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连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全唐诗》中与筝有关的篇目进行研读,通过诗篇中对唐代筝乐技术的描述,对当时的技法种类进行总结,并着重分析几种主要技法的艺术表现力及与当今所运用技法的相关联系。
【关键词】唐代;古筝;技法;《全唐诗》
唐朝的国力强盛,外交政策开明,文化艺术可谓是百花齐放,在文艺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全唐诗》,它像一面明镜一样,真实的给我们折射出了那一时期的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态。而音乐方面在那一时期也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皇窜对乐律的爱好与大力支持,使得唐朝的音乐境况达到了封建社会时期的巅峰,古筝音乐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繁华景象。而筝乐的盛行,离不开筝乐非凡的艺术表现力,也就进一步促进了演奏家们对筝技的追求,那一时期的筝乐技术非常丰富,有表现热闹、爽朗的“回旋”、“摐”、“拍”等技巧;也有表现忧伤、哀怨的“抽弦”、“促柱”等技巧;也有抒情、司韵的“按”、“推”等技法,筝技的发展也更加丰富了唐代筝乐的艺术表现力。
一、唐代筝技概述
唐代的演奏技法在现在已找不到专门解释的书籍了,在此主要是根据《全唐诗》中对古筝技法的描述,来浅析唐代古筝演奏技法的种类。通过研读《全唐诗》巾与筝有关的篇目,能清楚的看到的演奏指法有:
1.掩、抑:卷48张几龄的《听筝》:“端居止无绪,那复发秦筝。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岂是声能感,人心白不平。”
2.抽弦、促柱:卷257柳巾庸的《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人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3.拨:卷893和凝《江城子》:“理秦筝,对云屏。轻拨朱弦,恐乱马嘶声。”
4.打:卷897孙光宪的《浣溪沙》:“轻打银筝坠燕泥,断丝高罥画楼西。”
5.遏:卷511张祜《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6按:卷444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祗应三度按。”
7.摐:卷687吴融《李周弹筝歌》:“当头独坐摐一声,满座好风生拂拂。”
8.拍:卷265顾况《李湖州孺人弹筝歌》:“寸心十指有长短,妙入神处无人知。独把《梁州》凡几拍,风沙对面胡秦隔。”
9.挑:卷736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二首》:“玉纤挑落折冰声,散人秋空韵转清.二五指巾句寨雁十二弦上啭春莺.”
10.捻:卷896李殉《菩萨蛮》:“捻得宝筝凋”
11.推:卷591崔珏《美人尝茶行》:“台时却坐推金筝”
12.回旋:卷277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忽然高张应繁节,玉指回旋若飞雪。”
13.解、理、拂、弹:卷119崔国辅《相和歌辞·襄阳曲二首》:“少年襄阳地,来往襄阳城。城巾轻薄子,知妾解秦筝。”卷20姚氏月华《相和歌辞·怨诗二首》:“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相续。羞将离恨向东风,理尽秦筝不成曲。”卷286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卷162李白的《杂曲歌辞·春日行》:“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二、唐代筝技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对上述诗句的研读,并结合叶栋老师对唐筝曲谱中的指法的研究,诗巾所提到的“拨”、“打”、“挑”,应该就是右手的单音指法;“回旋”则应是现代筝技巾的刮奏技巧,“忽然高张应繁节,玉指回旋若飞雪。”我们放佛看到,在曲子到了快速高潮部分时,演奏者锦上添花,进一步用“回旋”这一技法来渲染气氛;“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抽弦”应该是“取”的指法,即用大指、食指、巾指将弦拉松,使弦的音高降低,这种指法在我们当今已甚少使用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笔者在筝上体验过这一指法,觉得非常适合表现凄凉、悲伤、思念或者是无奈等等这种伤感的音乐内涵曲目;“促梓”则能更换曲子的凋性,也就是我们当今古筝技法里的转调技法移柱,因为唐筝的音域相对较窄,为了演奏乐曲的需要,所以必须通过移动琴柱来不断的转换调性;“掩”、“抑”、“遏”、“按”、“推”则是左手的技法,其巾的“按”这一技巧,也是我们当今仍然使用的一种技巧,而根据《仁智要录》巾对筝的技法进行的解释我们可以得知,“推”这一技巧则相当于我们现在古筝技巧中的滑音;捻”根据词义解释就是手指搓弦,应该就是和音技法,小撮或者大撮类技法;“摐”、“拍”从诗句中无法得出其具体指哪种指法,但应该是属于比较干净而果断的弹奏技巧相当于我们今天有力而干脆的多和弦类技法;而“解”、“理”、“拂”、“弹”这几个动词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指法,而是指演奏的意思。
通过研读《全唐诗》巾与筝的技法有关的篇目,并结合现代古筝技法来分析唐代筝的演奏技法,我们不难发现,唐筝的演奏技法是非常丰富的,甚至很多技法我们如今仍然在使用,而技法的丰富又极大地提高了筝的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遗憾的是,因为在唐代筝被称为俗乐,不受文人雅士士大夫的重视,他们更器重的是被称为雅乐的古琴,因此,尽管唐代的筝乐流传非常广泛,技艺非常高超,但是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记录却非常少,那一时期的筝乐演奏者多为文化素养不高的群体,教学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所幸的是,随着筝乐的发展,慢慢成J雅俗共享的乐器,有一部分文人雅士也加入到这一行列来,如诗人白居易、常建、岑参等等,因为有r这一批诗人对筝的喜爱,才为我们留下了研究唐代筝乐的瑰宝一一《全唐诗》中关于筝的篇目。同时,我们当今的古筝T作者也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古筝的理论研究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