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蔚
灯曲罐的挂件型制
笔者十多年前在民俗采风中对西府婚俗中的灯曲罐进行过采编,原文录于2000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西府民俗》:灯曲罐是过去婚嫁时,娘家的陪嫁品。婚俗中,有一套六件新房挂饰品,“灯曲罐一对、信插、门帘帽、甩子(拂尘)、笔插各一件”,均是由女方必备之物。
灯曲罐的型制多为“前罐式”和“后罐式”(即罐体在后)两种,材质多为布艺绣制品。我还见过木制的,只是未收藏得到。
“前罐式”一般通高21厘米,罐体在前,其型多为“缶”型或瓶型,颈小肚大。罐面多为刺绣,题材多为鱼龙变化、石榴、莲花等果木花卉。罐口上部饰牡丹,寓丹桂生枝等。
“后罐式”一对一般通高21厘米,其一为男童,头戴秀才帽,双手各举一束海棠花,盘腿坐于金瓜之上,金瓜处有一半圆形罐体;其一为女童,头扎双髻,双手亦高举一束海棠花,坐于盛开的莲花之上,莲花处也是一个半圆形罐体,前者是“金瓜贵子”图案,后者是“莲生贵子”图案,手中高举海棠花,是取“满堂富贵”之意。新婚挂在堂上,里面插着石榴花,寓“多福、多寿、多孙”之意。
我是亲眼见过木制灯曲罐的,可惜未收藏。器物见方不足一尺,细木薄板构制,工艺精巧。如一个方斗提篮,罐体在前,全漆红色,有金粉线画,是插灯曲的。
灯曲罐的文化内涵
从社会存在角度看,民俗文化总是社会选择的结果,社会历史对民俗文化的选择,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实现的。民俗事象以内涵的文化意识和外表的生活方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承。民众生活中的无数民俗事象,展示了生活无限丰富的风姿。但它不是单一的生活标记,而是具有明显的文化意识和生活特征的二重性,即既有有形的生活方式,更有内在的文化意义,两者不可偏废。事实上内在的文化意义外延物化,就是生活方式。作为婚俗中洞房挂件灯曲罐这一民俗文化,亦有文化意识和生活特征的二重性。按此理论,我们研究灯曲罐为什么成为婚嫁必备物,姑娘为什么去精心制作它,从中看出灯曲罐的文化内涵。
一、它是祀火风习的圣物
生存意识避害趋利是民间文化的价值基础,也是民俗文化的基因。祈祥求吉避害的民俗心理基因,长期虔诚地信奉着各种灵物,恪守着代代传承的民俗禁忌,背后蕴含着人们的社会功利价值观念。
在上古时代,受人崇拜之物或自然现象,往往被人格化,成为神灵。如传说钻木取火、燧石取火的发明者燧人氏,保存传送管理火的炎帝、祝融、回禄等大神以及管理火种的阏伯。把灶神当作火神看待,源于当时人们居住处“火塘”这一最原始的灶的用火烧熟食物的自然崇拜。而保存火种最初是用陶罐,名曰“火种罐”。后来在传承中流变为寓意“传宗接代”的“子孙罐”和插引火物的“灯曲罐”,但其文化根基是“火种罐”。它象征的是火的发明者和管理者成为“圣物”而显得神圣和崇高。这种火神崇拜信仰,在“头顶三尺有神明”的原始思维定式下,人们对火十分崇尚而敬重,而产生敬畏感,唯恐恭敬不足而犯忌。处在“人在做,天在看,神在察”之中,会促使你的行为处在规范之中。西府是炎帝故里,对炎帝作为火神崇敬有加。因此,灯曲罐便成为人们“崇火”“敬火”“祀火”的“圣物”而代代传承。
人类崇拜火之所以超过了崇拜其他自然物,不仅是因为在直观直感中火的自然威力具有极大的神秘性,更重要的是火的利用关联着人类原始文化的诞生和人间物质文明的划时代进程。
二、它是妇女使命的证物
考究灯曲罐的来由,一说是老祖先“崇火”的痕迹。传说在那原始先民刚刚懂得了用火的远古年代,就已经有了这种陪嫁习俗,最初是陪送火种,而那时的“火种”的的确确是用罐盛放的。后来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已经掌握了取火技术,并且能控制火的使用,便出现了“引火”的“灯曲”。人们制作了用薄薄的小木片子,上边沾着引火的硫黄,此物名曰“灯曲”。灯曲罐是用来盛放“灯曲”的,陪此物寓意:闺女嫁到你家,香火(子孙)不断,事事红火吉祥。既然是盛火的,为什么不叫“火种罐”而称“灯曲(取)罐”呢?可能是受佛教的影响,佛教称佛法能破除黑暗,佛门常以灯为喻,还有破除黑暗和香火不断之意,灯曲罐之名就顺理成章了。另一说是根据民谣“抓髻拨味味(抖动之意),婆家不引来”。这是说我都梳上抓髻了,婆家还不来娶我。灯曲罐成了女人等待男人来娶的象征物。
在上古社会中,人类为了生存下去,除了想方设法维持自己的生命之外,繁衍后代是一件维系种族生命很重要的事。又由于对自身生育能力的神秘感,便产生了对生殖器官的崇拜,这同样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的一部分。在人们原始思维中,把“男根”和“女阴”比作“石柱”和“罐体”,认为怀孕是石与罐接触碰撞的结果,所以生殖崇拜的形式一般是把火或石作为崇拜对象,希望生育的妇女有如火的生殖力一样,增加怀孕机会,这是求子习俗最原始的形式。在原始社会中的生殖崇拜,很重视男女间的婚媾,把性关系的生育看作是十分神圣的。后来随着婚姻制度的不断科学和文明,产生了“礼始于谨夫妇”的认识,作为古代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谈性总是运用“隐语、暗喻”,从而出现对男女关系问的事,持既神圣又神秘的态度。作为传送火种的陪嫁物灯曲罐便有了“隐喻”之意,充当了造物的象征、生活的使者、达情的媒介。赋予了女性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种族繁衍的历史使命而成为证物,成为妇女使命标志。
三、它是表达爱情的信物
