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炜 周晓丹
【内容提要】在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占社会舆论的比重越来越大,正确引导也变得日益重要。民族地区的网络舆论除了具有匿名性、集合性等典型特点外,还具有偏向性、平实性等地域特点。而网络舆论的不同,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引导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受众达成文化共识,以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来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整体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字】民族地区 舆论引导 文化认同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民族地区这一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网络舆论又有着独特的特点,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同时,网络舆论在民族地区如何趋利避害,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引导大众认知,也是值得关注的社会新现象。
一、民族地区网络舆论的特点
网络舆论有匿名性、集合性、互动性、民意聚合性等典型特征,而在民族地区,网络舆论除了上述几种共性之外,还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一)偏向性
民族地区有其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而地处边疆的民族区域更容易将舆论集中于民族与地域特色之上。这种舆论的偏向性在网络媒体中也多有体现。网络舆论的形成离不开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拿内蒙古地区来说,重点的网络媒体有中国蒙古语新闻网、正北方网、新华社内蒙古频道、内蒙古新闻网等。在这些重点网站上,常年开辟具有鲜明民族与地域特色的栏目,并置于网站首页,而且不断地更新内容来保持受众的关注,比如正北方网的“走进草原”“草原文化”、新华社内蒙古频道的“草原金曲”“草原风光”等,这些栏目以介绍边疆风光、草原文化为主。而正北方网的“故事内蒙古”,则是介绍边疆民族的日常生活、民族風俗文化等。除此之外,民族地区重点网站的首页头条通常都是地方性新闻,地方的气候变化、经济走势、重大活动等都是常见的焦点新闻题材。而实时滚动更新的短消息,更多的是关注民族地域内发生的新鲜事。
网络媒体偏向于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议程设置,引导着网络舆论走向,更进一步影响了社会舆论。民族地域内的信息在传播活动中的比例偏重,使得受众在浏览网页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该类信息,所以在受众之间,地方性话题很容易形成。同时,民族地域性信息的不断涌现及该类信息对受众切身生活环境的涉及,使地域内的受众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该类信息上,网络舆论的偏向性使其呈现出了独特的民族地域特征。
(二)平实性
民族地区网络媒体发展有其自身局限。信息来源的不充分、高水平媒体从业人员的匮乏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制约民族地区网络媒体发展相对落后的因素。在这种状态下,网络媒体对国际甚至国内的重大新闻缺乏深入报道、分析拓展的能力,那只能转向于用贴近生活的地方新闻来吸引受众。在网络媒体的首页上,对国内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可能只是简单地转载自其他网站,而生活性的新闻却通常会有详细的报道。如正北方网站上“内蒙古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举行”“内蒙古将加大社保工作力度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建设”这样的地方新闻报道,常与国内重大新闻一起居于头条新闻的位置。
民族地区网络媒体上,地方新闻文字质朴、通俗易懂,新闻标题具有地方语言特色,如“呼市18处隐患道路 交警告诉你该咋走”。同时新闻选材具有生活性、贴近性等特点,百姓生活为媒体关注重点。在这样的地方新闻环境中,生活性新闻更容易成为讨论热点,网络舆论具有平实细碎的特点。
二、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
网络舆论的价值在于对话语权的解放,它重新定义了话语权的归属,并将其延伸到大众,有助于执政者直接获得底层民众的支持。①网络舆论多为自发形成,它是受众表达真实想法的平台,因此,受众的异质性造成了网络舆论的多元化特点。而由于民族地区网络舆论的特点,常常围绕民族地域事务展开,所以在这样的话题讨论中,受众更容易偏激甚至非理智地对立。在民族地区,非理智的网络舆论不论是对民众感情的伤害还是对社会影响来说,造成的后果都更为严重,所以,政府和媒体工作者对民族地区的网络媒体进行引导,实为必要。目前,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有网络新闻评论、新闻深入报道以及“意见领袖”观点等几种方式。综合来看,这些舆论引导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和特点。
(一)和谐健康
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是舆论引导的首要任务。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首要前提是信息来源可靠、真实无误。同时,这样的舆论环境不是指受众绝对的观点一致,而是受众就事论事、保持理智的心态来交流观点的网络环境。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会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社会舆论走向,最后对社会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对民族地区而言,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引导就更为必要,它关乎着边疆地区的稳定和民族之间的团结,因此,发布可能引发争议的信息时,媒体从业人员的引导非常重要,对有争议的信息会从多种角度诠释,不能以偏概全,狭隘理解。当受众存在意见分歧时,媒体人员应理智引导,以中立姿态来中和受众观点;以公正的态度引导受众,避免言论过激化,化解网络矛盾,疏导网民情绪,形成健康有序的主流舆论,从而构建和谐健康的民族地区网络舆论环境。
