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电动汽车发展新生态

2015-04-29 20:46
汽车纵横 2015年2期
关键词: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机遇同样是挑战,机遇期是一个窗口期,抓住这个窗口、这个机遇就是发展的机遇,错过了这个窗口那就丧失了机遇,可能就是挑战。要辩证地看机遇期,不能说持久一辈子,那是不可能的。”1月13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5)上发表讲话,展望了未来电动汽车的两大主要趋势,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协同创新,莫将“机遇”变挑战,并对如何构建有序的市场环境提出了几大措施。

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百人会是一种新型的组织,一个很有效的创新,百人会成立虽然时间不长,成立那天我也参加了,刚才陈清泰同志很谦虚地介绍了百人会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但是,百人会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商业化上取得很大的成绩。百人会为我们共同提出了问题,推动大家进行了交流,为政府、为企业、为市场,甚至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百人会有几个重大的方向,如:电动汽车商业化的瓶颈到底在什么地方?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今后怎么发展?还有全球共性问题,包括充电设施、动力电池、微型电动车等,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一些问题和方向,对各种技术路线也给予评价。百人会的工作有效地推动了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企业、院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高价值、多维度的研究课题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参考。这是十分重要的。

回过头来看这一年,怎么样总结过去这一年电动汽车的发展?首先它是一个新起点、一个新的跨越、一个新的常态。全球都迎来了新的机遇期,我们中国的汽车产业取得新成就,也为未来共同探讨新的生态打下坚实基础,这里面开放和创新成了主题曲。回顾一下,无论是在美国、欧洲、德国、日本还是其他国家,都对电动汽车发展做出了新的政策决策,同时在推动它的发展。全世界的主要国家形成了一种共识,这一点是大家深有体会的,包括日本提供燃料电池技术等,这些都是发展的方向,推动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政府之间的互相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借鉴。

中国政府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举措、新措施、新政策等方面确实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从国务院到各部门联合,深入参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国税局等,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去年年初,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李克强总理亲自调研,批示由马凯副总理亲自协调,发布《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放宽新能源汽车准入,推出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各示范城市的配套政策都落实到位。新政策更加有针对性,建立起长效机制,有效推动了产品技术的提升,市场环境的培育,商业模式的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应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机遇同样是挑战,机遇期是一个窗口期,抓住这个窗口、这个机遇就是发展的机遇,错过了这个窗口那你就丧失了机遇,可能就是挑战。要辩证地看机遇期,不能说持久一辈子,那是不可能的。

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面提速期,美国汽车销量全球领先达到28万辆,德国即将开启电动汽车商业化的进程,现在已经达到2.5万多辆,包括奔驰、大众、宝马以及他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都开发了很多先进的电动汽车产品。日本继续领跑电动汽车的技术和产业。

中国截至2014年底已经生产各类新能源汽车11.9万辆,2014年的产量快速增加,大概是8.49万辆。这个数据是根据国家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统计的,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电动汽车相关数据统计机构,可能这也是今后的一个任务。在示范推广力度比较大的30多个示范城市和地区当中,其中超过万辆的也有一些城市。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合肥、深圳等推广电动汽车超过了5000辆以上。从销售产量来看,从6月份、7月份开始加速,9月份进入了万辆左右的级别,到了上个月已经销售2万辆,从结构上说现在还是纯电动汽车比较多,中国和国际上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中国公共和私人的比例现在还是公共使用比较多。比如说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等方面。但是从去年下半年起有一个很明显的加速,就是私人汽车市场快速启动,这一点也值得认真关注。

目前电动汽车的标准有78项,包括整车、系统、接口、基础设施等方面,现有充换电站506个,充电桩约7.37万个,看起来充电桩还少一点,可能还得要加强。因为10万个车至少要有10万个充电桩。

从内生发展上,整车产品的开发,动力电池的密度,以及动力总成,包括动力电池的产能快速发展。能量密度达到与世界同步水平,成本价格在逐步降低,保质期、耐久性、长期性十分重要。最终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新商业模式成亮点

另外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关注,包括分时租赁在内的各种租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我访问法国,看了一下法国的租赁车。我每天早上顺着一条街走,每隔三五百米就有一个租赁站。我就感到很好奇,走了五六公里一直如此。我就参观那个企业,该企业有3000多辆车,1200多个租车换车点,平均每个租车换车点就有三五辆车。我什么时候要车都可以找到它,还车可以就近还了,用不着自己去买。日本从2013年11月至今已经有1万多人使用过租赁车,中国也把推广新的商业模式作为激发市场潜力的一个亮点,租赁服务包括分时租赁、分期租赁等方式。它以运营调度、实时监控、客户服务、交易支付、安全保障这五大平台来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电动汽车私人领域市场化。

