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纯 张远环 洪淑媛
摘 要:结合广州番禺石碁镇塱边村和梅州大埔县百侯镇曲滩村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实践,阐述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的文化传承和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作用,以及古村落保护需要立法定规可持续、尊重乡情维持原生态、因地制宜弘扬当地文化、综合考虑促进经济发展,并提出广东美丽乡村建设凸显地域性特征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美丽乡村;地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2-0000-00
收稿日期:2015-01-20
修回日期:2015-04-01
Abstract: By combining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 practices in Guangzhou Panyu Shiqi Langbian village and Meizhou Dapu Qutan village,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village in cultural heritage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 during the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legisl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of ancient village, respect of provincialism and maintenance of original ecology, accommodation to local conditions to promote the local cultur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nd, it proposes to highligh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beautiful village.
Key words: Protection of ancient village; in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beautiful villag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传统村落或乡村,又称为古村落,是对我国各民族在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充满地域特征的村落的总称[1]。在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中,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丰富的信息,是寻根问祖的文化源头,具有学术研究、艺术审美、远足游历、休闲度假等多重价值。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外形和内核,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以及具有历史沉淀的自然景观。
广东省于2007年启动了古村落普查与认定工作,近期公布了213个古村落[2],其保护和建设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如何将古村落悠久文化与近年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交融促进?如何保持广东特色?如何在“保护农村生态,改善农村环境”的过程中,体现出更多的地域性特征?这些问题值得业界认真思考。本文试图结合珠三角水乡和梅州客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阐述古村落保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可采取的地域性技术措施。
1古村落保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古村落及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留住真实的人文因素、原有的古朴风貌和风土人情。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可以不断丰富和深化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在打造农村社区和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整治水平的基础上,宜以保护乡村原始风貌、突出原汁原味的乡土乡风记忆、保留村庄原有形态、不断挖掘与扬弃古村落人文生命之美。通过保护,可以让这些承载着当地人文记忆和历史的地方民族文化“细胞”得以继续留存和传承,重新焕发生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美丽乡村建设,只要加强统筹规划,体现田园风光,突出传统特色,改善提升景观和公共配套水平,可以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观光和生活。
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和乡土风情极富诱惑力,更能打动城市居民。如清代诗人刘彤对广州瑶溪(今称瑶头,珠江以南)绮丽的田园景貌描述:“霞影照远近,春艳花开时。”春天桃花盛开如片片彩霞,展现喜迎春天的田园风光。让城市居民到乡村的“人外山房”和“听秋居”寻求宁静和夏凉,“人外得静理,闭门若深山。安得静酬夜,常如栖鹤闲。”“筑室古松下,茅檐俯溪流。茶香客对坐,耳边无限秋。”这样的乡村田园景观和文化传统延续,是每个人内心的田园画卷,更能促进城乡交流和乡村经济发展。因此,村落保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传统园林文化传承和城乡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2 国外乡村建设和保护的做法
2.1制定法规,强调可持续性发展
