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良妻贤母观”怎样炼成

2015-04-29 23:26
新传奇 2015年30期
关键词:家庭日本

现代日本社会呈现出的“家庭重视”的特征,是明治以后近代日本的一项全新的“发明”。在近代日本特殊的“家族国家主义”观念下,将女性塑造为“良妻贤母”成为政治的必然选择。

“良妻贤母”,意即善良的妻子和贤惠的母亲。“良妻贤母观”是近代日本女性观的基本内容。“良妻贤母”作为近代日本女性的行为规范,对塑造善良的妻子和贤惠的母亲,提高日本妇女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良妻贤母观”尽管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使日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然而它的推行使女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成为可能,其强调女性的教养与知性的理念具有积极意义。

广受认同的女性说法

在日本近年流行的有关女性的用语中,“败犬”与“干物女”具有代表性。前者源于日本女性自由作家酒井顺子出版的同名文集《败犬的远吠》。书名试图传达的形象很生动:一只斗输了的狗躲在远处吼叫,以此表明自己的不服输。在文集中,酒井用这个说法自嘲——用于指代同她一样“三十多岁、未婚、没有小孩”的女性。

与这个形象浓烈的说法相比,“干物女”的流行则超出了日本自身,遍及东亚大陆,人们对它也更为熟悉。这个新奇的词语源于女性漫画作家火浦智的漫画《萤之光》。漫画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雨宫萤的27岁的独身女性。与职场上颇为飒爽的风格相比,她周末在家里的个人生活可谓散漫到了极致,被偶然发现的男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训斥为“邋遢”。由于很享受当下的快乐生活,她放弃了恋爱的想法。

在漫画中,恋爱状态被比拟为“活蹦乱跳的鱼”,放弃恋爱故被称为“干鱼”(即日文“干物”),女主人公由此获得了“干物女”的称号。由于雨宫在职场和个人生活中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形象,其生活方式在日本年轻女性中引发了很高的人气。

上述两个关于女性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女性的自我认同。事实上,这两个流行语关涉的女性议题很明确:恋爱、婚姻、工作、家庭,可以说蕴涵着当代日本女性整全的自我意识。这种指向女性自身特定生活方式与状态说法的流行,其背后有着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女性的历史。

女性为何不热衷工作

在进入历史回望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关注一个问题:日本女性的就业率为何偏低?根据日本内阁府的调查,2012年日本女性(15岁以上)的就劳比率为48.2%,远低于男性的70.8%。在有工作的女性群体中,有三成的女性在结婚时会选择离职;而当女性孕育第一子时,又有四成的女性放弃工作(2013年数据)。据此,人们或许不难发现:日本社会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男性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性则被束缚于家庭当中,处于从属地位。

然而,根据日本政府发布的白皮书,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2012年“大致赞成”的比率,女性合计为48.4%,男性合计为55.1%,并未显示较大的分歧。这就是说,无论是作为全体还是性别群体,有大约一半的人群基本赞同日本的性别分工。

依据1986-2011年间的统计数据,女性参与观赏舞台艺术(演艺、戏剧、舞蹈、古典与流行音乐会等)的行动比率在保持在10%-20%之间,而男性群体则在稳定在10%以下。据此我们可以推论说,日本女性享受的精神与文化生活,为男性群体的两倍。换一个角度说,在作为享受经济成长结果的余暇方面,女性事实上超过了男性。

另一方面,日本女性就业的具体行业也能说明部分问题。事实上,日本女性在艺术、文化相关领域的就业人数,远高于男性。比如在差距最大的“音乐”领域,女性就业者数为男性的四倍(2005年)。可以说,女性是当代日本艺术与文化活动的主要支柱。这种职业分布,与学生接受教育时选择的学科有关。在日本大学“家政”、“艺术”、“人文”、“教育”学科,女学生居于压倒性的比例;比如,女生占艺术类学科的71.5%,人文学科的65.9%(2012年)。这些事实意味着,日本的性别分工有着相对成熟的社会基础。

