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五次受辱炼成官场“老油条”

2015-04-29 00:48
新传奇 2015年30期
关键词:咸丰绿营官场

曾国藩弹劾江西官员江西巡抚陈启迈后,江西官员处处给曾国藩下绊子设障碍。甚至他的兵勇也被人毒骂痛打,遭受侮辱。加之咸丰处处提防,也让他寒心。

同治五年,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对九弟曾国荃回顾了他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及三次军事大失败。第二年三月十二日,他又在家信中对曾国荃回顾了平生“四大堑”。综合这两封信,让我们来历数一下曾国藩平生的五大耻辱。

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第一次是“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壬辰年是道光十二年(1832),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秀才考试。此前他已经考过五次秀才,都名落孙山。道光十二年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即湖南省学政,相当今天的省教育厅长)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可免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故称“半个秀才”)。

曾国藩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没想到这一次“悬牌批责”,居然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十六年也没有学通的曾国藩突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文理大进,转过年来,第七次参加考试,终于中了秀才。这平生第一大辱居然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又一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曾国藩的京官生涯,仅从升迁角度看,是一帆风顺的。在京期间,他十年七迁,傲视群曹,很快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副部级官员,这在道光年间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道光年间的大清王朝是一个行将就木的病人,鸦片战争让臣民备受打击。曾国藩郁怀如焚,他虽然身为副部级官员,但想要登高一呼,推动大清王朝进行根本改革,没有任何可能。

这种污浊混沌的官场风气,让曾国藩感觉喘不过气来。他的书信文章中,充满了牢骚、愤懑和无奈。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咸丰登基,罢黜主张议和的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下诏“求言”。一时“天下称快”,朝野上下,为之一振。

曾国藩心情激奋,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惧,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曲尽当时官场的丑恶形状。他建议皇帝举行“日讲”,即加强学习,以本身的振作之气,扭转官场的泄沓之风,同时改革官员选拔办法,使进取之员有机会脱颖而出。

这道奏折得到了良好的反应。皇帝对他大为赞赏。皇帝对他提出的“日讲”建议最感兴趣,命令他详细解释。于是曾国藩精心准备讲稿,并且画了一张解释讲堂布局的图表。讲稿在九卿中传阅之后,曾国藩成了北京官场议论的中心。大家议论的不是他的赤心血诚,而是讥笑他“画图太陋”。

因此,曾国藩的这个“笑话”很快腾于众口,风传全城,人们见了他,都“目笑存之”,令曾国藩无地自容,寒了一辈子。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平生第二大堑”。

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之后,由于上书的奏折均无下文。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曾国藩上了《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

皇帝大发雷霆,曾国藩并不感觉意外。但皇帝的哓哓置辩,却让他认识到通过苦口直谏使皇帝猛然惊醒洗心革面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后,他还是不断地上建议改革的奏折,不过多是就事论事,不再有类似的过激之言了。

那么,“为京师权贵所唾骂”又是怎么回事呢?

因鸦片战争而出名的琦善出身贵族,二十岁就当了河南巡抚。一度位极人臣,在朝廷中根深蒂固。虽因鸦片战争而被抄家,但不久就获重新起用,任陕甘总督。咸丰即位后,有人参奏他在陕甘总督任内“妄加诛戮”。皇帝命革职交刑部审讯。

虽然两度获罪,琦善在京中人缘却一直很好。回到北京后,会审人员只寻“微琐细事”令琦善回答,实际是为他开脱罪责。只有当时兼属刑部侍郎的曾国藩拍案而起。慑于曾国藩的刚直,咸丰二年四月,琦善被革职,发往吉林效力赎罪。

另一个“大名大位”者是赛尚阿。咸丰二年初,赛尚阿等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过程中调度不力,日久无功而“交部议处”。朝中众人多力图为之宽减,只有曾国藩“以军务关系重大,议处罪名宜从重者,不当比照成例”。赛尚阿因此终被革职。

由于曾国藩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他成为官场上的异类,在咸丰二年几乎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