“求善、求美、求真”构成了人们生活的三大样式,民间求美的艺术创造活动是制作者的主体,完全依靠感受,不受他人意志和经济的影响而创作的成果,是他所属的群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所以他的作品是最纯正、最质朴的。最美的灯曲罐往往是“观象制器”,追求“言意互动”的效果。“言象”是直接用语言传情,而“意象”则是“心心相印”不易觉察的复杂的综合系统,是制作者的文化心态问题,是心灵作用的凝结。在造物制器中以最大限度地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在约定俗成的器物上,费尽心思追求美的设计,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不断地进行文化选择,使其审美功能与工艺品的实用功能相辅相成,给人以“悦目”和“怡神”的审美满足。美其目而悦其心,看了心里舒服,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姑娘精心制作灯曲罐的原因所在。灯曲罐亦成为一种追求爱情,表达心愿的信物。
灯曲罐的传承流变
灯曲罐是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它是反映民间风俗、习惯等民俗现象的遗物。它作为民俗文物是民众几千年来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但在传承过程中,其文化主题和文化内涵在不断流变,而在影响民俗文化流变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我们在对灯曲罐的研究中,发现灯曲罐的传承流变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走向是一致的,或者说是同步的。实际上它直接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影响。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便有什么样的民俗文化。
从“火种罐”到“子孙罐”的流变,反应的是由火崇拜到生殖崇拜的流变。灯曲罐是保存火种的、是女性承担的。从钻木取火到掌握燧石取火技术后,火种罐的这个罐体从保存火种的功能的火崇拜附会进“薪火相传,香烟不断,传宗接代,生生不息的生殖崇拜,才成为女子出嫁配送物,寓意由‘火种罐变成‘子孙罐,材质从陶罐演变为布艺绣制品,插引火灯曲的灯曲罐”。由于灯曲罐含有“传宗接代,生生不息”的婚育主题,在思维上便表现出“观物取象,观象制器,以器载物,透物见人”的心绪情结。满足自身需求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决定着造物的实用与审美。把生命维系和造物设计沟通,灯曲罐的制作者便千方百计、精心制作,要使灯曲罐成为生活的使者,达情传意的媒介,生命的象征物以及制作者的劳动心理能透过此物传达给使用者。通过这种心理交换,使用者感受到制作者的匠心、技巧、热情、意向。从中看出灯曲罐的造物活动已超越了物的制作,升华为传情达意的精神需求的一种象征活动。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出嫁女做嫁妆中,对灯曲罐制作特别看重,材质的选择、图案的设计、色彩的喜好是费尽心机的,像罐型为童子坐莲花,寓意“连生贵子”,布堆刺绣彩绘、金丝走边等以显其能。
大千世界永恒的只是运动着的物质。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有兴起就有衰亡。正如万事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存在必有毁灭的道理一样。古老的婚俗用品灯曲罐的传承发展必然也摆脱不了这一规律。事实上,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民间的生活文化也处于急骤地变异之中。近代以来,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三从四德”封建意识的破除,妇女社会地位的确立,男女平等、妇女当家做主新风尚的推行,妇女不再是“生育机器”。同时,由于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火柴、打火机的应用,使火镰、火石、火腰、灯曲等取火工具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插灯曲的灯曲罐这个陪嫁品的实用价值随之减退,只有“保存火种,传宗接代,传续香火”的寓意留存于人们民俗心理之中。另外,人们在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激烈竞争浪潮中,一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成衣成品任你挑选,女孩子无须幼习女红、扎花刺绣、自制信物,实际上时势也使你无暇坐下来去精心制作灯曲罐。二是人们消费理念的宽泛,如洞房讲究的六大件;手机普及,网络媒体通信便捷取代书信往来,使信插退出;道路硬化、环境绿化,无须打土拂尘,甩子退出;打火机、电灯的普及,无须火柴灯曲引火,灯曲罐退出;现代书写工具的使用,无须墨、砚,笔插退出。凡此种种,尽可说明灯曲罐这种文化现象在当代的流变趋势。虽然如此,我认为在人类繁衍这个问题上,不论计划生育也罢,还是传宗接代也罢,这件事是亘古的、生生不息的。因此,象征生育的灯曲罐,作为洞房饰件,美化生活的观赏品,仍作为婚俗必备物会再延续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