让人瞩目的是,最近十数年来日本政府一直在促进提高女性的就业机会。1999年,日本制定《男女共同参加社会基本法》,试图以法律的形式促进女性进入社会。2013年6月,在日本内阁通过的《日本再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女性中潜在的高度能力、让女性充分活跃”被置于该战略的核心地位,并在“女性活跃促进”、“兼顾工作与家庭”、“男女共同参与育儿”等领域设定具体的方案。比如对于女性创业,日本设置了特别的融资渠道。这些法律与战略,或许会进一步促进日本性别的平等。

不过,女性最终选择就业与否,或者选择以何种方式就业,完全是个体的生活方式问题。对于女性个体而言,由于她们正在享受着经济发达的成果,如何实现个人福利的最大化,就成为她们社会行动的出发点。进一步而言,如果就业无法增进她们目下享受的福利,增进个体的幸福,她们为何又要去额外拼搏呢?这种说法,进一步引出了关乎平等实质的问题。

由此看来,日本女性就业意愿的相对偏低,或者反过来说日本女性与家庭之间较高的关联,与日本女性个体自身的判断有紧密的联系,而并非仅仅是“男性居于统治地位”这一状况的某种逻辑结果,因而也丰富了人们对性别平等的理解。事实上,日本社会相对稳定的性别分工,有着特定的历史过程。这是我们在考虑日本女性就业意欲时,不可忽略的要因。

“良妻贤母”的意识形态史

同所有社会一样,日本女性在近代经历了被“发现”与“发明”、即女性群体由男权社会所意识并纳入政治轨道的历史进程。不同于一般的观念,日本女性的上述过程与开启历史转型的明治维新的步伐并不一致。事实上,明治维新二十年后的1887年,一直走在时代之前的日本知识精英才开始全面关注女性问题的存在。

在明治政府大力宣传的“家族国家观”中,将女性培养为“良妻贤母”成为必然选择。比如,1902年,日本文部大臣菊池大麓在“大日本婦人教育会”上发表讲演时宣称:“成为良妻贤母是女子的天职。因此,当家庭主妇,是非常重要的本职工作。若想培育优良的国民,作为其源头的家庭首先必须优良。优良家庭越多,国家越繁荣;相反,不良家庭占多数的国家,必然要衰落。这就是说,家庭为一国之根本;改善家庭正是当下的要务”。

此后,“良妻贤母”逐步被建构为主流意识形态。比如,《妇女新闻》在1919年宣扬说,“我国正处于作为一等国家进入新世界的时期,家庭改造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并具体论及“服饰、饮食与住宅的改造”和“精神与思想改造”;后者进一步涉及到婚姻、妇女婚后的地位、财产关系、家庭教育等。作为更具体的举措,该文提倡“主妇每日读书三十分钟”、“为主妇提供书房”、“为中流家庭提供托儿所”等。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的女性与家庭开始被赋予军国主义的最新意识形态。在1937年发布的《国体本义》中,论述的主旨是对作为妻子或母亲的女性进行规训:育儿是关系国家的公事,而非私事。日本女性就此被塑造为“军国之母”。同年,日本通过了《母子保护法》,当母亲们无法完成其天职时,国家提供资助。1941年,日本政府制定《人口政策确立纲要》;翌年,日本发布《战时家庭教育指导要纲》,提倡国民致力于创建“健全明朗”的家庭,要求日本的母亲们在修习日本妇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科学的教养”、“涵养健全的兴趣”并“炼就强健的身体”。

显然,这一系列有关女性与家庭政策的主旨在于确保战时人力资源;随着战局的日益变化,日本女性被纳入战争轨道中来。当然,“战场”仍主要局限于家庭。在这个意义上,战争并未给日本女性带来过于苛刻的负担;不过,由国家发动的战争事实上强化了女性作为“主妇”——作为一家经营管理之主的妇人的地位。简言之,作为战争的结果,女性与家庭的关联得到强化的同时,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如同当代日本著名的女性主义者上野千鹤子指出的一样,现代日本社会呈现出的“家庭重视”的特征,并非源于日本优良的文化传统,而是明治以后近代日本的一项全新的“发明”。我们看到,在近代日本特殊的“家族国家主义”观念下,将女性塑造为“良妻贤母”成为政治的必然选择。日本女性被限定于家庭内部,正是日本国家权力运作的必然结果。

(澎湃新闻网2015.7.21)

猜你喜欢
家庭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家庭“煮”夫
《黄金时代》日本版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恋练有词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