷的地方,山上有隐居的张良洞,他的墓不在这里。由此可见,留坝张良庙并非张良墓之所在,仅为供后人仰慕的地方。

山东历城张良墓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东沟村旁的铜壁山,有一个颇有名头的景点——子房洞,传说张良曾在此修炼。而在子房洞一山之隔的山那边(靠近柳埠镇石匣村),有石砌方形古墓三座,传说分别为“黄石公墓”“张良墓”和“尹宗墓”。史载当年张良圯桥进履,拜黄石公为师并得到兵书后,黄石公曾和他有个约定:“后十三年见我于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谷城山位于平阴县东阿镇,石匣村距谷城山不足百里,张良与黄石公相会后终老于此。这里的都是传说,没有历史证据,在此不再叙述。

山东郓城子房墓

子房墓村位于山东省郓城县侯咽集镇东北3公里。张良墓南3华里有一座贤圣宇,宇内供有紫檀木制作的张良雕像。传说燕王扫北时,被匪兵盗走,故今雕像背后出现一方洞。汉留侯墓前立碑三通:中间碑系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立,左碑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立,右碑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立。碑文似乎和张良没有什么关联,这个村庄何时叫子房墓村也无从考起,只是这里的老百姓对张良的故事世代相传。

结语

我们通过走访全国颇具规模的有史可据可考的五六处张良墓之所在,行程万余里,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各个张良墓的实际情况,不难想象踏寻张良墓之所在的困难,除却与张良相关的神话传说的玄乎奇迹、历史资料典籍记载的匮乏以及文物考古发掘的滞后等原因,张良究竟葬于何地仍是当世的不解之谜。

《史记》记载,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十月,高皇后吕雉临朝称制,张良身处危难之中,毅然辞仕出走长安,“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隐匿在江湖。这也许永远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大谜团。

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先生向我们介绍说,刘邦称帝以后,张良是借口身体不好,在家休养,并没有出走。史籍中关于张良的记载仅限于托病留于东昏,可能并无出走,而其究竟是否又于托病东昏之后云游他乡,并埋葬于他乡,根据现有研究考察,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全国各地张良墓有可能存在真墓,亦有可能均为假墓或衣冠冢。按此说法,古时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八百墓”之说,不过是张良为逃离吕后追杀或防止盗墓而散布的流言,混淆视听而已。后世各地纷纷建起的张良墓、张良庙、张良祠等亦不过是其后人为仰慕其人生事迹及精神所建造的情感寄托之地罢了。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承德电视台 河南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微山赤松张良
叶子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张良受书
UP THE MOUNTAINS
在微山
张良拾鞋
张良拜师
微山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