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筛选

2015-04-29 14:06:27王永青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次药氟环唑三唑酮

王永青等

摘要[目的]筛选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新制剂,以替代三唑酮或与之轮换使用。[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13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40%环丙唑醇WP 300 ml/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第2次施药后10 d的防效达到95.23%;其次分别是12.5%氟环唑SC 900 g/hm2、25%乙嘧酚ME 1 200 g/hm2、50%醚菌酯WG 150 g/hm2,第2次施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为82.45%、78.34%和70.33%。参试药剂在连续使用2次的情况下,对小麦较安全。[结论] 40%环丙唑醇WP可在小麦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是实施小麦综合防控技术的理想选择。12.5%氟环唑SC、25%乙嘧酚ME、50%醚菌酯WG均可替代三唑酮及其复配剂作为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理想药剂。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药剂筛选;防治效果;40%环丙唑醇

中图分类号S435.12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135-02

小麦白粉病是江苏省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常年发病普遍而重,对小麦产量、品质影响极大,是江苏省小麦后期“一喷三防”重点防控对象之一。由于使用三唑酮低毒、低成本、低残留,农民认知度高,最初数年使用三唑酮及其复配制剂进行防控,效果明显,但由于持续使用时间较长(在江苏已推广使用30年以上),病菌对其产生明显抗药性,需增加防治次数、提高药剂用量,不仅增加了人力、物力、财力,且对环境及产品污染大大增加。近年来,一些防治白粉病农药新制剂陆续上市,但其效果不明确。鉴于此,笔者对防治小麦白粉病新药剂进行了筛选,以期替代三唑酮或与之轮换使用。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40%环丙唑醇SC(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40%腈菌唑WP(美国陶氏益农公司)、40%氟硅唑EC(广东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2.5%氟环唑SC(德国巴斯夫)、12.5%四氟醚唑EW(浙江杭州宇龙化工有限公司)、50%醚菌酯WG(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乙嘧酚ME(陕西西安近代农药科技有限公司)、56%丙森·嘧菌酯WP(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5%己唑醇SC(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戊菌唑EW(浙江杭州宇龙化工有限公司)、80%戊唑醇WP(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15%三环唑WP(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40%多·酮WP(江苏省丰山农化有限公司)。

1.2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江苏省滨海县现代农业园区的浦岗村,土质为粘心油质盐土,有机质含量为25.87 g/kg,pH为8.1。前茬为水稻茬,小麦品种为“淮麦29”(高感小麦白粉病品种),于2014年11月20日进行机条播,播种量为262.5 kg/hm2,密度充足,施肥水平中上等,苗情较好,有利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1.3试验设计共设14个处理:40%环丙唑醇SC,300 ml/hm2;40%腈菌唑WP,225 g/hm2;40%氟硅唑EC,150 g/hm2;12.5%氟环唑SC,900 g/hm2;12.5%四氟醚唑EW,600 ml/hm2;50%醚菌酯WG,150 g/hm2;25%乙嘧酚ME,1 200 g/hm2;56%丙森·嘧菌酯WP,1 500 g/hm2;5%己唑醇SC,1 200 ml/hm2;10%戊菌唑EW,600 ml/hm2;80%戊唑醇WP,225 g/hm2;15%三唑酮WP,750 g/hm2;40%多·酮WP,1 800 g/hm2;對照(清水)。每处理3次重复,计42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0 m2,随机区组排列。

1.4施药方法及气象条件施药器械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或静电喷雾器);施药时间于4月24日(发病始盛期)施第1次药,5月1日 (与第1次用药期间隔7 d,病情激增期)用第2次药;按对水量450 kg/hm2手动均匀喷雾,在对照区喷清水,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一致。

施药前10 d降水17.3 mm,第1次施药当日晴,最高气温为26.6 ℃,最低气温为13.0 ℃,东风3~4级,相对湿度为34%。第2次施药当日晴,最高气温为23.9 ℃,最低为13.1 ℃,东南风2~3级,相对湿度为64%。第1次与第2次施药之间共降水19.7 mm,第2次是药后10 d降水17.5 mm。