(二)认知共通
民族地区存在着多元文化,网络信息发布必然也会涉及到不同文化,所以网络舆论环境也更为复杂。民族地区的各种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让各个民族来参与讨论共同的问题,这是一个地区间文化自觉形成的阻碍。“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其发展的趋向。” ②在民族地区,文化自觉的养成是一个不同文化揉合交汇的过程,它对民族和地区间凝聚力的形成非常重要。但传统媒体给受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较少,文化自觉在这种氛围中很难形成。此时,网络媒体则以新的传播形态给文化自觉的形成提供了机会与平台。在网络媒体上,信息可以开放性地传递给每一位受众,所以各个民族的受众都有可能接触同一则信息。此外,网络媒体便捷的信息反馈渠道,使受众能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使得多重文化进行交汇成为可能。多重文化的交流,可能会观念一致,但也可能发生碰撞,而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就是为了避免因文化理念不同而导致的舆论矛盾,进而避免可能升级的民族矛盾。
因此,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本着沟通文化、共通多民族情感的原则来开展。民族文化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之间可能有着极大差异,但人类情感是共通的,在不同民族与地域之间,都可以取得一致认知。在面对敏感话题时,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应从大局着眼,回避敏感的民族文化碰撞,引导受众将话题转向共通的情感认知,以感性的态度揉和各方争论。比如在内蒙古地区,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汉族的喜庆之日,但对蒙古族来说,这一天却有着相反的民族意义,不应该隆重庆祝。这样的文化差异,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就值得注意,网络媒体就会淡化节日对汉族的意义,不能在一片喜庆中忽略其他民族的情感。在对节日的报道中,以报道其内含的美好情感为重点,如该节日代表的家人团聚、和睦亲情等这些共通的价值准则。民族文化非常敏感,而网络舆论引导不仅要避免民族文化禁忌,更应站在人类共通的情感的立场上,宣扬普世价值,以更好地沟通融合各民族人民情感。
(三)积极正面
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除了要注意和谐健康信息的发布、认知一致观点的处理之外,保持积极正面的态度引导受众尤为重要。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具有强大的力量,如在“7.23”温州动车事故中、在抵制藏独事件中,以及在其他的抗震救灾事件中,网络舆论成为汇聚社会正能量的平台。但是,网络舆论也具有两面性,既能发挥正面的作用,也会有负面影响。网络舆论是自发的民意的汇聚,在受众参与话题讨论过程中,有针对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话语,也不乏有极端的、消极的话语出现。偏激的话语会煽动受众情绪,使受众的讨论偏离主题,而负面言论的扩散更不利于网络舆论发挥正面作用。在悲观消极的情绪影响下,网络只能沦为发泄的阵地,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而在民族地区,网络舆论中消极情绪的扩散,会混淆受众视听,影响受众对整体社会大环境失去理智的判断力,不良的网络舆论进而有可能扩散为社会舆论。
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发生矛盾,而对事件如何解读是网络媒体引导所要考虑的问题。事物具有两面性,媒体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和思维析事明理、解疑释惑,信息要深度剖析,要看到问题中积极的一面,引导网络媒体中正面的、主导性的舆论走向。在民族地区,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分析问题、集众之力解决问题是网络舆论引导的目的,这对避免网络中负面舆论的擴散、消除受众不必要的消极情绪,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网络舆论引导在促进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网络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另一个观点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观点汇集或碰撞、沟通流畅或磕绊,对受众来说都是一种思维的拓展。思想观点在网络对话中相互传递,互通有无的交流也使受众扩大了眼界。“较为一致的网络舆论是受众观点融合、基本达成共识之后形成的一种民意表达。舆论和谐既不是意见一律,也不是意见消失,而是不同意见之间能够相互包容、借鉴和融通,以理性精神实现某种价值平衡。”③ 这样的网络舆论更容易成为网络主导舆论,从而吸引更多受众参与讨论、不断扩大舆论影响,甚至影响社会舆论与社会生活。基于主导性网络舆论的重要性,网络舆论引导就甚为必要。优秀的网络舆论引导不仅为受众提供正确的信息、健康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舆论引导可以为舆论走向指明方向,融合受众正面、有建设性的意见,来帮助网络舆论发挥强大且积极的影响力。在突发性事件中,网络舆论引导要趋利避害,避免事态恶化,起到亡羊补牢之功效。