一些大城市由于空气污染的问题、交通堵塞的问题、停车场的问题,不得已采取限制汽车的做法,我们希望它是一个过程。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让想开车的人获取车,就成了汽车界共同要讨论的问题。去年下半年,我特意去看了一下杭州探索的电动汽车自驾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2013年他们曾跟我介绍过,我也很鼓励他们。目前他们已经投放了5000多辆车,直接用于分时租赁就有1185辆车,他们建立了立体的租赁车库,也建成了平面站点,希望他们今后在高铁站、机场都有这样很便利的模式,人们很容易获得使用车辆,这样双方都可以得到便利,顾客可以得到服务,企业也可以得到利益。

积极支持跨国合作

跨国的技术开放和产业合作步伐快速加快,这里特别可圈可点的是特斯拉公布了他们所有电动汽车专利,我去参观了特斯拉的生产,我也和特斯拉的总裁进行了讨论。我觉得电动汽车现在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全世界各个企业共同合作的时代,很多品牌都在积极地、开放地进行创新。很高兴我们一汽、上汽、东风、广汽都已经参与了世界性开放和合作的步伐。

中国政府积极支持国际合作,比如多边的清洁能源部长会议,有2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个会议,共同讨论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技术标准、充电设施、商业模式、消费补贴、基础研究、电池回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与讨论,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件好事。在国际合作方面,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中德的电动汽车伙伴计划等,我们双方的政府共同投入,支持企业、大学、研究院所在基础研究、技术、标准、政策、示范推广等方面的联合研究和联合示范。

去年比亚迪和奔驰两个企业合作开发了腾势,我去年下半年到深圳还用了半个多小时试驾了这款车,觉得确实值得一提。而且,据悉去年10月份已经卖了130多辆,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合作,它会推动我们共同的技术走向融合发展的趋势。

两大趋势值得关注

我观察到两个趋势,希望大家共同注意。第一,智能化、网络化、电动化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其实从智能汽车来看,记得90年代初期,我刚进入汽车领域时,曾经花过很长时间参与智能汽车的讨论,通过车载的传感器像雷达、红外、可视控制器等,使汽车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通过信息的终端来实现与人、车、路信息的交换,自动地分析汽车行驶状态,使汽车实现自动无人驾驶,这在当时就是一个发展方向。

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在推出互联网汽车,它是集成互联网的操作系统,大数据、通信、导航、多媒体、汽车集团、整车零部件服务的资源,整合线上线下为用户提供智慧出行方案,两大巨头苹果、谷歌都推出了关于智能汽车、互联网汽车的第一版或者第二版的操作系统。

上一次特斯拉的人到科技部来的时候,详细地介绍他们怎样能够接入互联网,我们国家的汽车企业也跟互联网企业正在形成合作。我本人感觉到,过去汽车产业一直致力于汽车本身,但如何让客户更安全、更智慧、更节能、更舒适地出行,互联网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当坐到车里的时候,也许我们马上可以知道周边的路况怎么样,想要去的地方的天气怎么样,它的道路挤不挤,停车的时候有没有位置。这在过去传统汽车上是很难获得的,相当于给你多了一双眼睛,多了一个耳朵,使你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这是汽车在信息化世界未来的发展中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环节。我也很高兴看到长安和华为、东风,北汽和乐视TV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也研究了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的合作,他们除了线上线下的销售和服务之外,还提出了要把云系统应用到汽车上,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向。

智能化、信息化最容易实施的载体就是电动汽车,我们当时确定“三纵三横”的时候,在电控这一方面就着力推动整个电动汽车总线的发展。我们在2007年开始示范的时候,就利用了无线,可以在整个运行过程当中一直观察到每一辆汽车的每一块电池。它本身就有一个比较好的起始条件,这套系统通过奥运会、世博会的广泛推广,应用比较成熟。电动汽车实际上是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最好的载体。

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都加大了对燃料电池的支持力度。清洁能源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进步很明显,一些汽车企业都加速了新型燃料电池的商业化,丰田宣布提供与氢和燃料电池相关的5000多个专利免费使用,这也是一个技术开发、面向未来共同合作的一种努力和趋向,我们也要紧跟着技术趋势。应该说这几年中国政府除了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以外,我们还是要关注燃料电池的优点,要考虑它对能源结构变化的推动作用。所以技术进步是无止境的,要关注这方面的发展,这些新趋势值得我们去研究,去讨论。