立法定规,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维系,因地制宜维护地域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国外的乡村建设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早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提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问题,这是城市规划方面第一个国际公认的纲领性文件。宪章中第七条第三点写道:“在所有可能条件下,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筑区,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亦不使之妨碍城市有转机的新发展”[3]。1960年前后,欧洲建筑与遗产保护对象由原来的建筑单体和著名的纪念物向住宅建筑、乡土建筑(如村庄、民居)等拓展。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国际上相继产生一系列保护乡村景观的法令,比如《野地法》(美国,1964)、《乡村法》(英国,1968)[4]。规定在乡村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同时关注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等乡村意象方面的内容,注重保持绿地和植被的自然形态和回归自然的生态性,对乡村的保护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2.2重视规划,保护传统建筑和景观
英国乡村建设和保护非常重视规划,规划确定后并严格照章执行,让乡村景观年复一年不断积累和沉淀,重视乡村景观建设和保护的可持续性,注重保持空间的传统形态。至今乡村的天际线好多还保留着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状态,标志性建筑物几乎都是古老的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教堂、城墙、古堡等,原汁原味地保留得很好。乡村的街道也保持了早期建成时的形状和尺寸,少有“现代化”的改造和扩建,街道和广场空间保持了宜人的尺度。乡村民居多为传统的低层或多层建筑,不少古建筑内还开着传承了好几代的咖啡馆、酒馆,让游客充分体验到这个国家的历史悠久。如距伦敦市中心20公里左右的小村Bibury,号称英国最美丽的乡村,目前村内依然保持着中世纪风貌的民居,房前屋后,五彩缤纷的花园、绿意盎然的树木草地和绿藤攀墙,与石头建筑、石桥、河流相映成趣,具有历史沉淀的乡村风貌极富吸引力。
2.3因地制宜,传承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乡村旅游的先驱国家之一,至今,约1/4的乡村开展了乡村旅游,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许多乡村的风光达到近乎童话般的理想意境,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的游客。大片的绿地、自然的形态、随意生长的植物构成英国乡村的典型特征,无论是街边还是村镇中心,无论是河畔还是建筑周围,绿地都保持着原生态的形状和生长趋势,让游客直观地体验到英国乡村优质的生态环境。同时,英国充分利用“雨量充沛,乡村普遍水系发达”的特点,营造颇具特色的滨水空间,为乡村增添灵气。河岸多保持自然的绿地景观,比较少作硬地化驳岸处理,步道与草地之间没有生硬的界限,犹如自然的田野小道,体现了一种原生态的美。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创意农业”发展活动,注重村镇文化、产品特点和绿化环境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立法提出建设新农村社区和美丽乡村,鼓励城市居民到农村定居或半定居,促进城乡交流,给乡村经济更大的活力。因地制宜打造的乡村旅游为当地带来文化宣传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
3 强化地域特征,建设广东美丽乡村
3.1法规优先,规划先行,严禁大拆大建
目前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古村落在进行保护和开发时没有明确的法律可依。对于很多古村落而言,许多历史元素由于难以用专业参数进行衡量,达不到被列为文物单位和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等级,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处于次一级价值水平的古村落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没有相应的法律可依,发展过程也难以得到保障。
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保护过程中,规划较为滞后或不够完善,又或者执行力度不够,导致随意性普遍存在。因此,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吸收国外的做法,坚持规划先行的保护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古村落保护的规划,保护其人居环境,挖掘其人文内涵。制定既弘扬当地文化,又注重人与自然、经济和谐的长期规划。盘清村落的文化家底,建立广东传统村落档案和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登记村落各类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现状等情况,实实在在推进保护工作。忌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的建设模式,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3.2保护和活化古村落的岭南乡土建筑
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若是遭到拆除或是破坏,就无法重建。采取“修旧如旧”的保护方式,严格保护村落范围内具有岭南民居特色的历史文物建筑、传统风貌及质朴素雅的环境。整治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和环境要素,维持街区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尺度,保持“前塘后村”的岭南乡村总体格局[5],延续整体传统风貌。使用传统材料,进行维修改善,保持建筑立面与屋顶的原有风格,尽量还原原有外观。妥善解决老房子光线不足、年久失修、位置不好等问题,使用部分现代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内部使用性能和服务功能,让其成为现代宜居建筑。
