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梦娇
最近有幸读了张耀灿等前辈编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书中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个人对于“我是谁?我想要成为谁?我该如何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深切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人们建构幸福生活、使人幸福的学问。
一、我是谁——思想政治教育探寻人的本质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界定为后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关于该理论的三个命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人的实践本质
劳动创造人本身。马克思曾明确提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性。他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句话并不难理解,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被各种工作或是学习的任务缠身时,大多数人都会憧憬“要是能有一段长长的假期,让我可以什么都不用做,该多好”。然而,比起每天都无事可做带来的无聊、恐慌,大多数人还是宁愿享受忙碌带给人的充实。因为,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感受到自己为人的价值所在。
可见,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成熟观点。
2. 人的社会本质
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并且有幸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老师们的学生,是父母的女儿,是我弟弟的姐姐。在不久的将来我还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人妻,为人母……所以,这些角色必然决定了我在日常生活中要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尊师爱校,孝敬父母,爱岗敬业,尊老爱幼。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3. 人的需求本质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并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就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以立于不败之地。
按照人的需求层次来划分,人的需要又大致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然而,物质的极大满足填补不了精神的空虚,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了自我的精神需要。一个没有目标与理想的人,即便生活再安逸也不过是一具“躯壳”。人应当有所追求,努力成为一种高尚的、有意义的人,让我们的生活高尚化、文雅化、文明化。
二、我想要成为谁——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增强人的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内的主体性的发展,又包括人的民主性、规范性与开放性在内的社会化的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人的内在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人的社会化发展是人的外在发展,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古代,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人的发展侧重于道德,人成为“道德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对物的依赖性,使人成为“经济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使一些人成为“工具人”。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要克服“道德人”“经济人”“工具人”的局限,真正按照人的属性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
因此,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以及对未来的茫然时,不可以惶惶不可终日,更不可以怀疑自己对真正的“完整的人”的追求。
三、我该如何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沦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
歌手汪峰的《存在》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和歌手的嘶喊像一把匕首正中当下许多迷茫的人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我该如何存在:继续苟活还是展翅高飞?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些人变得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道德,重科学理性、轻价值理性,重手段、轻目的,这种对价值追求的片面性就是人的片面发展。人的片面发展不仅会加大社会治理成本,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而且还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人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此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凸显无疑。
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个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要协调发展,需要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也正是通过培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来推动的。“个人只有首先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才能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所以,现在的我们不必再像一只“困兽”,要善于辨别并勇敢挣脱少数不良思想的束缚,要运用好手中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能让人幸福的学问,就有机会为自身幸福生活的构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不可否认,物质条件在一个人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物质的极大满足填补不了精神世界的空虚,精神世界的枯萎远比物质生活匮乏更可怕!我们要明确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个“完整的人”要想生活得充实幸福并且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起码要有追求、有理想。“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信念,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究其本质而言,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没有了理想,人的精神世界必将是空虚而苍白的。正值青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存小梦,才能成大梦。只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前进的目标,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整个国家乃至民族才能够兴旺发达,当每个人的梦想都能照进现实的时候,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够真真切切地实现。
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现实再骨感,理想也要丰满。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余永跃,陈曙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解读[N].光明日报,2006-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