机遇总会和挑战并存,开放与创新两者紧密结合。我们在很多方面会有新机遇,比如说对于全球汽车发展战略上的共识,对于电动化驱动系统的成熟思路,我们对于未来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未来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相互融合趋势的判断。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提出挑战,例如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做的比较少,这个基础研究不仅是在电池方面,也不仅在驱动系统方面,我们对信息系统,对未来电动化和智能化,都需要加强研究。

中国汽车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具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眼下,基础研究薄弱、核心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整车造型和制造工艺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已经成为中国电动汽车发展最亟需应对的三大挑战。特别是在适合于用户的需求和制造工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我们要顺应新的常态,把握新的规律,去迎接新的挑战。

完善创新体系

科技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几个部门共同来推动国家科技计划改革的方向。我们将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研究、共享关键技术以及产业化商业化过程当中的一些所需要的技术研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战略储备。具体来说,我们将围绕着新能源新型锂离子电池的技术、下一代电池系统、新型高功率的电机、汽车网络化的技术、充电技术等开展工作。我们还将继续持续支持燃料电池系统和整车的研发以及市场推广应用。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结合电动汽车与互联网融合的新形势,鼓励企业将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入到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中,希望能源企业在这里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能源的角度上考虑适应将来汽车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应对大气污染,转变能源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电动汽车走到每个人的身边。我们还将搭建公共平台,建立协同创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创新体系。

构建有序市场

对于完善政策法规构建有序市场,我们有几个看法: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标准,健全法规严格监管,破除体制的障碍。要建立一个开放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各类电动汽车只要符合国家标准,能够保证应用安全,能够实现清洁环保,我们都应该给它以发展的空间,使它可以进入市场。

当前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在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我也了解了几位购买电动汽车的客户,有两个很典型的。有一位跟我说,我这个小区支持我装充电桩,充电桩电线拉得很长,一米就要一百元,建一个要一万元,一车一桩的形式不太适合。公车改革以后,科技部整个部里只有三辆车。我们又搞了租赁,他们建充电桩我就问,买一根线15个桩和10个桩有什么差别,他们说,就差了5个接口的钱,因为充电桩都是随着车来的。从这个角度上,在世博会也好,奥运会也好,都有城市量化工程,能不能给它埋一根线,让桩等着人,不要一车一桩。

还有一个朋友,就是我的邻居,买了一个双模双擎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他说这个车平时就开六七十公里,基本上一年95%以上都是用电开的,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际上插电式只不过缓解了人们对远程交通的焦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用电和用油驾驶的差别就是需要充电模式。我们要制定政策,同时也要发挥现有城市场地建设充电设施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充电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当中,同样有利可图,这样建设的范围就会扩大,政府要发力,还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从汽车销售一直讲到客户,就讲要提高用户的忠诚度。时代在发展,固有的模式不见得灵了,我们要持续鼓励分时租赁、分区租赁,物流以及公务车应用领域里面开展电动汽车租赁业务,通过商业模式来促进产业的发展。对于政策方面我们要更加多地通过普惠性、普适性的政策刺激和激发企业创新的热情,引导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对于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我在很多公开的场合都表示过,中国政府一定支持一个开放地、创新地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我今天也很高兴,很多来自跨国企业的汽车公司,他们在中国也推动了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同样也得到了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的各方面的支持。我们支持这一类的合作创新。开放是创新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为我们相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商业化的进程,一定是创新的,也一定是开放的,一定是集世界各国的智慧来推动的。

在深入加强国际合作方面,我们继续加强中德电动汽车战略伙伴的技术合作、人才交流,推动电动汽车智能化、信息化标准的研究。我们还将借助国际优势资源来推动汽车企业之间的联合开发,加快技术的开放,促进市场的互融互通。建议我们能源企业、信息产业也要主动地融合到新能源汽车开发当中来,为解决交通问题、解决能源问题,为客户提供更智慧的服务是各个产业共同的责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必然会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引导社会企业的投入,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动力。我们会加快培育消费市场,推出适应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营运模式,积极地调整新能源汽车多元消费和使用的新结构。我们会培育依托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积极鼓励推广应用模式,跑出具有中国新能源汽车特色的新速度。我们继续创造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新生态,来推动国际国内企业和市场的开放合作,早日实现中国企业由大到强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
纯电动汽车学习入门(二)——纯电动汽车概述(下)
电动汽车
汽车的“出卖”
现在可以入手的电动汽车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3D 打印汽车等
专注:电动汽车背后的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