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不招商,不如回家喝粥汤。”在县域竞争中,招商引资成为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考核上动真碰硬,不仅拿乌纱帽是问,还与工资挂钩,年底完不成吸税任务就扣工资。
过去比喻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而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新形势下,基层工作更像是开足马力的机器,不停运转,迅速传递和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改革与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笔者曾在10年前写过基层干部有“十怕”,现在基层干部又有“新十怕”。
一怕“拍脑袋决策”
“领导一动,河工重弄”、“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实施,拍屁股走人”,成了盲目决策最为形象的写照。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旦铺了摊子,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成为“败家工程”,而且“击鼓传花”,扔下烂摊子,新官不理旧政,白白浪费公共财政。
被百姓吐槽的是调走升迁的领导干部,但基层干部是执行者,且很少变动,往往受拖累,遭群众白眼,甚至要为烂尾工程背黑锅、擦屁股。
二怕“伪调查研究”
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随机选点,不打招呼,不要陪同,自带行李,领导干部深入困难多、情况复杂、交通不便的地方,开展专题性、抽查式的调研,渐成新风。但仍可看到一些领导下基层视察层层陪同,路线、对象早就圈定,只是走马观花,上上镜头。
领导驾到的通知一到,基层忙成一团……领导干部“被导航”、“被调研”,看到的是精心准备的“盆景”,下级背台词报喜不报忧。基层干部心生忧虑,如此调研浪费时间精力,何时能立革此弊?
三怕“一年早知道”
过去有种说法:“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现在“模糊统计学”仍有市场。11月份刚过半,上报全年总结的通知就到了。实绩指标咋办?匡估一下。12月份日历尚未翻过,各种考核的表格就要填报了。一些上级部门给出的说法是“凡事有个提前量”,可基层颇费心思,报多了认起真来担责任,报少了影响上级领导业绩。说白了,这是与实事求是务实精神背道而驰的懒政。
四怕“无官不腐论”
诚然,只要有权力,就有腐败的可能。在强劲的反腐势头下,“老虎”应声倒下,一批“小官大贪”的“苍蝇”也相继被拍,这本是大快人心的事。但“无官不腐论”,让基层干部很委屈,搞腐败的毕竟是少数官员,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凭几句雷人雷语、几个“房姐房叔”、几段“艳照视频”就打翻一船人。误读之下,基层干部的正常福利都被取消了,更别提调工资了。
五怕“媒体来找茬”
接受舆论监督,基层干部也不例外。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负面事件,某些领导早就躲得无影无踪,让基层干部“短兵相接”。当下仍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基层干部在与记者打交道的过程中言语稍有不慎,见诸报端,就会成为直接责任人而充当“替罪羊”。还有一些假记者与少数主流媒体的黑心记者,拿捏基层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曝光、上网为要挟,狮子大开口,间接或直接敲诈钱财,让基层干部伤透脑筋。
六怕“客串式观摩”
基层干部面临知识半衰期,非常渴望“充电”再学习。但时下的很多培训不是按照基层需要的“买方市场”,往往是上级早就列入计划而组织的,花了时间,拿了本子,对实际工作却缺乏针对性。
还有组织外出观摩学习,本是基层干部走出去借鉴他山之石的极好机会,可实施中往往成了“串门式”交叉考察,今天你到我家,明天我到你家,大呼隆走一圈,与需要学习的目标八竿子打不着,甚至是成群结队一路奉陪游山玩水。
七怕“招商突击月”
“当官不招商,不如回家喝粥汤。”在县域竞争中,招商引资成为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在“一切为了外商,为了外商一切”的口号下,全民动员,“招商小分队”、“吸税责任链”、“招商引资出征誓师大会”等应运而生。考核上动真碰硬,不仅拿乌纱帽是问,还与工资挂钩,年底完不成吸税任务就扣工资。
媒体报道,有位镇区干部被要求一个月专门出差招商,结果跑了十几天,空手而归。考核督查组打他手机,他说正在厦门见客商。督查组当即要他用厦门的电话打回确认,这回穿帮了,结果因懈怠招商受到处理。
八怕“捆绑带连坐”
越是有难度的工作,基层干部压力越大。因为上级往往在责任上搞连坐与捆绑。如围阻、带回上访者,采取的是“盯人战术”,与上访者同吃同住,确保不出村、不出镇、不出县。
动员拆迁户,采取“包户制”,不签字不撤人。如果对方是基层干部的亲戚,那就好办了,不息访、不拆迁,你就不用上班了。还有,基层干部献爱心是应该的,但“被自愿”捐款令人不爽。
九怕“跳起摘桃子”
指標管理、目标考核是正常的,但不能“指标满天飞”,硬性下达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指标。大拆大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防治污染、息访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等,有工作就有责任状,就有量化指标。完不成的,要被“一票否决”,甚至是“末位待岗”。有些突击性任务,有高指标,却无授权、无依据、无经费,让基层干部很纠结。一边压力山大,一边是群众怨言,基层干部受的是“夹板气”。
十怕“求人潜规则”
基层干部有较为普遍的感受,就是到部门办事磕磕碰碰。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职能部门不是照本宣科,捧出条条框框,就是办事迟缓,你急他不急。但凡聪明一点的,把部门主事拖着“钓鱼”,“意思”到了,就顺溜多了。
还有,孩子上学、妻子调岗、老人求医,都得求人。可张不开嘴,迈不开腿,拎不出礼。看到别人八面玲珑,只恨自己进步太慢。什么时候明规则能覆盖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大家办事都一视同仁,机会均等,基层干部就真正有了自尊。
(《群众·决策资讯》2014年第6期 梁江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