而在日常生活中,网络舆论引导更多侧重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日常的网络生活中,信息量最大的是生活琐事,邻里纠纷、天气变化等也有可能成为新闻头条,而在这样的信息背后,隐藏着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社会认知以及民众的心态和素质。日常的生活信息,是民众不分地域不分民族都会关心的信息。对这样的信息不同文化间的间隙最小,据此形成的网络舆论,如受众跟帖讨论的天气变化、粮食物价走势等,意见都较为一致,很少出现剧烈的意见冲突。这里的网络舆论引导就表现在议程设置上,以发布民众共同感兴趣的信息将其注意力吸引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一个易达成共识的话题,给文化背景不同的受众提供交流的平台。而长时期的稳定的舆论环境,对平和展开其他话题的讨论也有帮助。所以提供易交流的、有共识的话题是网络舆论引导在促进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间进行平和对话的第一步,这也为受众之间顺利进行其他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
而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情况更为复杂。民族地区存在着多元文化,有单一的民族文化,也有混合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日常生活中文化的交流无处不在,但在网络平台上,跨文化交流更为直接,带来的文化冲击也会被放大。涉及到文化的话题通常会变得敏感,如民族文化、地域风俗等。受众在网络上讨论此类话题时,如氛围良好,那对各方都是增长知识、开拓眼界的一次机会,但如果言语稍有偏激,那就容易引发一场舆论的轩然大波。而在网络舆论中,不是所有不良言论都是受众故意为之,受众发布偏激言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某一种文化或风俗的不了解,而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深入了解的渠道也不多见。所以,网络舆论引导的第二步是在版面上设置专栏,用多种传播形式让受众有渠道了解不同的文化。这种网络舆论引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用深入浅出地介绍,将各种文化的精髓摆在受众面前,让有兴趣的受众随时可以了解。
当然,等待受众自发来浏览专栏有其被动性,所以网络舆论引导的第三步是更为直接、更有针对性地发布文章,表明态度。网络媒体发布有关文化的头条新闻时,通常都是有相关事件发生,如举办某种文化盛宴或是有地区骚乱等。在这种时机下,正面的文化讯息带来的喜庆氛围很容易让受众情绪高涨,而绝大多数受众积极正面的情绪会让他们由衷地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感。这种情况下,网络舆论是统一正面的、言论一致的,网络舆论引导只需顺势而为。但在另外一种负面事件发生的情况下,网络舆论引导就需要用不断的讯息和评论,让恶性事件透明化,让受众知晓事件的始末。只有让受众充分了解,才能有效地安抚受众的情绪,阻止谣言扩散,防止社会舆论的恶化。对负面事件正确地解读,是网络媒体引导的重中之重,也是一次向受众宣扬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机会。网络媒体发布的评论文章,不仅是对事件本身的解读,更是一种文化求同存异、融合发展的社会主体舆论思想的表达。在这种时机下,利用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宣扬积极正面的主流舆论,表明对不同文化尊重的态度,这样的网络舆论引导才能化解危机,正确引导受众认知。
四、小结
民族地区的网络舆论有其自身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没有一种舆论引导方式是绝对永恒的、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也应遵循网络媒体发展的规律,根据受众的接受力、大环境的变化等适时调整。同时,不管网络舆论引导的具体方式如何变化,应该看到网络舆论引导在民族地区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多元互补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力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连绵延续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④网络舆论引导是民族地区文化多元互补的辅助,它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并引导这种交流走向积极正面的方向。
网络媒体为受众提供交流不同观点的平台,而网络舆论引导将多元文化和睦并存,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以共通的人类价值观使大多数受众达成共识。在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网络舆论引导也日益凸显出其必要性与重要性。所以如何合理有效、积极正面地利用网络舆论引导,促进民族融合,最终促进整个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梁晨.浅谈新闻网站的网络舆论引导[J].新闻传播.2010/2
[2] [3]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 曹劲松.《政府引导网上舆论的方法和原则》[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3
(本文为“民族地区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SY0809.)
作者简介:高炜,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教授;周晓丹,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2012届研究生
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