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俊峰
通过“走转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的认识,在转作风、改文风,不断推出优秀作品的同时,使我们的队伍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并不断修正。
1.文风作风的改变
有一个可喜的变化,大家应该也感受到了:现在提起走基层,大家都欣然前往。这种现象,除了和我们出差待遇提高有关外,主要是:走基层能带来更大的自信和存在感,平时在家写稿子,拿着材料东拼西凑,挺费劲,弄出来的还是烂稿子。下基层后,才豁然开朗,到处都是新闻,下笔也可以洋洋洒洒。如今,编辑记者都渴望“接地气”,“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被当做是最骄傲的一种工作状态。同时,讲群众语言也被编辑记者当做最时尚的语言,并写在稿子里,做进标题里。
2.精品意识增强
去年“走转改”大赛开始后,经济部迅速按照出精品的规律把握报道基调。在选定赤峰后,我们迅速将铁南棚户区改造工程进展情况,作为部门全年走基层报道的重点,并将红山区棚改办作为经济部的基层联系点,就百姓关心的征拆政策、补偿情况、签订协议、如何选房等进行追踪采访,依次推出《房金凤的三年之约》《喜悦在老街坊们心间荡漾——来自赤峰市红山区铁南棚户区改造现场的报告》《赤峰铁南棚户区:盼着与老房子“后会无期”》等,通过我们的报道,老百姓进一步了解到国家、自治区对棚改的重视,以及棚改中盖房的地从哪儿来,钱从哪儿来,以及怎样保证全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打消了百姓的顾虑,为棚改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队伍得到锻炼
通过“走转改”,打破了编辑记者的分工领域,拓宽了编辑记者的视野,使大家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情的了解多了,对发展问题、农村牧区问题、基层问题的思考多了,并增强了编辑记者内合外联、上下互动的工作能力。通过“走转改”,促使一批编辑记者成长,积累了报道经验。
但同时我们也應该明白,走基层和日常采访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层面,乘飞机、坐火车、派专车,出差了,我们理解这就是走基层了。若这样理解就错了。大多这样走出去的,也基本能实现作风、文风的改变。但是往往就发生在大本营跟前的、自己所辖领域的报道,有时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难道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走基层不是一项任务,应该是一种自我选择,也不光是采访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基层,不仅仅是乘飞机、坐火车、派专车去的地方才是,有时基层就在眼前。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赵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