1.5调查方法

1.5.1调查时间及取样方法。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1次药后7 d和第2次药后10 d分别调查一次防治效果。采用10点取样法,每小区选10点,每点查3个相邻的有效分蘖上部3张功能叶,每小区计查90张叶片(固定),以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录各级病叶数和总叶数,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5.2计算方法。根据第1次用药后7 d、第2次用药后10 d各处理区病情指数变化情况计算防效。并以三唑酮及三唑酮复配剂(多酮)作对照药剂,将其他各处理效果与之比较。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9)×100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表示喷药前对照区病情指数;CK1表示喷药后对照区病情指数;PT0表示喷药前处理区病情指数;PT1表示喷药后处理区病情指数。

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1.5.3安全性观测。第1次药后7 d、第2次药后10 d目测试验药剂处理区小麦苗情,评估供试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2结果与分析

2.1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表1)

2.1.1第1次药后7 d防效。40%环丙唑醇SC 300 ml/hm2的防效为65.16%,40%腈菌唑WP 225 g/hm2为21.58%,40%氟硅唑EC 150 g/hm2为30.62%,12.5%氟环唑SC 900 g/hm2为46.36%,12.5%四氟醚唑EW 600 ml/hm2为41.66%,50%醚菌酯WG 150 g/hm2为61.02%,25%乙嘧酚ME 1 200 g/hm2为62.07%,56%丙森·嘧菌酯WP 1 500 g/hm2为47.80%,5%己唑醇SC 1 200 ml/hm2为4.30%,10%戊菌唑EW 600 ml/hm2为24.55%,80%戊唑醇WP 225 g/hm2为56.15%,15%三唑酮WP 750 g/hm2为40.71%,40%多·酮WP 1 800 g/hm2为40.70%。其中,40%环丙唑醇、50%醚菌酯、25%乙嘧酚的防效较好,均超过60%。

2.1.2第2次药后10 d防效。40%环丙唑醇SC的防效为95.23%,40%腈菌唑WP为37.22%,40%氟硅唑EC为30.83%,12.5%氟环唑SC为82.45%,12.5%四氟醚唑EW为59.01%,50%醚菌酯WG为70.33%,25%乙嘧酚ME為78.34%,56%丙森·嘧菌酯WP为55.64%,5%己唑醇SC为9.02%,10%戊菌唑EW为47.91%,80%戊唑醇为57.79%,15%三唑酮WP为46.19%,40%多·酮WP为47.24%。其中,40%环丙唑醇、12.5%氟环唑、50%醚菌酯、25%乙嘧酚的防效较好,均超过70%。

2.1.3方差分析。经差异显著性测验,40%环丙唑醇SC 300 ml/hm2防治效果较好,与对照药剂15%三唑酮WP 750 g/hm2及40%多·酮WP 1 800 g/hm2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

2.2对作物的安全性根据先后2次观察,各药剂处理区小麦生长正常, 均未发现明显药害症状,表明各品种药剂对小麦生长安全性较好。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40%环丙唑醇SC 300 ml/hm2 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极显著,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其次分别是12.5%氟环唑SC 900 g/hm2、25%乙嘧酚ME 1 200 g/hm2、50%醚菌酯WG 150 g/hm2,均可替代三唑酮及其复配剂作为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理想药剂。参试药剂在连续使用2次的情况下,对小麦较安全。但需注意的是,由于环丙唑醇及氟环唑也属三唑类杀菌剂,与三唑酮属于同一类化学产品,其是否有交互抗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在其应用过程中应注意选用其他不同药剂交替轮换使用,以防抗性产生,降低防效。

参考文献

[1] 刘文敏,苏祥瑶,陈彤.小麦白粉病对小麦产量影响初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9(4):17-20.

[2] 马志强,刘国镕,严乐恩,等. 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测定方法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6(1):93-96.

[3] 王金凤,闫晓静,杨代斌,等.环丙唑醇代替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比较[J].作物杂志,2011(4):28-31.

猜你喜欢
次药氟环唑三唑酮
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对水体三唑酮的去除作用
三唑酮降解菌SM3的降解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利用室内微宇宙系统研究三唑酮对淡水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法国将撤销所有氟环唑产品登记
聪明的收银员
几种杀菌剂防控大棚黄瓜白粉病药效试验
噻呋酰胺、氟环唑及其混配剂对水稻纹枯病的室内抑菌活性与田间防效
三唑酮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不同生长阶段的急性毒性比较
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