咸丰二年六月,曾国藩终于得到了江西乡试正考官的外差,准备从此引退归山。不料刚走到安徽太和县,接到了母亲去世的讣闻,当即换装回乡奔丧,至此正式结束了他十四年的京宦生涯。

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

咸丰二年底,太平军挥师北上,湖南各地,纷纷糜烂。咸丰皇帝情急之下,诏命在乡下老家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帮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也就是“民兵”,以保衛乡里。

曾国藩深知,依靠目前这支大清军队,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接奉圣旨后的第十天,曾国藩就复奏,要在长沙创建一支新的军队。

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创立湘军之后,每逢三日、八日,他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进行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

驻长沙的绿营军,军纪废弛、四处扰民,令全长沙头疼。曾国藩命令驻省的正规军队每三八两日,与湘军一起“会操”。但长沙副将清德不仅带头抵制会操,而且四处鼓动各军不要受曾国藩的摆弄。

行事至刚的曾国藩立刻给皇帝上了个折子,弹劾德清。咸丰皇帝立刻将清德革职拿办。湖南官员从此对曾国藩更加恨之入骨。清德的上司、湖南提督鲍起豹更伺机报复。

八月初四,鲍起豹的卫队又寻衅攻打湘勇,双方各有负伤。曾国藩向鲍起豹发去文书,要求他逮捕带头闹事的绿营兵,以杜私斗之风。

鲍起豹故意将几名肇事士兵五花大绑捆起来,大张旗鼓地押送到曾国藩的公馆,同时派人散布曾国藩要严惩这几个绿营兵的消息,鼓动军人闹事。绿营群情激愤,甚至破门而入,差点伤了曾国藩。巡抚骆秉章一直假装不知。直到曾国藩来叩门,他才出来调停。骆秉章亲自为几个被抓的绿营兵松绑,还连连向他们道歉。绿营兵面子挣足,兴高采烈拥着这几人而去。

曾国藩气得哑口无言。湖南官员们把这事当成笑话,四处飞传。一时间,满城都是对曾国藩的讥笑之声。

江西的困顿与“大悔大悟”

咸丰四年四月湘潭之战中,曾国藩赤手空拳创立的湘军大获全胜,歼灭太平军万余人。鉴于湘军是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咸丰皇帝命曾国藩出省作战,支援困境中的江西。

湘军出省作战实行的是“就地筹饷”,江西省官僚系统负有供饷之责。其时江西巡抚是陈启迈。他所下命令朝三暮四,令人左右为难,曾国藩只好拒不从命。在陈启迈的带领下,江西通省官员与曾国藩针锋相对。

曾国藩忍无可忍,于咸丰五年六月十二日,上奏参劾陈启迈。咸丰皇帝阅之大怒,立刻将陈启迈革职查办。此后,江西官员处处给曾国藩下绊子设障碍。甚至曾国藩的兵勇也被人毒骂痛打,遭受侮辱。加之咸丰处处提防,也让他寒心。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为江西所唾骂”。

正在曾国藩痛苦万分之时,他接到了父亲的讣告。他立刻上疏要求回家守孝,并且不等皇帝的回复,径直回到了湖南老家。咸丰皇帝于是顺水推舟,批准他在家守制三年,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兵权。

曾国藩在这里把家居的两年称为“大悔大悟”之年,经过一年多的乡居,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之后,咸丰八年皇帝重新起用曾国藩。曾国藩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再至江西,人人惬望”,从此他用人备饷比以前大为顺利。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文)

猜你喜欢
咸丰绿营官场
曾国藩为什么不让绿营转型,而是另起炉灶拉起湘军?
曾国藩为什么不让绿营转型,而是另起炉灶拉起湘军?
十里荷香赏荷归来
咸丰妙解写错字
科学谋划 精准扶贫——“咸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履职尽责铸造咸丰“人社品牌”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清前期“改土归流”地区的绿营变迁研究——以贵州大定镇为例
绿营聚众数万搅局“陈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