3.3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保卫精神家园
在保持古村落格局、外观、院落的同时,合理地增加卫生间、医疗卫生场所等生活设施,提高居住质量和安全性。让原住民适合并乐意住在古民居中,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和生活,进行宗族繁衍,将附着在古村落之上的乡规民约、生产和生活方式、延绵不断的历史记忆等珍贵的精神文明遗产和文化持续传承和延续,让每一个古村落继续讲述和演绎自己的乡村故事,继续延续自己的家族史、风俗史和生活史。让城乡居民魂牵梦绕,文化追梦留住乡情乡愁,留住精神家园。另外,对重要纪念物、宗祠(图1、2)等精神文化空间场所等进行维护、保护,尽量保持其空间影响范围内周边环境、水环境等的原貌,以再现主要场所空间的精神。并在特定时间组织、展示或保留居民传统的文化、祭祀活动,以保留和再现场所空间精神。以这样的方式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就是对古村落进行最好的保护。延续历史文脉,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打造美丽乡村特色。
3.4 应用乡土植物,强化岭南地带性景观
在乡村规划及建设的过程中,引入景观生态学思想和方法,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对公共绿地空间进行景观保护、环境提升及绿化美化,加强地带性乡土植物的应用和造景,凸出代表性植物景观特征和特色,避免美丽乡村建设千篇一律,出现“千村一面”现象,创造出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同时关注乡村景观文化的体现,避免地域景观风貌严重受损,营造自然植物群落景观,增添野趣和艺术感染力。广东古村落最大的植物景观标志是在村口植一株古榕树作为风水树,枝繁叶茂,象征子孙兴旺,富贵绵长。民居周围种竹,有“竹报平安”之意。其它的植物标志如木棉Bombax malabaricum DC.、宫粉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等地带性观花乔木,具有典型的岭南植物景观文化效果,应加以保护和适量增加种植,充分展示岭南园林的地带性植物特征。
3.5 加强区域特色,建设广东美丽乡村
广州番禺石碁镇塱边村是珠三角典型的水乡,梅州大埔县百侯镇曲滩村是典型的客家村落。这两种类型的乡村在广东占有较大比例。此二村规划项目吸他人之精华,因地制宜整合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针对性地采取了下述建设措施:
塱边美丽乡建设村依据水乡特点,保护和延续村落的水环境,提升乡村周围河涌的整体景观,打造“小桥、流水、人家”的岭南园林特色风貌。同时针对华南亚热带环境得天独厚的气候,科学应用乡土水生、耐湿观花植物及观赏草,营造质朴自然、四季有景的河涌景观,重点保护具有丰富历史文化故事的建筑及其与植物构成的传统风貌(图3)。另外充分考虑村民和游客休闲所需,建设小型的村级公园。塱边村公园(图4)建设,在保留原有小叶榕Ficas microcar L.f.的基础上,以“闻香观色,遮荫休闲”为原则,利用不同区域的光照条件,因地制宜在绿丛中点缀山茶Camellia japonica、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 var. semperflorens、小叶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等品种,形成自成一体的“桂花苑、茶花苑和紫薇苑”,让村民和游客春夏秋享受荫凉的同时赏花闻香。为广州市美丽乡村提供了较好的示范。
曲滩美丽乡村建设基于客家特色文化丰厚底蕴,围绕传统特色民居建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合特色优势,努力提升客家乡土文化价值,提高周围环境的可视性和观赏性。该村具有较为悠久的建村历史,现存多座保存较好的特色民居(图5)。因此保护依山傍水而建的客家古村落,对水塘、古井、宗祠、民居进行修缮和再生利用,延续客家传统村落山--水空间格局,成为重要的首选工作。该村历来以种植水稻、蔬菜等粮食作物以及烤烟、蜜柚等经济作物为主。为尊重乡村沾染泥土气息的生活智慧,积极推进生产性农业景观的维系,如将水稻、烤烟、蜜柚等农业生产性景观作为乡村景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造景范畴(图6),并加以营造和保护,衬托极富特色的客家农耕文化主题性景观。这也是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同时进行环村水系改造和整治,定期对河流进行清淤,恢复原有河道,配套河道两岸的绿化美化,展现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这是能显著提升宜居水平的主要工作,可为广东客家特色乡村建设提供有效的示范。
注 释:《瑶溪二十四景诗》,作者刘彤,苏道芳序,杨永衍刻,光绪三年(1877)发行。
项目资金:广州市科信局,“美丽曲滩绿化景观优化技术研究(2014Y2-00089)”
和“生态技术在美丽乡村环境的应用与塱边村示范(2014Y2-00100)”.
致谢:图4由广州市园建公司褚惠博高级工程师提供,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王云庆.保护传统村落留存乡村记忆「J].村镇建设,2015(1):65-67
[2] 庄伟光, 林平凡.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广东为例「J].企业经济2014(7):119-123
[3] 陈占祥.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2009(4):41-42.
[4] 陈志华.介绍几份关于文物建筑和历史性城市保护的国际性文件「J].世界建筑.1989(2):66一67
[5] 陆琦,唐孝祥,廖志.中国民族建筑概览(华南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朱纯/1963年生/生态学博士/园林教授级高工/从事园林绿化技术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